李瑟
摘要:現在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技術已經被運用到了各個領域,尤其給廣告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首先在信息交互的背景下,視覺傳達成了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新媒體廣告設計利用信息交互,對于設計產品的基本構圖、視聽效果等都做出了調整,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審美需要。本篇論文主要討論了新媒體廣告的用戶體驗設計,是如何在信息交互的背景下進行的。
關鍵詞:信息交互;新媒體廣告;用戶體驗
中圖分類號:F713.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034-01
新媒體廣告為了加強用戶的體驗,已經不再采用以前傳統的廣告設計方式,而是使用互動設計等新型的設計方式。讓用戶在過程中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廣告中,真切的體會到廣告要表達的意境,獲得更好的廣告傳播效果。因此要求廣告設計者要從用戶出發,充分的了解用戶的需求,從而創作出更符合用戶心理與精神需要的廣告。并且充分的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提高廣告的質量,讓用戶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廣告進行的體驗,提升他們的體驗感,并且使廣告更好地進行傳播。
一、新媒體廣告的特點
1.新位置——傳統電視媒體的拓展。在新媒體技術的背景下,廣告業也發生了巨大的改革,投放廣告的方式已經不僅僅是電視和戶外海報。由于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商廈大樓的表面都有巨大的電子屏幕,可以讓用戶們無時無刻的看到廣告的播放。廣告業充分利用科技的發展,采用了這種新形式的廣告投放方法,是廣告業轉型最重要的一步。
2.新技術——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在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手段被運用到媒體制作的今天,多元融合發展就將是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網絡媒體集文字、聲音、圖像等表現元素于一體,使信息傳播更加充實、直觀、富有吸引力,因而這種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方式頗具有革命性。而不僅僅是電視廣告進行了改革,實體雜志、報紙甚至是電臺廣播,都積極地參與到信息交互背景下新媒體改革的形式中,利用這種新技術,將以前的廣告進行實體化
3.新的廣告理念。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的,新的廣告理念也逐漸的產生,現在主張有針對性地對用戶投放廣告。并且在智能產品上,可以對用戶的瀏覽歷史和搜索歷史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提取出用戶最感興趣的產品,有針對性地對用戶投放廣告。這樣大大的提高了廣告的有效性,也達到了商戶投放廣告的目的,讓更多的用戶購買商品,這種個性化的廣告將是未來信息交互背景下新媒體廣告的一種趨勢。
二、如何在信息交互背景下進行用戶體驗設計
1.對用戶體驗有正確的預估。廣告業正逐步的向新媒體廣告發展,這是由于當今社會科學不斷的進步,信息交互也越來越頻繁。如果廣告業想充分的抓住新媒體的機遇,就要了解現在的用戶想獲得什么樣的體驗感。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人們知識水平越來越高,對于廣告的要求也開始提高,如果新媒體廣告想打開用戶的市場,就要對用戶的體驗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正確的判斷用戶的體驗需求,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廣告創作?,F在的消費產品都主張個性化,商品也開始劃分類別。在新媒體廣告發展的時候,也要注意用戶群的類別,對不同的用戶群投放不同的廣告。
2.認識用戶的真實期望和目的。在進行廣告設計的時候,首先要了解用戶的真實期望和目的,這是指用戶想要什么樣的廣告效果,以及將要把廣告投放到什么樣的人群中,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只有充分的了解用戶的需求才能夠做出令人滿意的廣告設計,并且現在利用新媒體技術,還可以收集到各種各樣的廣告設計效果圖,為設計者提供靈感源泉。而用戶的真實希望是設計者進行設計的依據,為了達到用戶的真實期望,設計者要充分的了解用戶的需求并且認識到用戶的目的。并且在信息交互的背景下,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幫助設計者更快的進行廣告設計,提高用戶的體驗感。
3.提高廣告設計的質量?,F在是一個信息傳播非??斓臅r代,這對實體廣告業也有了一定的沖擊,因此新媒體廣告的發展,給廣告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廣告業要充分的利用信息交互背景下的新媒體發展,打造優秀的線上廣告,并且要及時的對線上廣告的設計進行修正。新媒體技術發展為廣告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技術人員可以在辦公室就簡單的完成操作,這些被數字化的信息,使廣告的傳播越來越迅速,這就對廣告的準確性以及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被更多的消費者看見的廣告,一定要符合大眾審美需求,不能濫竽充數,要保證廣告設計的質量。
三、結語
為了讓用戶有更好的廣告體驗,設計者要充分的利用信息交互這項功能,并且充分的了解到用戶的需求。順應時代的發展,注重個性化廣告的設計與投放,讓廣告的效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同時也能夠成功的將用戶體驗設計做到最好,促進新媒體廣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軍.《網絡廣告設計與制作》課程的教學探析[J].科技風,2010(19).
[2]王小密.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對中國廣告設計的現實意義[J].科技資,2009(10).
[3]劉勇.基于網絡平臺的廣告設計方法及對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