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吉星
摘要:信仰,是對某一事物的極度崇信和尊重,并以其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鳥信仰,作為一種特殊的帶有圖騰崇拜意味的信仰方式對民間手工藝品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民間手工藝品泥咕咕就在這個信仰的基礎上加以演變,賦予了它更多的時代特色。
關鍵詞:鳥信仰;造型;泥咕咕
中圖分類號:TS9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135-01
中國遠古江南先民的稻作生產方式導致了人們對鳥的崇信,鳥信仰衍變構成的中華文化豐富的鳥信仰系統,滲透到了人們物質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泥咕咕的起源
浚縣位于河南省北部,屬鶴壁市所轄。浚縣泥咕咕,集中生產于浚縣黎陽鎮楊圯屯村。距離縣城5千米,全村700多戶村民,就有600多戶從事泥咕咕的制作,周圍的村莊沒有此類玩具的制作,是一種典型的地域文化。泥咕咕一般大的10-20厘米,小的幾厘米,造型古樸大方,粗獷夸張,色彩對比強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浚縣泥咕咕的起源,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農民起義,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曾在此地與隋軍大戰,爭奪黎陽倉(浚縣古稱黎陽)。傳說李密手下有一員叫楊圯的大將在此地屯兵,故村因此起名為楊圯屯。當時在與隋軍激戰中犧牲了不少將士和戰馬,為了紀念這些陣亡的將士和戰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之人就用當地的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表示懷念之情。這一題材就這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延續了下來,流傳至今。
浚縣泥咕咕隨著歷史的發展,品種不斷增加,就目前來說,已有人物、動物、飛禽等三大種類50多個品種。泥咕咕的選材多來源于現實生活,在人物造型方面,除了那些紀念黎陽大戰的瓦崗軍將士以外,還有藝人們根據中國傳統戲劇小說所創作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諸如西游記人物、三國人物、八仙、十二生肖擬人化等形象。在動物造型中,最突出的就是那些戰馬,著重體現在它的局部。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以黑色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筆點畫出各種花樣來。從造型上說,老藝人敢大膽的變形,古樸拙雅,加之民間的那種大紅大綠的著色,使作品更具美感。
二、泥咕咕造型與鳥信仰
泥咕咕最初的起源是為紀念瓦崗軍將士。但如今為什么不叫“騎馬人”而叫“泥咕咕”呢?究其原因,它跟原始先祖對鳥的崇拜信仰有密切的關系。中原地區是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先民世代生息的家園。仰韶文化的鳳鳥紋距今已經5000多年了,且在河南安陽殷墟從現有的資料證實,殷商文化中的高祖,即高祖王亥、高祖乙,都是冠以鳥形的。有學者認為,現所著錄的八片甲骨、十條卜辭中,殷祖王亥之亥,字形為亥上有鳥字從又,又即手,是為《山海經.大荒東經》:有人日王亥,兩手操鳥”的形象寫照,為殷商鳥崇信的確證。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就說過“龍鳳呈祥”,“鳳”就是鳥祟拜,是中華民族遠古兩大崇拜之一。另外從更多泥咕咕現存的造型中,我們可以直觀的觀察到,除了一些人物和動物之外更多的就是一些鳥類的造型。比較常見的斑鳩、鴿子、燕子、麻雀、孔雀、公雞、鵝、鴛鴦等一些飛禽的形象。因此,追溯其本源它是與先祖對鳥類的信仰崇拜有密切的聯系。
三、鳥信仰的產生淵源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每當男女結合被稱之為“龍鳳呈祥”,有喜事高興的時候也往往被稱為“喜上眉梢“喜鵲登枝”。特別是在農村當青年男女喜結良緣的時候,一些用品諸如被子的背面上都是被“鴛鴦戲水龍鳳”等圖案所占據。可見,人們對鳥還是無限的追戀。
鳥信仰的產生,首先與人們愛吃米飯有關系。我國南北各地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傳說中,都一致的認為世界上的第一粒稻種都是鳥兒從天上銜來,丟在土地里來長出了稻苗和麥苗。由此激發了人們萌生對鳥由衷的謝意和敬仰,進而積淀成普遍的鳥信仰。而今天流行于浙江各地關于“稻谷的來歷”或“起源”的傳說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而從另一個側面來講,鳥又被視為光明的使者。史前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渾沌的世間運行規律一無所知。經過反復的觀察偶然間發現了一個規律,也就是這個鳥群與太陽之間的關系。據《山海經海外東經》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也就是說,十個太陽,居住在湯谷,它們輪流值班。每天有一個太陽居上枝,高懸空間,給大地帶來光明。每天的天陽怎么樣上下呢?靠的就是飛鳥。太陽憑借鳥的神力,鳥離扶桑,日出,鳥歸扶桑,日落。人們很長時間都把鳥與太陽聯系在一起,太陽鳥”就成為中國歷史上許多民族共同的信仰。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各個時代的藝術家們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當不斷的從傳統的藝術門類中去汲取營養,再結合自身的創造性和時代的審美需求,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的文化生態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倪寶誠.“浚縣“泥咕咕”與鳥信仰[J].河南社會科學,2009(01).
[2]陳勤建.“幗鳥信仰的形成、發展與衍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