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意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教育中的師承制度逐漸退出教育舞臺,而新型的教育觀特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本文旨在討論“學生是教育主體”的教育思想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原因,這是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然后敘述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擔任促進者以及推動者的角色,而做到這一切的基礎則是教師對于學生關愛;對于自身職業的明確認知。最后從師生關系方面討論出,教師與學生之間已然不是師承關系,而更多的變成了引導或者合作。這樣才能達到“教學是為了不教”的層面。才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教育能力提高,真正做到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相長”。
關鍵詞:教學;學生;以人為本;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242-01
一、教學中心在于“學生”
在傳統課堂中,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往往是絕對權威,學生們的目標焦點集中在教師身上。這種教育教學方法有效但不是最有效。如何肯定學生的這些能力?如何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提高這些能力?必須以肯定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育教學是以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為結果導向而開創的一種集體活動。當教師站在講臺上,機械性的宣講學科內的各項專業知識時,并沒有完全照顧到教室的學生接受程度,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各有千秋。如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多元化教學方式,創新多種教學手段。發揮學生在課堂在自主學習能力。
高等教育的學生在課堂中,對于知識點的興趣,對于知識點的接受程度,對于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對于學習結果的優良占教育過程的絕大多數。舉例來說,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再是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探究課程中的研究專題。
其次,學生是教師教學的推動者。就像葉圣陶老先生所說:“教是為達到不教!”但如何有效的“不教”才是考驗當代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命題。但如果青年教師能夠做到對教材融會貫通,對學科前沿知識了如指掌,對學生學習進度心中有數。因地制宜的設計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不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成長,最后達到教學相張的目的。
二、有效提高與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對策
(一)教師需要有獻身教育的決心
在教職工作中,教師應該對本職工作有清晰,明確和深刻的認知。認知到教師這份特殊的工作具有很強的社會價值等,而不僅僅是把這份工作當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從事這份工作的基石。對教師來說,熱愛學生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從了解學生為起點,關心學生為主要手段,為人師表。
(二)教師需要真心關愛學生
作為青年教師,在教書育人的的前提之前,首先應該做到真心關愛學生。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只停留在課堂的幾十分鐘內,而是,應該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程度,在課下關注學生的多方面發展。才能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師需要以身作則
如何育人?如何推動學生自我成長,首先也必須做到教師的以身作則。對于青年教師來說,立足本專業的基礎上,不斷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完善自我,而非用消極的態度面對學生。更加容易成為學生的榜樣,更加容易有效的推動與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幫助學生成長的一個橋梁,它需要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維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如今的師生關系早已不是過去的師承關系,而更多的偏向于導學關系或者合作關系。
在新型的導學關系與合作關系中,教師與學生雙方不再是對立,而變成基于學習發展的共同體。在此關系中,不但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同時也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科研實踐水平,指導學生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學科發展的起源與過程,學科發展曾經走過的彎路。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這種良性關系中,學習知識是可以接受懷疑、批判甚至是推翻再建立的一種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雙方從各自的立場、角色,根據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給出不同的甚至相對立的意見與看法。舉例來說,哥白尼的“地心說”思想體系的建立等等都是這種關系的范例。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明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這一切離不開教師日常教學中的引導與推動,離不開教師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科研水平,離不開雙方合作共創良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冷余生.高等教育學[M].武漢:長江出版社湖大書局,2017.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現代教育學基礎[M].鐘啟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