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媛
摘 ?要: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中國文化傳播之道,全面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文章以高校英語教學為例,在調研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角色、師生的中國文化基礎知識和翻譯能力、中華文化的傳播意識等現狀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促進中國學生形成正確、客觀的中西文化觀、提高中國學生“文化自信”、培養中國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英語教學;中華文化;文化自信;傳播力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106-03
Abstract: This essay studies the proportion Chinese culture take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and transl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culture, Englis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wareness of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hu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path to boost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to transmit Chinese culture worldwide, and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confidence; ability of culture transmission
一、概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國際性語言,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英語教學必須在學習研究西方文化的同時,承載起傳播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我國的英語教學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國英語教學在各方面的弊端和不足也日益凸顯,并引起了學界的重視,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點便是英語教學中中華文化的缺失,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學將文化學習的重點放在了西方文化上,諸如圣誕節、西方情人節、西式婚禮等西方文化逐漸被中國學生所熟悉并津津樂道,而另一方面,英語教學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方面的貢獻卻微乎其微,這導致中國學生對自己本土文化認識不足,更不用說用英文將之表達清楚了,曾有人就鬧出了把Mencius(孟子)奉為他國圣人而翻譯成“門修斯”的笑話。
二、中華文化“傳播力”對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
美國哈弗大學教授約瑟夫·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了“軟實力”這一概念,他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由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全黨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全面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是新形勢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國家和政府一再強調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國民對于其重要性的認識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中華文化的宣傳和推介方面卻長期處于“原生態”狀態,致使我國大量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未能充分地轉化為強大的現實生產力。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加強國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國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國民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度、提高國民對自身文化的有效弘揚意識和“傳播力”,顯得尤為必要并迫切。
三、中國大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現狀
針對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華文化的能力,筆者以測試卷的形式,調研了所在學校(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以下稱“天府學院”)的337名學生(包括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和20名英語教師用英語表達中華文化的
能力。測試包括名詞翻譯、詞條解釋、段落翻譯和寫作四部分,主要涉及中國傳統節日、風土人情、文學、歷史名人、國家政策、經典著作等多方面。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教師三個群體在測試中的平均得分(滿分100分)分別為25.4、38.1和77.7。其中,英語教師的表現良好,一方面英語教師在英語語言表達和詞匯多樣性方面明顯高于學生,基本能比較準確地翻譯出絕大多數中華文化的精髓,但另一方面,英語教師在用詞的準確性和專業性上還是有所欠缺,特別是一些專有名詞,老師們的翻譯雖然能基本表情達意,但缺乏統一性,對同一事物的翻譯往往五花八門。相較于英語教師,參與測試的學生則表現出了嚴重的能力不足,其中,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表現,讓人尤為擔憂,不僅正確率低,答題時間也很長,在遇到一些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詞匯和表達時,絕大部分同學完全不知所措,部分學生甚至在看完題目或者做完最初的幾道題之后,就直接放棄。相較于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專業學生表現出了一定的優勢,但總體仍然呈現出嚴重的能力不足,在解釋中國古典文學,國家政策、經典著作時,顯得尤為力不從心。總體看來,大學生的用英語表達中華文化的能力十分不足,中華文化“傳播力”嚴重欠缺。
為找出中國大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欠缺的根源,筆者又做了另外一項關于大學英語教師及大學生在英語教學中融入對中華文化的態度、中華文化基礎知識,以及英語教學中中華文化的融入情況的調研。
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文化的態度方面,絕大多數師生認為他們努力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外企工作、出國留學(工作)、出國旅游、學習外國文化等,而只有不到3%的師生認為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地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此外,通過問卷還發現,絕大部分師生都能清晰地認識到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中的確存在中華文化嚴重缺失的問題,并強烈地感受到其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對于是否要增加中華文化在英語教學和測試中的比重,絕大多數師生表現出不確定的態度,國內沒有相關教材、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的課時嚴重縮水、考核困難等因素是英語教師們表現出為難的主要原因。而對于學生來說,自身對中華文化的了解不夠、用英語表達中華詞匯的難度較高、中國文化在就業方面的重要性低等因素則是廣大學生不愿意在英語教學和測試中融入中華文化的主要原因。
在中華文化基礎知識的測試中,主要涉及社會意識形態、文學、中華傳統節日、中國歷史名人等,被測試人群基本能達到及格的水平。英語專業學生平均正確率為64.7%,非英語專業學生平均正確率為59.3%,英語教師正確率為79.2%,英語教師正確率略高于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專業學生的表現又較非英語專業學生稍好。
英語教學中中華文化的融入情況的調研顯示,英語課堂中華文化的占比非常低,學生對用英語表達中華文化非常陌生,即使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后,專門用一個占總分15%的部分來考察學生翻譯中國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文章的能力,大學英語課程在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方面,仍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
綜上所述,以天府學院為例,目前我國大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普遍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中華文化基礎知識欠缺,英文表達中華文化的能力不足,且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的意識嚴重不足三大方面。
四、中國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欠缺的原因和對策分析
根據調研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生在中華文化“傳播力”的欠缺主要有四大方面的原因。針對這四大問題,筆者也分別提出適當的解決途徑。
(一)政策性文件對中華文化的要求不明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總體描述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其中并無對中華文化英語表達方面的明確描寫,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描述也只提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僅在“更高要求”的“翻譯能力”中提出了“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和文化的文章”的要求,之外再無任何對中華文化的要求。《要求》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總指導方針,尚且缺乏對中華文化滲透進英語教學的相應描述,其他文件更是如此,這導致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脫離母語文化而進行的。
因此,國家、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需要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納入對中華文化的總體描述和細致描述。地方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也應該立足本地,在國家、教育部綱領性文件和要求的基礎之上,出臺導向性更為明確的地方性文件,提高對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的要求,利用本土文化優勢,傳播本土文化精髓,助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二)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力”培養的英語教材嚴重匱乏
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3》(第二版)為例,該教材八個單元,全書共八個單元,每單元涉及一個話題,包括美國鄉村生活、美國社會保障體制和安保現狀、美國名校、愛因斯坦、感恩節、克隆技術等,沒有任何與中國文化,或者是中西文化對比的話題,全書共十六篇文章,大多來自英美出版物或者英美知名文學作品節選,且并無任何涉及中華文化的內容。其他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其他類大學英語教材的情況大同小異,市面上也并無強調包含中華文化的教輔材料,中華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比重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稱手的涵蓋中華文化的教材,英語教師們有將中華文化融入教學中的意識和主動性,也常常無法實施。
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學生文化認知的現狀和需求,開發一系列涵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教材至關重要,從詞匯入手,并加入中西方文化比較的相關內容,再適當加入反映我國生活、習俗的文章,反映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史、哲成就,現代中國文化發展狀況的文章,或者是中國文學作品經典英譯節選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也可納入英語教材中,本地風土人情、傳統風俗、藝術文化、歷史名人等都能為我們的英語教材提供大量豐富而生動的素材。
(三)英語教師中華文化傳播意識欠缺
一方面,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師多來自國內外高校英語專業的碩士、博士畢業生,以天府學院為例,絕大部分英語教師為英語相關專業碩士以上學歷,主要專業方向包括英美文學、英美文化、英語翻譯、英語語言學、英語翻譯碩士(MTI),并無專門針對教師崗位的專業,培養的重點主要放在英語語言、文化、翻譯知識和理論上,因此英語教師本事就缺乏對中國文化傳播的素養和意識的培養,進而導致英語教學在文化與語言、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方面嚴重地有失偏頗。另外一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側重詞匯、語法、句型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依然是大多數英語教師的首選,這種模式側重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在制定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英語教師缺乏將母語與英語結合、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形象對比的主動性和意識。這是中華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缺失的一大主要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需要優化英語教師的培養,相關部門以及英語教師所就職的地方和高校自身也應該多開設一些有關提高英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素養和表達力的師資培訓,舉辦中國文化知識競賽、翻譯比賽等活動,以此來宣揚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勵督促英語教師自身,通過報刊書籍、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獲取并積累大量的中國文化知識。
(四)英語考試缺乏對中華文化的考察
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CET 4/6)是目前國內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英語等級考試之一,歷年來的考試大綱都重點強調對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的考察,缺乏對文化層面考核的描述。在具體題型的設計上,也只有最后一部分翻譯,要求學生用英語翻譯一段一定長度(四六級長度不同)的關于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的文章。與此同時,各個學校的英語校本考試也大同小異,多以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藍本,或是根據實際情況在題型上有所增減,或是在難度上有所升降,也很少有加入對中華文化的考查,對中國傳統文化或地方本土文化的考查更是無從談起。
考試是對教學成果的考查,對教學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考試中尚且不涉及有關母語文化的內容,教學自然并不把文化作為必要內容,真正的“文化教育”自然無法實現,遑論真正的“中國文化教育”。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國家和地方層面的各級考試中適度增加有關中華文化的檢測,也希望各校英語教學部門,乃至所有外語教學相關部門,能在諸如期末考試之類的校級考試中適度考查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在各類英語的口語考試中,設置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話題,一方面有效激發師生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授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切實增強大學生輸出中國文化的能力。
五、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簡要研究,我們不難看出,一方面在英語教學對中華文化“傳播力”的培養對促提高我國國際交流水平、促進國家和地區文化軟實力提升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中華文化對英語教學的滲透還遠遠不夠,通過分析和調研,我們找到了將我們民族的瑰寶、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不斷積累的精神財富更為高效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并進而提高我國學生中華文化“傳播力”的途徑,那就是把握包括國家英語教學課程要求、教材建設、英語教學師資培訓和考核制度及方式等各個方面,加強英語與中國文化、文化軟實力與綜合競爭力的結合,讓我們的英語教學更好地傳播弘揚我們優秀文化,吸收外來民族文化精髓,并最終讓我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影響世界。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
[2]李艷輝.母語文化對英語教育的正遷移[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4,31(06):24-25.
[3]劉貞玉,陳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缺失現象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01):188-189.
[4]肖萌.寓中國傳統文化于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的路徑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5(23):19-22.
[5]虞躍,魏曉紅.文化軟實力提升視閾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問題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17,35(01):134-138.
[6]趙海燕.從文化變遷看高校英語教育的“中國文化失語”[J].中國高教研究,2016(1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