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斌 王希艷
摘 ?要:當前,我國各高校正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如何找準“課程思政”改革的恰當的突破口,從而使本校的“課程思政”改革順利地推進下去,是一個當務之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在“課程思政”改革中,以文理兼容的綜合課為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出了一種理工科教師、通識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雙向融合的改革模式,不僅盤活了學?!罢n程思政”改革所需要的各類人才資源,而且打通了學??萍寂c人文的“任督二脈”,為本?!罢n程思政”改革解決了諸多難題。
關鍵詞:突破口;課程思政;改革;雙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132-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is under way. It is an urgent matterhow to find the proper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so that the reform of it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I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compatible with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refor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Qinhuangdao has explored the reform mode of the two-way fus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teachers of general knowledge class and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which not only revitalized all kinds of human resources needed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but also got through the sepa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which solved many problem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our university.
Keywords: breakthrough poi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reform; two-way fusion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中,特別強調指出:高校要把“課程思政”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使每一位教師都參與到“課程思政”的改革中來。如何貫徹和落實陳寶生部長的要求,使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開展得有聲有色,使每一門課程都擔當起育人的責任和使命,是高校的教育者和研究者當前都應該思考和實踐的一個重要問題。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在從事“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中,積極尋求突破口,解決制約“課程思政”的諸多瓶頸問題,探索出了一種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模式。
一、當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理工院校科技與人文“任督二脈”長期的阻隔
在我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一般作為學校的輔助性而存在;而思政課的狀況更不樂觀。過去,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往往有這樣一種情緒:學校對思政課講起來重視,落實下來卻被忽視。高校的思政課長期處于學校學科發展的邊緣,孤島化現象明顯。不僅如此, 長久以來,在我國大多數高校中,理工專業與人文專業和思政課長期處于“人生不相見,動輒參與商”的狀態??萍寂c人文和思政課的“任督二脈”在理工院校各行其道,鮮有溝通與交流。而“實施‘課程思政,要求所有任課教師不僅要在思想認識上形成全員育人的共識,也要在專業發展上具備有效育人的能力”[1]。然而,目前高校 “課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設卻離不開思政課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指導、融合、支持等。如果缺乏思政課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指導、融合、支持等,高校的“課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設就很難推行與持續。
(二)專業課教師的不解、困惑與抵觸
第一,對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不解。人的習慣性思維很難改變,專業課教師也是如此。長期以來,專業課教師普遍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責任,專業課教師只管教好自己的專業課,沒必要越廚代庖去講思政課。
第二,對專業課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存在困惑。對于一般理工科的專業課教師,如計算機、材料科學、機械、自動化等專業課的教師,讓他們把思政課的內容融入他的講課之中,甚至以思政的角度對待他教的專業課,他們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對于他們的困惑,我們分析的主要原因如下:1. 教師自身的思政知識的薄弱,何謂思政尚且不明,何談融入?2. 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缺乏,教師很難挖掘在專業課中的思政或德育元素。即使挖掘到了本專業課中的思政或德育元素,但如何把思政或德育元素融入講課當中,從何切入點進入?
第三,一些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本身就有抵觸情緒。有些專業課教師對在自身的專業課中融入思政或德育元素,有很大的抵觸情緒,他們的主要觀點歸納如下:1. 強人所難。有的專業課教師對思政課或德育教育本身沒有興趣或不擅長,讓他們在課堂上既講專業課又講思政或進行德育,他們認為是強人所難,是趕著鴨子上架。2. 不可理喻。有的專業課教師認為,在專業課中講思政,是掛羊頭賣狗肉,是不可理喻。個別教師認為“課程思政”簡直就是胡扯。3. 課時緊張。這種觀點認為,專業課本身教學工作量就很大,教學任務很繁重,現有的教學目標都很難完成,再講思政內容或進行德育教育,課時更加緊張,反而兩頭都耽誤了。4. 沒有意義。讓專業課教師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一些教師認為不僅收效不大,還會影響正常的專業課授課的效果和效率,沒有任何意義。
第四,畏難心理。有些教師雖然在專業課的知識講解過程中也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和人文知識的傳授和教育,但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而“課程思政”改革要求專門的、正式的在專業課的知識講解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他們反而不適應,更何況要在教學方案、教學大綱等中明確德育教育目標,對他們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畏難情緒在所難免。
二、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
(一)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的由來
在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課程思政”改革伊始,校領導就認為,“課程思政”改革是一個高校課程觀、教育觀的徹底的改革,推進“課程思政”的措施既不能通過簡單的行政方式解決,也不能通過簡單的宣傳教育方式解決,而應當通過舉辦研討會這種協商民主的方式進行解決。為此,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校領導決定,要想推進學校整體的“課程思政”改革,最恰當的方式就是召開學校級和院級的各類研討會,因為這種“課程思政”的研討會是教師自發地組織,并無行政上的要求,所以參會教師都能暢所欲言,能把自己對“課程思政”的改革的想法和思路在研討會上進行充分交流,能有效地打消一些教師從事“課程思政”改革的畏難和抵觸情緒。
在2018年11月5日社科研究院與計工學院聯合舉辦的“課程思政”研討會上,這種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的思路不自覺地被參會老師探索出發,最后被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校領導認可,并提煉、總結出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學校逐漸推廣起來。原來,為了使計工學院“課程思政”改革順利而有效地開展下去,特邀請社科研究院思政課的骨干教師為計工學院的教師進行思政內容的培訓,而社科研究院思政課的骨干教師也想利用此時機,把有志于參與社科研究院“形勢與政策”的“課程思政”團隊的專業課教師吸收進來,所以,兩個學院共同舉辦了培訓式的“課程思政”改革交流會。然而,這場交流會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兩個學院的教師主動結對子,雙向融合開展“課程思政”,即社科院的教師融進計工學院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改革團隊從事“課程思政”;計工學院的專業課教師融入社科研究院“形勢與政策”的團隊從事“課程思政”。這種雙相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的意愿和思路,立即收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解決了理工院校科技與人文“任督二脈”長期的阻隔?!皹淞ⅰn程思政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合力作用。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發揮思政課的‘群舞中領舞作用,實現所有高校課程的‘共舞中共振效應”[2]。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相互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的思路,在專業課和思政課的授課中,既講理工知識,又講人文精神與思政,所以成為打通理工院??萍寂c人文“任督二脈”的利器。
第二,解決了社科研究院“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困境。社科研究院“形勢與政策”由于教師資源長期缺乏,在安排課程方面存在嚴重困難,由于教師擔任課程太多,教學效果一直不佳。經過這次研討會后,社科研究院決定組成“形勢與政策”的“課程思政”小組,把專業課、通識課的教師融入“形勢與政策”的教學中來。這樣,既能解決“形勢與政策”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又可使該課程別開生面,同時使社科研究院的“課程思政”落地生根。
第三,使專業課、通識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知識資源優勢共享。通過“課程思政”的雙向融合,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在經過精心策劃下,可以共同完成專業課或思政課的教學任務,從而形成資源共享,共創共贏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
隨后,在學校宣傳部門、教務部門等的大力協助下,這些在研討會上的成果在全校得到了宣傳,一些成功的做法得到了學校各相關部門的肯定。
(二)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的形成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校領導認為,通過“課程思政”雙向融合研討會,不僅能解決理工院校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改革的困惑、不解等問題,打消他們的抵觸情緒,而且能通過這種相互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確保專業課和通識課的“課程思政”改革始終與思政課保持同向同行,從而有效打通了理工院校科技與人文的“任督二脈”,同時還能使各學科“課程思政”的人力資源優勢互補。
1. 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思路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校領導認為,“課程思政”雙向融合研討會的效果雖佳,畢竟只是一個“課程思政”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沿著這一突破口不斷把“課程思政”推進下去,如何不斷鞏固和擴大全?!罢n程思政”,最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才是最主要的。為此,就必須形成一個既立足于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實際,又適合于一般工科院校的“課程思政”改革的模式,才能為本校和一般工科院校的“課程思政”改革蹚出一條新路來。
經過反復實驗,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把相互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思路確定如下:首先,各個學院主動舉辦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研討會,為雙向融合創造條件,為“課程思政”改革制造突破口。其次,各個學院把打造跨專業、跨領域的“課程思政”精英團隊作為突破口的跟進措施,通過“課程思政”精英團隊典型的課程示范帶動全院的 “課程思政”改革。再次,學校從政策上鼓勵在“課程思政”精英團隊孕育出的苗子獨立建設自己的團隊,從而把學校的“課程思政”改革從整體上帶動起來,最終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2. 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模式的步驟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這種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既立足于本校理工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實際,又以全方位育人的視角創造性展開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政課的“課程思政”育人方式,且操作簡單,可復制性強,因此對其他理工院校的“課程思政”改革有直接的借鑒意義。其具體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以研討會為“課程思政”改革的突破口,找到各專業的融合點。對于一般專業課教師來說,從事“課程思政”最大的困難就是不知如何挖掘本專業的思政或德育元素,而通過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的研討會,專業課教師、通識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匯聚在一起,暢所欲言,互相啟發,甚至會掀起一場頭腦風暴。例如在我們召開的由思政課教師參加的計工學院的“課程思政”的雙向交流會上,計算機專業、通信等專業的教師,在思政課骨干教師的啟發下,認識到計算機專業、通信等專業可以通過融入、提煉、拓展等多種方式進行專業的“課程思政”授課。具體地說,在講通信的國際應用這一知識時可以結合時下美國對中信、華為等中國企業采取不正當手段的案例,對同學們介紹企業在經營和發展時國家的支持作用,以增強同學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內涵的理解,這是專業課融入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在講通信產業的更新換代這一知識時可以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創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性,以增強同學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這是專業課提煉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在講計算機的社會應用這一知識時可以結合計算機行業的工程倫理內容提升同學們的職業道德水平,這是專業課拓展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
第二步,打造跨專業、跨領域的“課程思政”精英團隊,形成示范效應。當人們面對一件事不知怎么做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樹立榜樣,因為人們在榜樣身上不僅能獲得力量和勇氣,而且能獲得做事的方法,受到啟示,從而克服畏難的情緒。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先后打造了“《資本論》選讀”、“計算機網絡”、“審計學”等跨專業、跨領域的“課程思政”精英團隊,不但形成了對專業課教師從事“課程思政”的示范效應,而且把這些精英團隊建設成為一個小型的專業課“課程思政”培訓機構,成為專業課教師從事“課程思政”的一個 “孵化器”,從而帶動了相關聯的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的改革。
第三步,鼓勵“課程思政”精英團隊的成員以各種形式指導原有專業課的教學團隊,使這些團隊“脫胎換骨”??鐚I、跨領域的“課程思政”精英團隊就是一粒?!罢n程思政”的種子,只有在各個學院不斷地發芽、開花、結果,才能帶動所有教師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地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鼓勵“課程思政”精英團隊的成員,以加盟、協作、合作等多種方式指導學校原有的各種專業課的教學團隊,使這些團隊“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學團隊,進而帶動了全校的“課程思政”改革。
三、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推廣
為了落實學校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方針和相關政策,教務處還專門成立了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的推進工作小組。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的推進工作小組的主要職責如下:
第一,建立雙向融合“課程思政”的“中央廚房”,為各學院展開“課程思政”提供遴選的方案菜單。
第二,定期召開全校的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的研討、交流與培訓。
第三,有計劃地開設一批雙向融合“課程思政”的通識課程,尤其是諸如《工程倫理學》、《環境倫理學》、《計算機倫理學》等文理兼容的“課程思政”的通識課程。例如開設《工程倫理》的通識課程,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政課就都能融合進這一課程當中,這樣,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就變為多向融合的“課程思政”。在這樣的“課程思政”課堂上,學生能感受到來自人文、哲學、工程等多學科知識和思想的對撞和啟發,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和思想道德境界。不僅如此,文理兼容的“課程思政”的通識課程還能成為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政課進行“課程思政”合作的有效教學平臺和經驗不足教師的“課程思政”孵化器。
四、結束語
總之,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雙向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不僅能解決理工院校在進行 “課程思政”改革遇到的普遍困難,而且能確保理工院校的專業課和通識課的“課程思政”改革始終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同時還為“三全育人”探索出了一條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14).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