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諾
摘要:資助育人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實施“三全育人”,做好資助育人工作,是對高校黨委的政治要求。本文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學院資助工作的開展,分析資助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路徑與取得的成效,并從提高宣傳成效、強化正向引導、深化情感關懷等幾方面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三全育人;大學生資助;思想政治教育
1.“三全育人”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的重要性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校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經歷寒窗苦讀,渴望享有追夢圓夢的同等機會,夢想通過奮發努力創造。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實施“三全育人”,增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全方位幫扶,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資助育人工作全過程,不斷完善并創新工作方法,加大資助工作措施,深化資助育人成效,是培養受助學生自強自立、全面發展、青春報國的重要檢驗,是學校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必然要求。
2.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資助政策宣傳不夠廣泛
國家在普通高校建立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政策體系。然而,隨著辦學規模的逐漸擴大,在校生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學生對各項資助政策了解不夠充分,有些學生面臨家人重病、家鄉自然災害、家庭變故等突發情況時,需要予以相應具體政策和申請手續的耐心解讀,度過艱難時刻。
2.2資助育人措施不夠全面
近些年在大學生出現了熱衷消費的苗頭,在開學季、畢業季、節假日等時間節點,學生互相影響,爭相消費,甚至引發非法校園貸等不良事件。現在對學生的資助由過去單一的經濟資助,發展為具有新時代內涵的資助育人模式,不僅要解決學生的生活所需,更要培育學生正確面對資助、合理使用資助的行為意識,培養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和奮斗意識。
2.3資助內涵缺乏情感幫扶
為保證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學校在困難認定、申請、評審、公示和發放的全過程中需要做到公開透明,這導致受助學生在申請獎助或獲得獎助時會產生自卑情緒或心理壓力。在資助工作中深化情感幫扶,要對受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與壓力疏導,挖掘其自強自立意識,培育其自信樂觀心態,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增強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促進全面發展。
3. “三全育人”在大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實踐路徑
3.1 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提高資助政策宣傳成效
利用微信公眾號、QQ群等線上平臺,大力宣傳國家資助“獎、貸、助、補、勤、減、償”政策體系,詳細解釋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補償貸款補償、校內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資助方式,介紹資助具體內容、申請材料和辦理程序。緊抓信息時效,實時向學生介紹最新的資助政策和資助措施,宣傳國家官方獎助地方宣傳平臺“中國學生獎助”和學校官方獎助宣傳平臺,并及時推送轉發相關文章,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同時,積極邀請資助大使和獎助學生參與學院暑期資助育人宣傳項目,組織學生利用班級QQ群,開展資助小講堂,宣傳資助政策、講述個人奮斗故事、普及防騙知識、提醒學生遠離非法“校園貸”,提高學生安全意識和鑒別能力,同時提高參與學生自助、助人的意識和能力,使受助學生廣泛參與。
3.2 準確把握青年思想狀況,強化資助工作正向引導
挖掘宣傳正面故事,深入了解受助學生優秀事跡,宣傳青春奮斗路上的感人品格,強化典型示范效應,發揮困難學生的主體作用,弘揚自強自立能量,引導更多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念。深化感恩意識,組織動員所有受獎助學生積極參與“助學·筑夢·鑄人”主題宣傳活動,收集征文、宣傳畫、音頻、視頻等作品,并利用線上平臺定期推送優秀作品,宣傳學生們資助政策下的青春故事,深化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鼓勵參與社會實踐,發揮資助學生導向作用,學生在開展返鄉暑期實踐的同時,走進高中母校,向學弟學妹宣傳資助政策;回到家鄉,進村入戶為鄉親講述自己在資助下的大學故事與感恩之情,鼓勵高中生發奮圖強、刻苦學習,來日也可以在國家的資助政策下圓夢大學、回饋社會、報效祖國。
3.3多面多程多員幫扶,深化資助過程情感關懷
一是學業幫扶,根據期末成績,輔導員和班主任定期聯系學生家庭,督促學生利用時間認真學習需要補考的課程,及時跟進學生學習情況,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學業成績,培養挫折調節能力和自強自立意識;二是精神幫扶,由輔導員在暑期與學生家長進行聯系和深入交流,介紹學生在校期間的各項情況,全面了解學生性格特點,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特點,對因暑期突發事件而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育受助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三是主動建立反饋渠道,向學生家長介紹國家和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全面了解學生的困難情況和生活狀況,征求家長對學院資助工作與對學生個人發展的建議與意見,在后期資助過程中作為重要資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調整資助工作方式,增強受助學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