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牧蘭
摘 ?要:從課程改革的標準不斷推進以來,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越發重視高品質課堂的創建,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收獲更多的知識,提升綜合素養。對此,筆者提出有效導入、注重合作,以及介入生活等策略,淺談如何真正地實現高品質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成,讓學生擁有較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導入;合作;生活
打造高品質課堂已經成為許多教師努力的方向,也是教師的共同心愿,然而在實際組織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時,教師才發現,傳統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生的特點,向學生設定有效的教育活動,以至于課堂最終的教育質量不如預期效果,學生也無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實現全面成長。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主動地打破當前教育的僵局,在優化導入、注重合作中,逐步促進高品質課堂的生成。
一、有效導入,引人入勝
導入環節是教師向學生進行知識滲透的第一環節,通過導入環節學生能夠對新課產生一個基本的印象,而這一印象也將會支撐學生開展之后的學習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完成知識的建構。所以,為了讓學生從課堂的一開始,就產生建構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使得學生主動地深入課堂中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探索,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偏好和學生的興趣點,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導入環節的優化設計,以便帶來引人入勝的效果。
例如,在《我國國家機構》一課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迅速地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使得學生建立對本節課進行探索的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場景的創建激活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主動地進入本節課內容的探索。具有來說,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學生已知的“人大”這一權利機關出發,為學生展示一些相關圖片,讓學生基于這些圖片陷入場景之中。同時,教師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從自己已知的內容出發,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觸碰到學生的知識盲區時,學生產生對本節課進行深入學習的積極性,以便學生透過導入主動地進行本節課內容的建構。
顯而易見,教師進行有效的導入,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產生建構的欲望,讓學生透過導入主動地將目光放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為高品質課堂的生成奠定基礎。
二、注重合作,共享思維
從社會對人才提出合作素養的要求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組建合作學習的任務,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展開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然而,在實際使用合作活動時能夠發現,部分教師過度關注學生之間的合作,而忽視學生個人能力存在價值,以至于學生逐步形成依賴的心理,不能實現自身獨立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為了更好地發揮合作活動的使用價值,使學生的合作更加地順暢,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豐富學生的合作流程,讓學生在合作之前擁有私人時空。
例如,在《創新驅動發展》一課的學習中,為了讓學生對創新的作用等內容有一個深入的認識,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我國重視創新發展的原因有哪些呢?”的問題,并為學生預留自主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創新作用的認識,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思考情況,以及學生以往的課堂表現,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使得小組中的每個學生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之后,學生之間進行有效交流,共享彼此的思考結果,以便在解決任務中真正地提高學習本節課的品質。
不難看出,教師調整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讓學生在展開合作之前擁有自主思考的機會,能夠讓學生在發展自身合作素養的同時,實現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三、介入生活,強化應用
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對學生講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時,教師的目的之一也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地站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視角思考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現實中的難題。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將生活元素貫穿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促使學生在籠罩生活氣息的學習方式中增強自身的實際應用能力。
例如,在《揭開情緒的面紗》一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導入設計,讓學生在一上課就感受到本節課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聯。之后,在講解本節課的基本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引入一些生活案例,讓學生在利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分析這些生活案例中,加深對本節課知識的印象。待課堂施教活動結束后,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應用情緒管理的方法等知識進行這些問題的解決,提高學生對《揭開情緒的面紗》中內容的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高品質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創建,并不是在一瞬之間就可以落實的,而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因此,在未來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施教活動中,教師應當繼續創新課堂施教的手段,并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實施,以便在打造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結構中,真正地提高最終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品質。
參考文獻:
[1]楊浩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8(16):87.
[2]姜雪.以生為本? 創建高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名師在線,2018(0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