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娟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與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推進,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漸地重視起來,加大了對學生實驗探究式教學的力度,力求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課堂學習趣味性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化學邏輯思維的構建,提升學生的化學綜合學習水平,因此,本文針對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化學是高中學生學習科目中學習內容較為復雜的學科之一,對學生化學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豐富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高學生的化學學習綜合水平,因此,對化學教學中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究十分必要,具體策略綜述如下。
一、創設情境性課堂環境,營造探究氛圍
高中化學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要注意營造化學實驗探究氛圍,創設情境性化學課堂環境,調動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高中學生對化學問題探究的欲望,同時,化學教師需要不斷地突破自我,吸取先進的化學教學方式方法,擺脫傳統的化學教學缺陷,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力量。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化學能與熱能》時,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關系,掌握學習重點與難點?;瘜W教師在認真地對化學教材知識進行講解并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答疑后,可以根據學生的現階段需求與特點,采用信息化的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化學能與熱能的實驗視頻,并在每一個步驟后設計小的概念顯示,最后穿插成《化學能與熱能》的整體概念,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隨后,化學教師可以通過聯系實際生活的方式為學生出幾道試題,如“已知鉆石在某種條件下可以轉變為石墨是放熱的,依據此得出需要加熱才能發生反應的必定是放熱反應的說法正確嗎?”等,檢驗學生對《化學能與熱能》一課知識的學習情況、使學生對問題產生熟悉感與代入感,引導學生對化學問題展開自主探究,增強學生的化學邏輯思維能力。
二、實施問題引導式教學,培養探究意識
化學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可以選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將化學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內容以問題的形式體現出來,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討論,達成對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培養的目的,使學生通過思考化學問題、討論化學問題、研究化學問題、解決化學問題的過程養成問題探究的習慣,形成良性的循環。
例如:在學習到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化學能與熱能》時,化學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引導的方式,根據這一課的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到切入點,將學生幾人分為一組,提出幾個化學問題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考探究,激發學生對化學問題的求知欲,進而更好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進而達成對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目的。
三、開展綜合性實踐鍛煉,深化探究能力
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明確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化學教學中倡導化學教師將學生放到高中數學課堂的主導位置上,而教師占據高中課堂的輔助位置,使學生建立起自主意識,促進高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促進高中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深化高中學生的化學實驗探究能力,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可以根據高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興趣愛好,時常地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鍛煉高中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實現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培養的目的。
四、鞏固總結,使學生真正具有探究
總結是幫助學生消化和吸收所學化學知識,提升學生化學綜合學習水平的重要方式,因此,化學教師在開展化學課堂教學時應注意幫助學生對所學化學知識加以鞏固,理清化學知識學習脈絡,構建化學知識學習礦建,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的化學知識進行合理范圍內的拓展與延伸,使化學知識學習變得更為緊湊豐富,深化化學課堂學習內容。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化學反應與能量》一章學習結束后,高中化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歸納總結課程,針對這一章的學習內容加入一定的知識拓展,出幾道試題供學生思考,如“判斷以下說法是否正確,(1)當生成物的總體含量小于反應物的總體含量時,該反應放熱。(2)在化學反應的過程中,物質一旦發生變化就一定會發生能量變化。(3)發生吸熱反應是,生成物的總含量大于反應物的總含量時”使學生通過這些題目,回憶所學內容,鞏固化學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通過鞏固練習獲得對化學知識的新的見解,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進行培養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因此,化學教師應對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重視起來,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積極地創新與改進,不斷地完善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化學課堂教學具有科學性,使每一個高學生在化學課堂中都能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許磊.高中化學實驗課關注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8,(4):61.
[2]錢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6,(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