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益
摘 要:依托社區實現居家養老是當前中國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選擇,但社區養老服務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和錯位。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共享經濟與養老服務結合,構建網約養老新模式,能夠拓寬養老服務供給渠道,充分利用社會閑置養老資源,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有助于“養老助老”社會風尚的形成。基于共享經濟理念的網約養老模式的運行,有賴于網約養老服務共享平臺的搭建和監管、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等。
關鍵詞:共享經濟;網約養老;服務;模式
一、共享經濟下的網約養老模式是綠色智慧的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
目前,正在興起的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共享經濟在我國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長,是對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1]。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互聯網+”的重點行動領域之一是“互聯網+”益民服務,提出要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養老等新興服務。習總書記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貫徹共享的發展理念,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產業發展。如何借助共享經濟發展戰略和互聯網技術,推進養老產業發展,創新養老模式,實現智慧養老,是當前亟待解決的一個話題。
依托社區實現居家養老是當前中國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選擇,但社區養老服務存在供需不平衡矛盾。從供給端看,供給不充分[2]。有研究表明,各類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供給均存在較大缺口。現有的社區養老服務呈現出服務資源欠缺、專業工作人員缺乏、老年人的精神不能得到寄托、服務項目少等諸多問題[3]。但另一方面,大量閑置分散的社會養老資源,如閑置的勞動力、可重復使用的老人用品和用具、空閑的時間、各類技能專長等存在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高效的配置的情形。從需求端看,需求量大且要求高。在智能手機和網絡幾乎能普及到每個家庭的今天,城市老年人也在跟隨時代發展利用互聯網技術參與社會互動行為。有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老年網民(60歲及以上)群體達7.1%,整體人數已經超過5000萬人[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老年人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升和對生活的享受,渴望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便利。由于老年群體多樣化,其消費需求呈現出差異化明顯、追求高性價比、個性化需求強烈等特征,已經形成龐大的特殊消費需求群體。由此,現有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已經不能滿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有效供給,著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供需錯配問題。2016年民政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整合改造閑置社會資源發展養老服務的通知》。因此,利用共享經濟理念構建網約養老,是對綠色智慧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嘗試。
二、共享經濟視角下的網約養老服務模式特點
(一)服務供給來源多主體多元化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有的供給主體主要依賴于社區組織和提供的服務,社區服務人手有限。老人生活養老特殊的服務需求主要通過傳統的媒介如廣告實現。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獲取渠道局限性,很多擁有服務資源、服務意愿、分散的個人和社會機構被排斥在外。互聯網技術和網絡平臺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地域的限制,老年人通過共享商業模式,可以享受來自全社會各類服務機構和個人的定制服務和產品。
(二)服務供給內容多樣化便捷化
目前,共享經濟主要活躍和滲透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領域,如交通、住房、家政、金融等。共享經濟與養老服務結合,必然會擴大和延伸養老服務內容。現有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單一,大眾服務,無法進行定制化服務,老人的一些個性化、私人化服務需求,難以獲取或不能便捷獲取。采用共享模式,無論是精神層面的咨詢服務還是細小的生活需求均能以較低的成本方便快速實現。例如“社區居民小飯桌”,利用社區居民閑置時間、廚藝資源為有“吃飯共享和陪伴”需求的獨居老人提供服務,既解決了老人的吃飯需求又解決了陪伴需求,相比叫外賣、請保姆等形式更能提高老人生活的幸福指數。又如老人用品共享,通過共享平臺大數據匹配,老人可以迅速找到適合自己的二手用品,還可以分享使用心得。
(三)服務供給方式多組合靈活化
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供給形式。老人可以通過線上預約,線下享受產品和服務,也可以直接通過線上享受各類咨詢服務。這樣的服務方式也拓寬了服務渠道,能夠形成如醫療機構、社區志愿者、家政公司、配送中心等機構和個人的協同服務,真正做到社區養老服務全覆蓋。老人接受服務的方式非常靈活,可以是有償共享、無償共享、對等共享、眾籌共享等,老人也可以在人與人的共享中獲得成就感和生活樂趣。
三、構建共享經濟下的網約養老模式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一)拓寬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的養老服務供給渠道
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是我國的規劃目標。然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供給缺口是客觀的事實,并成為養老服務供給研究中的焦點。共享經濟依托于互聯網的大數據平臺,將拓寬養老服務供給渠道,并能充分利用閑置和分散的資源,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從而優化和提升養老服務。
(二)促進傳統老年服務產業創新發展,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
共享經濟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私人和各類生活服務機構如咨詢、家政、社區配送等閑置的時間、技能、服務資源,滿足老人生活服務需求。通過共享經濟平臺實現養老服務供給端和需求端直接匹配,滿足老年人個性化需求,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傳統老年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快速健康發展。
(三)推進積極老齡化進程,促進“互助合作”社會風尚的形成
共享經濟的特點是大眾參與。在這個模式下含老年人在內的任何人或機構都是養老服務的提供者。而老年人自身既是服務提供者又是服務享受者。這有利于積極老齡化的推進,以及互助養老、協同生活模式的構建,有助于“互助合作”社會風尚的形成。
四、共享經濟視角下的網約養老模式運營的保障體系
(一)培養網約養老消費意識和共享意識
盡管我國老年網民逐年增加,網絡消費已經成為老年人的消費新熱點,但由于對網絡消費知識缺乏或對網絡消費存有誤解,相當多的老人還處于網絡消費邊緣化狀態。在信息技術和共享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老人群體不僅不應該被邊緣化,相反更應該充分體驗和享受新時代便利化的生活和新服務模式,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因此,培養老年人的網絡消費意識和共享服務意識,并幫助和提高老年人網絡操作能力和水平,以豐富和改善老年生活,提高養老質量。這也是網約養老模式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二)加強網約養老服務共享平臺搭建和監管
網約養老模式實踐必須依托于網約養老服務平臺。共享經濟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實現供給者與需求者“點對點”的直接匹配,但是也會帶來“陌生人”之間的信任缺乏、尤其是老年人的消費風險等問題。因此,完善共享平臺的監管體系尤為重要,這需要做到如下3點。一是加強平臺用戶資格審查、服務供給者身份認證,確保平臺交易方身份的真實可靠。二是保障交易過程中提供服務和產品的安全,對交易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建立保障和應對措施。三是加強網絡數據安全監管,確保平臺大數據信息安全。共享平臺擁有龐大的數據信息,如老人用戶消費偏好、生活習慣、居住地址等隱私,必須加強監管,避免老人用戶私人信息泄露。
(三)完善信用體系
共享經濟下的養老模式能夠健康運營和發展的保障是完善的信用體系。我國當前整體信用水平不高,信用環境和信用文化建設力度還需要加大加強。部分居民和企業誠信意識淡薄,不遵守市場規則,再加之行業規范和共享經濟下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首先,加強共享平臺信用保障體系建設,對平臺服務供需方進行信用評價并公布,對信用好的服務供給者給予優惠待遇。其次,加大獎懲力度,尤其是加大懲戒力度來塑造信用文化,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四)完善共享經濟下養老服務的法律法規
老人群體屬于弱勢消費群體,在消費中權益容易遭到侵害。共享經濟是一個新業態,現有法律規范難以跟上發展速度,又具有跨區域跨行業性,需要整合兼顧,因此共享經濟下的養老服務法律法規的完善是一個難點,也需要過程。首先,進一步建立健全養老服務行業政策法規體系,規范養老護理的國家和行業服務標準,完善養老產業運營監管機制。其次,加強有關網絡信息安全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最后,完善我國信用體系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社會誠信約束機制,建立嚴厲的失信懲罰機制,做到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張孝德.共享經濟:一場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J].學術前沿,2015(6):6-15.
[2]劉娓.我國養老服務有效供給的影響因素分析[D].湘潭:湘潭大學,2018
[3]林寶.加快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國情國力,2019(2):11-13.
[4]李一飛.中老年人成智能手機上網“新勢力”[N].溫州商報,20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