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摘 要: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它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以及提升觀察能力和語言思維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識字的興趣。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識字教學中要從閱讀訓練的方面來入手,實現詞匯量的擴大。從探討小學生識字的方法入手談一些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識字教學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它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和語文素養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同時,又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的主要實現形式。”那么,在小學階段,語文老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識字教學,讓識字教學成為助力學生語文學習的助力器。
一、教師要清楚地了解教材內容
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了解教學的內容和教材編寫的特點。比如,一節課中學生要掌握哪些一類生詞,二類生字。一單元中哪些字是重點字,哪些字學生容易寫錯,哪些字在學生的認識過程中容易混淆,老師要重點講解。教師在整體上把握了教材編寫的特點,才能在識字教學中使用靈活多變的方法,甚至教師要了解小學階段所有語文科目對字數的要求。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在教材中了解自己所教學的內容。
二、以興趣為先導創設識字游戲
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對于游戲有著天生的喜好。游戲和識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學習識字。老師在教學中單純進行識字教學,學生不但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甚至注意力也容易分散,缺乏學習興趣。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出發,創設一些游戲性的識字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一組學生在講臺前面表演一些動作,讓一組學生說出來,讓另一組學生在黑板上面寫出來。比如是動作的詞匯“打,跳,踢,走,跑,跳,唱,摸”,再讓學生在這些字中找到一些偏旁相似的字歸納起來。讓學生觀察足字旁、提手旁、口字旁等的區別。一些聰明的學生就知道這些偏旁和這些動作的關系,讓學生更加容易記住這些字。比如,我們認識身體部位的字時,讓學生指出自己身體部位讓一個學生去寫,學習“人,口,手,足,耳,鼻”等這些字的時候,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字的形狀。學生會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字的形。游戲的設置讓學生喜歡學習生字生詞,擴展了學生的詞匯,讓學生在觀察中學到了知識。
三、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認識生字
要根據學情和自己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在這些方法的選取上老師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實施。
(一)編寫一些生字故事
當學習一個生字的時候,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給這個字編一個故事。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它的偏旁結構和它的意義。如在講“祝”字由一個衣字旁和兄字旁組成,說成兄弟之間相互贈送衣服來表示祝賀。還有“休”字是由一個單立人和木子旁組成,老師可以變成一個人在樹邊休息。一個口就是口,三個口在一起就是品。通過老師和同學編寫的生字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而且學生認識的生字不容易遺忘。
(二)分類記憶
有許許多多在字音字形方面都非常相像的字,但是它們的意義卻不盡相同。那么怎樣來區分這些生字呢?可以讓學生把這些字歸納起來進行分類比較,然后找到正確的意思。比如:情、請、青、晴這些字看起來非常相似,但是他們的意思卻不相同。讓學生對這些字組詞造句,在使用中掌握這些生字。
(三)加減偏旁部首變成另一個生字
一個字可以利用刪減筆畫或者變偏旁變成一個新的字。讓學生在固有的識字基礎上來增加他們的詞匯量。老師在黑板上面寫一個“日”讓同學們加減偏旁變成一個新的字。通過學生的激烈討論之后,這個字可以變成以下許多字“白、田、甲、由、舊”等,老師可以根據自己在授課中的內容來采用這個方法。
四、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
多媒體已經是現在中小學課堂實施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以獨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已經贏得了許多老師的青睞。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將多媒體應用于教學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顏色的時候,“青、橙、黃、綠、藍、靛、紫”,可以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形象地展示出來,甚至還可以用顏色重合變成另一種新的顏色的方法教學。這種教學方法不但讓學生認識了漢字,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對顏色的辨識度,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可以把一些生字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給學生展示出來,加深學生對生字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識字教學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來進行,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寫作和閱讀,從而為他們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廖桂萍.趣味教學,快樂識字:淺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方法[J].課外語文,2015(9).
[2]溫繼桂.快樂識字,技巧相隨:淺談一年級識字方法[J].考試周刊,2016(37).
[3]盧芳文.充分利用資源讓學生在快樂中識字:淺談一年級識字教學[J].小作家選刊,2015(1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