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芳
摘 要:以金山工業區大道南段綠化設計為例,分析了綠化現狀、立地條件等,探討了工業區綠化景觀面貌和綠化設計的地方特色,總結了金山工業區設計原則和設計理念。
關鍵詞:設計原則;設計理念;種植設計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4-008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TU985.126? ? ? ? 文獻標志碼:A
1? 金山工業區位置
金山工業區北臨金山工業區大道,東起時代大道,西至春麗路,全長940 m,綠化寬度為36~55 m,綠化面積為39 917m2,屬于市級工業區,區內水系縱橫、道路寬闊,綠化效果良好。
金山工業區的建設目標是建設一個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產業集聚、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生態文化科技產業園,創造鳥語花香、氛圍幽雅的宜居環境。因此,強化園區的綠化規劃成為園區開發的重要環節,對推動園區工作有重要意義[1]。
金山工業區大道是金山工業區的主要道路,東西向貫穿園區中心,東接沈海高速,是區級公路。金山工業區大道的綠化建設是展示園區面貌的窗口。
2? 區域現狀
金山工業區大道西側寬度約為50 m,地塊內有大量低塘與水系,靠近金山工業區大道一側整體地勢較低,南側地勢逐漸增高。東側寬度約為36 m,地勢比金山工業區大道高1.5 m左右。北側為已建道路綠化帶,寬度約20 m,地勢平整,但林下部分地被長勢不佳,地表土壤裸露。
3? 立地條件分析
3.1? 氣象條件
金山區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期為4—9月。冬夏長、春秋短,7—8月為盛夏,1—2月為寒冬,日照充足,無霜期長。當地常年平均氣溫為15.5 ℃,春秋兩季適合種植植物。
3.2? 種植土壤條件
金山區屬于水稻種植區,土質較好,地下水位為1~1.2 m,酸堿度平均為6.89,大部分土壤呈中性。
4? 設計原則
4.1? 注重生態原則
依據金山工業區的標準,營造“利業,宜居,廠城一體”的自然生態園林工業區。在充分考慮美化的前提下,以鄉土樹種為主,增加綠量和色彩,上、中、下錯層種植,營造豐富的植物生態群落[2]。
4.2? 以人為本原則
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建設人性化城市道路是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道路綠化設計要適應人的行為習慣與審美習慣,充分考慮行車、行人的速度和視覺特點。根據不同的速度和種植方式,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設計的對象,提供良好的交通配套環境,發揮道路綠化在改善工業區生態環境和豐富綠化景觀中的作用[3]。
4.3? 貫徹“一路一景”的原則
根據道路的風格和位置,選擇一種或幾種適宜在當地生長,易于養護的樹種作為基調樹種,使園區內景觀統一又富于變化。同時,選擇直生銀杏為特色樹種,強調樹種的季相變化,打造與原有周邊景觀協調的特色道路綠化景觀。
5? 設計理念
金山工業區大道的配套綠化應具有一定的綠化景觀效果。注重植物的植栽及配置方式,在設計上突出金山工業區的道路景觀特色,將色葉樹種及其他開花灌木進行組合,體現植物景觀面貌,為工業區增添色彩[4]。
5.1? 使用鄉土樹種
在金山工業區大道南段道路綠化設計中,要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廣泛應用鄉土樹種,例如女貞、香樟、廣玉蘭、櫸樹等,提高苗木存活率的同時降低養護成本,降低綠地的維護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5.2? 配植自然生長的樹種
多種植可以自然生長的樹種,少種植需要精心養護、精細修剪的植物,以此降低養護成本,達到節能減排的要求。
5.3? 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
多采用復層混交結構,將喬木與灌木結合、常綠植物與落葉相植物結合,以合理的配植構建穩定的植物群落,使植物達到穩定狀態,同時減少病蟲害。
6? 設計內容
根據現場環境,將綠化區細分為4個區域。其主要景觀點位于東側,由東向西逐一說明。
6.1? 1號區域
1號區域為重點建設區域,以金山工業區已確定的標語“創業金山、宜居金山、和諧金山”為建設主題。該區域長75 m,寬50 m,西靠新涇河,東臨36 m寬的園區時代大道道路,是整條路東段景觀序列的起點。整個區域轉角幅面寬,視野開闊,是展示園區的最佳地,需要著重規劃設計。
區域南北向設計兩個地形,北側由內向外縱深推進,最高點1.8 m。前景是主體,左右堆置3塊大黃石,中間的石塊最大,尺寸大約為寬2 m、高3 m、厚1 m,另兩塊可略小,間隔應大于5 m,形成一個整體。石頭上用鮮紅的文字標出金山區的文明標語——創業、和諧、宜居,體現出環境優美文明和諧、適合居住和投資創業的特點。石頭前點綴2~3棵鐵樹、零星的地被植物和艷麗的草花,緊貼石頭后側種植高3 m的羅漢松樁、紫薇樁和紅楓樁。南側小地形前景配置金桂和垂絲海棠,后景用香樟和樂昌含笑,沿河垂柳自然走線。整個區域常綠樹和落葉樹有機結合,既有春花的艷麗,又有秋風的香味。
6.2? 2號區域
園區內部地塊地勢較低,有低塘區。為滿足景觀及植物的生長要求,需填埋東西走向原有水系,通過填土形成南側高、北側低的地形。基地內部西側地勢較高,高于已建的綠化帶約0.5~1.2 m,設計該處土方可就地平衡,填埋低塘,便于北側已建綠化帶平緩交接。向南地勢逐漸增高,高差最大約為1.5 m。綠地標高均高于相鄰道路,排水以自然排水為主,一部分水量利用地形高差排入附近河流,另一部分則利用路邊水渠進行疏導,防止積水,減少綠化帶內樹木及草坪遭雨水浸泡的可能。
以直生銀杏為特色樹種,將直生銀杏按直線型布置,使其與后側弧形種植的喬木林緣線形成對比,營造道路特色景觀。向南的地形高度逐漸增加,可用金森女貞、南天竹等以弧線的方式排列,勾勒出流暢的邊線;后側以常綠的樂昌含笑呈行列式種植,結合種植欒樹、獨本女貞、香樟等喬木斑塊,形成濃密的背景,打造兼具景觀與隔離功能的綠化帶。
6.3? 3號區域
3號區域為金山工業區大道的原有配套綠化,保留其500 m長、20 m寬的道路特色景觀,原有中、上層樹木長勢良好,不需要重新設計。但是地被植物較少,黃土裸露,明顯影響景觀面貌,需要改造。可疏松裸露土地,種植二月蘭。待5—6月時,連片的紫色花朵盛開,非常美麗。
6.4? 4號區域
北側沿道路約20 m寬的綠化帶已經建成,從行車視覺及綠化風格出發,采用較規則的設計手法,利用喬木作為背景樹,例如香樟、獨本女貞、欒樹、樂昌含笑、樸樹、櫸樹、水杉等,將常綠樹與落葉樹結合,以林帶式種植方式形成背景林,提高冬季道路的綠化程度。在地被植物方面,大面積種植二月蘭,打造大塊面的特色景觀,延伸3號區域的視覺效果。
4個區域整體連接,采用自然種植與規則式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蓬型的喬木品種提高綠蔭覆蓋率,采用色葉樹種及其他開花灌木組合的方式,體現豐富的植物景觀面貌。
7? 結論
7.1? 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多選用鄉土樹種
鄉土樹種是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下,經過多年的優勝劣汰和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對當地的病蟲害和災害性氣候等具有較強的抗御能力和適應能力。
鄉土樹種種源比較豐富,種苗基地距栽植地較近,不但可以節省運費,降低能源消耗,還可降低污染,實現隨起、隨運、隨栽,減少包裝、貯藏等中間環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降低成本,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
7.2? 因地制宜,充分采用自然地形排水
為了景觀的豐富性和視覺的沖擊性,根據基地現狀和立地條件,充分考慮采用綠地自然排水,故在設計中營造高低起伏的地形,利用地形進行排水,以排入周邊河道水系為主,以此節約水資源和降低綠化養護成本。
7.3? 挖掘特色,展顯當地人文氣息
可充分挖掘當地的民風古跡、文化歷史底蘊,努力塑造當地特有的人文精神,不斷優化發展軟環境,積極宣傳,體現地域特色,提升工業區的形象。
8? 結束語
金山工業區的道路綠化建設不僅有凈化空氣、減塵減噪的作用,還能改善金山工業區的生態環境。金山工業區的美化,是人居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社會的體現,對提高工業區居民生活質量、樹立金山工業區形象、優化金山工業區投資環境等方面都具有顯著作用,能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供良好條件,有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鄭罡,費鈺婷,趙艷.工業區園林植物配置調查分析[J].南方農業,2014(27):62-63.
[2]陳玉寧.公路綠化設計——以廣花公路為例[J].中華建設,2019(5):110-111.
[3]于斯惟.林景觀設計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6(1):140-141,161.
[4]歐榕捷.淺談我國城市綠化設計與規劃[J].科技資訊,2012(31):187,189.
(編輯: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