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春梅
摘 要: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該學科教學更加高效地開展。總體來看,要想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學習創設必要的情境。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水平的提升,進而推動數學教學高質量開展。基于此,對小學數學計算與應用有效結合的實踐進行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設;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
在問題情境中,學生能夠產生對知識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在計算和應用過程中體會到解答問題的成就感。計算教學必須與解決問題的應用相結合,在具體的情境中展開教學。因此,無論是對學生的興趣、信心而言,還是對以后的學習而言,情境創設恰恰能夠帶領學生初步進入課堂學習狀態,重視學生“計算”和“應用”的和諧統一,發展自身計算能力,有效加強對數學運算的應用。問題情境創設讓班級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例如在講解“小數乘整數”這一節時,教師說道:“在秋天,大家都喜歡在公園中放風箏,班里的小紅、小明和小白同學相約在周六放風箏,并共同來到風箏店,大家認真閱讀教材從中能搜集到哪些有用的數學信息呢?”學生認為可以知道風箏的價格。師:小明他們想買3個3.5元的風箏,需要多少錢?你如何來列式?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3.5×3=(? )。緊接著思考為何這樣列式?得出根據:單價×數量=總價。師: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小數乘整數。教師借助“放風箏”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計算3個風箏的價錢,自然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體現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特點。同時,使每個學生都能把計算應用于問題之中,產生應用意識。
二、講清算理和法則
算理和法則是學生計算的依據。要想“又快又準”地進行計算,必須建立在透徹理解算理的基礎之上。教師在講解算理和法則時要講解清楚,這樣方能記得牢固,在運算時有條不紊地展開練習。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并未講解過的知識,教師不妨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授課,如借助知識遷移來進行類比教學等,幫助學生把新知識轉化為可以掌握的內容,感悟和體會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解“租船問題”時,教師先展示主題圖,引導學生尋找和發現圖中的關鍵信息,思考如何租船最省錢。學生理解題意,發現大船和小船的租金不同、乘坐人數不同,思考如何租船最省錢。在思考完后,班級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小組代表說出解題辦法,做出三種預設:一是全部租小船、二是全部租大船、三是混合租船,從中發現混合租船最便宜。在討論混合租船中大船和小船的數量時,學生思考本道題背后的算理,經過列表格驗算發現選擇最便宜的租船方法,然后調整至盡量沒有空位,這種方法最省錢。根據這一算理,教師再帶領學生把知識拓展到其他背景下,發散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
三、注重課堂生活探究
小學生天性活潑,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興趣。數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教師要做好數學知識應用的教學。數學的應用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同樣可以把生活中的問題搬到課堂中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此外,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數學學習并沒有明確目標,教師要幫助他們確立學習目標,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購物問題,即超市進行促銷活動,買五贈一,李阿姨買了18袋酸奶,每袋3.5元,那么總計花了多少錢?這道問題并不復雜,在練習中也有與之相匹配的試題,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能夠快速解答。這種超市優惠活動在生活中非常常見,學生要有一定的購物體驗,學習起來才不會感到困難。但有這樣一道試題,學生感到非常棘手,即老師想為25位學生購買幾樣不同的獎品,總計有400元,每位學生一件,如何來購買(展示一張圖片,依次展示不同文具及價格)。在這道試題中,學生思維受到了限制,部分人在做題時顧此失彼只計算同一獎品,或混淆計算,忘記是25件獎品。針對這一情況,教師不妨讓學生展開思考進行生活探究,通過討論找到試題的關鍵點,即25位同學(25件獎品)、幾樣不同獎品(起碼2種)、只有400元(不能超過400元),在抓住關鍵信息來展開課堂教學,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
四、注重估算教學
估算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數感,在計算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促進學生估算能力的發展,幫助他們形成估算意識。實踐證明,學生在有了估算意識和能力后就會形成“估算—計算—審查”的好習慣,有助于找到解題過程中的偏差,根據思考和演算來預防和減少差錯的形成,從而有效提升計算的準確性,把計算與應用進行有機結合。一般來說,估算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低位估算法。根據算式中的最低位來預判或檢驗原式值是否準確,這種方法常用于演算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判斷計算結果是否正確,便于在計算后及時進行查錯。如352-127的簡單算法,學生在做完后要判斷是否正確,只要口算12-7=5,這樣就能初步根據個位計算結果得知原式是否正確,在節省時間的基礎上判斷答案的正確性。
(二)高位估算法。根據已知算式中的最高位來估算整個算式的答案是否正確,這種方法計算快速,及時了解結果的正確性,便于在考場中快速、正確地進行作答。如,3574÷73,因3574≈3500、73≈70,根據3500÷70=50判斷計算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確。
(三)近似估算法。在計算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較為復雜的乘法或除法,單口算很難得到正確答案,此時就要以估算為基礎,把已知數四舍五入變為近似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以此來估算數值。如,學生在做題時會遇到一些較大數的相除,即5612÷71,其中,被除數、除數近似于560個10和7個10,可以粗略化為560十÷7十=80,計算結果大約為80,學生通過近似估算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計算中。
(四)口算估算法。在數學計算之中,除了一些必須要進行熟記的表格和口訣外,學生要記住一些特殊數的計算結果,這樣對估算有非常大的效果。一些基本計算口訣,如,25×4=100、12×12=144、18×5=90等,這些基本口算能夠進行估算,在做題中可以快速得到問題答案,節省很多的時間。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發現低位估算、高位估算、近似估算和口算估算能夠減少計算時間,有效提升學生計算的效率,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五、提升分析錯誤和糾正能力
一般來說,學生在練習中很容易出現錯誤,這些錯誤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在教師的幫助下,有的錯誤容易糾正和克服,有的糾正起來較為困難,特別是已經形成思維定式的錯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筆算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典型錯例來引導學生共同分析、交流,實現集體糾正,實現“治病”和“防病”的雙重目的。對于已經形成思維定式的錯誤,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對比,消除大腦中的思維定式,培養比較、鑒別的能力。分析錯誤和糾正能力能幫助學生把數學計算與實際相結合,促進應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一次課堂講解中,教師給出了這樣一道試題:五年級學生進行踢毽子比賽,其中,一班踢了231次,比五年級二班多40次,那么兩個班級一共踢了多少次?有的學生一看到“多”字,又看到“一共”就馬上列出算式,遇到“比……多”就列出算式:231+40+231=50(次)。在分數、小數的運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類似錯誤,對解題會造成很大干擾。針對上述情況,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多關注文字,掌握把文字轉化為數學符號的能力,同時,多設置一些相似試題來引導他們辨識文字,轉化為數學公式進行計算,改變大腦中的思維定式。
六、抓好口算課外活動
計算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如果數學要學得非常好,那么就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因此,教師要把課堂延伸到教學之外。在小學數學計算中,算錯是屢見不鮮的情況,隨著年級的升高、試題難度的加大,計算錯誤隨處可見。計算能力是一個人在未來工作、生活中必備的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個人素質的標準,這就要求學生從小學起為形成正確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生活中,計數、時間、購物中付款和找零、計重和稱量等都與計算相關,可以說,離開計算在社會上寸步難行。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新課改指出要掌握計算能力,并把計算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此背景下,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外進行口算比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鼓勵人人參與數學課外活動。在答題環節,分為搶答題和必答題兩種題型,基于小組合作,一部分學生負責計算,一部分學生負責寫答案,剩下的人為大家加油,這樣一方面幫助學生復習數學知識,另一方面還能加強學生的感情,促進團結互助。在整個活動中,口算課外活動幫助學生夯實了學習基礎,提高了課堂學習能力,使每個人都能從中有所收獲。活動進行得較為順利,學生非常積極地參與課外活動,養成了用心、細心的好習慣,教師也能了解學生口算能力的大概情況,營造出濃烈的校園數學文化氛圍,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七、課外活動鞏固計算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數學內容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就為數學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資源。鑒于此,教師不妨根據數學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提供與計算息息相關的小測量、社會調查、研究報告等,以此將計算與應用進行融合,促使班級學生計算能力在應用中得以提升。
例如,在講解“長方體表面積”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先根據長方體特征在生活中尋找一個長方體并測量表面積,有精力的學生可以找到計算的方法和公式。學生在學習中先自己動手完成,然后再有目的、有意識地展開實踐活動,調動積極性,在實踐中探索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把計算與應用相結合,有效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講解完“條形統計圖”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調查和統計家庭擁有的電腦數量,根據情況來繪制條形統計圖表,計算、比較班級電腦的數量。課外活動的開展,使班級學生懂得了如何運用數學知識來計算、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感受數學所帶來的樂趣,感受數學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崔曉玲.關于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11):40-41.
[2]李金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算理的結構分析與教學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9(1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