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業生態系統正受到學者和從業人員的高度關注。基于Roundy(2018)[1]的研究,本文試圖從創業生態系統的概念內涵、特征以及涌現三個方面對文章有關創業生態系統的觀點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觀點做出評析,進而得出結論與啟示。
Abstract: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s receiving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Roundy (2018)[1],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article's view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emergenc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and on this basis, makes comments on the views, and then draws conclusions and revelations.
關鍵詞:創業生態系統;復雜適應系統;述評;啟示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complex adaptive system;review;inspiration
中圖分類號:F270?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2-0249-03
0? 引言
創業活動是指創造創新組織、產品和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舉措。創業具有復雜性,會受到經濟和社會等多行業、多領域以及多層次的經濟主體的影響(滕堂偉,2017)[2]。隨著創業活動的興起,創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創業活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也受到學者和決策者們的青睞。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于創業活動的研究不斷深入,創業活動與創業主體、創業環境之間的聯系受到學術界與實踐界的關注。當前,在國家積極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背景下,重視創業生態系統的創建既是理論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實政策,推動創業經濟快速前進的實踐訴求。從現有研究來看,學者們對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在不斷推進,但尚處于探索階段。鑒于此,本文基于Roundy(2018)[1]的觀點,即在研究中引入復雜性科學方法論,在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框架下,探索創業生態系統,從而更好的理解創業生態系統及其涌現。
1? 相關概念
1.1 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
創業生態系統屬于組織生態學研究范疇,源于生態學中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最早由Tansley提出,即生物體之間以及生物體與環境之間通過復雜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整體。之后,生態系統逐漸被運用到創業研究領域(Dunn,2005)[3]。但是繼Dunn在2005年提出創業生態系統的基本輪廓以來,學者們對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Isenberg(2010)[4]通過研究硅谷的成功,將創業者容易獲得的且最容易促使創業活動成功的環境稱之為創業生態系統。Spigel和Harrison(2018)[5]認為創業生態系統是由多個相互聯系的主體通過互動作用,進而提高區域創業活動水平的有機整體。而國內也有部分學者通過對創業生態系統的現有研究進行總結,從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滕堂偉(2017)[2]。
1.2 復雜性科學以及復雜適應系統
復雜性科學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研究者關注的領域不同,關于什么是復雜性科學依然沒有統一的界定。復雜性科學作為科學系統演化發展的一種新的歷史形態,它不僅拓展了科學研究的疆域,也為我們增添了理解自然和理解社會的新理念。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最早由圣塔菲研究所的約翰·霍蘭教授提出,其基本觀點是個體的適應性導致了系統的復雜性,其中“適應性”是指主體能夠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進行交互作用。該理論為許多傳統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提供了研究依據,因此備受眾多學者青睞。復雜適應系統理論作為復雜系統科學理論之一,主要研究復雜系統復雜性產生和系統涌現的機理,其特征主要包括開放性、個體自主識別性、主體的適應性以及能動性四個方面。從整體來看,一方面,復雜適應系統強調主體與周圍環境及主體間的相互作用使由主體組成的系統不斷演變或進化。另一方面,復雜適應系統強調主體的主動性和適應性,即主體在與其他主體以及環境的非線性交互作用中,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經驗”,并且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結構和行為方式,從而適應環境以及其他主體的變化。
從現有研究來看,當前學者已經在不同程度上認識到創業生態系統中要素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于創業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必要的理論框架將不同學者的觀點聯系在一起,從而推動創業生態系統理論的不斷完善。Roundy(2018)[1]基于創業生態系統與復雜自適應系統的相同特性,將創業生態系統定義為由復雜的代理組成的自組織、適應性強以及在地理上存在邊界的社區,其非線性交互使得新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或解散。從復雜性科學的角度對創業生態系統進行定義,既有助于推動理論進步,也為我們更好的理解創業生態系統提供理論框架。
2? 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征
Roundy(2018)[1]指出,盡管復雜適應系統在結構、規模和代理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復雜適應系統一般存在六個特性,即自組織、開放且不同的邊界、復雜的組件、非線性動態、適應性以及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因此,本部分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的特性,從而分析作為復雜適應系統的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征。
2.1 自組織
創業生態系統不受全球控制者、單一領導者或組織的支配。盡管一些資深的企業家、投資者或慈善家可能由于資本、合法性等原因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沒有一個代理人能控制創業生態系統以及其他參與主體的行為。同樣,盡管一些組織(如孵化器)可能比其他組織更具有影響力,但通常沒有一個組織能普遍指導創業生態系統的活動。相反,如果一個代理人或組織試圖控制創業生態系統,可能會損害系統的凝聚力和功能。
2.2 開放且不同的邊界
將創業生態系統作為復雜自適應系統來研究,有助于解決創業生態系統是否存在邊界的問題以及如何識別這些邊界。一般而言,簡單、封閉的系統與復雜自適應系統之間的關鍵區別在于前者邊界清晰(能區分系統要素),而后者在本質上是開放的。雖然從復雜系統來看,創業生態系統的邊界是不明確的,但是“邊界”在地理和社會文化實體中確實存在。從地理邊界來看,創業生態系統既依賴于系統外部的資源提供者,也受到資源注入的影響。一般來說,系統要素之間、創業生態系統和資源提供者之間存在反饋循環。從社會文化邊界來看,與地理邊界類似,社會文化特征(如共享的價值觀)會影響創業生態系統中的成員。具體來說,對系統有所付出,系統也會以某種方式做出回報。相反,如果在系統中缺乏合作意識,不愿投入努力,系統也會采取相應措施。因此,越偏離創業生態系統的中心區域或者與其文化價值觀的一致性越差,生態系統對要素的影響就會越小。
2.3 復雜的組件
代理是創業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態系統的代理(企業家、投資者、導師和其他資源供應者)在其屬性(如機會識別能力和資源稟賦)、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與其他機構的關系方面表現出異質性。同時,在復雜適應系統中,代理人可能具有多重角色(例如,企業家也是天使投資者)。但是,代理的類型具有同質性,可以根據意圖、行為和活動的相似性將代理進行歸類。另外,創業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會在不同的層級上運作,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征也會根據規模和時間尺度的不同而不同。
2.4 非線性動態
創業生態系統具有復雜自適應系統的另一個特征,即創業生態系統中相互依賴的要素會產生非線性交互和反饋循環。從非線性來看,這類系統的非對稱性可能會產生小投入大影響的情況(反之亦然)。從反饋循環來看,正反饋循環在不斷增強,并導致系統行為不斷地增強或減弱。例如,隨著創業生態系統中企業家人數的增加,可能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而投資者和現有資本的增多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家來到該區域,這反過來又將吸引更多的投資。因此,正反饋循環被描述為自我強化,代表了一個系統自我成長和自我激勵的能力。相反,負反饋循環對系統行為的影響是暫時的,兩個系統組成部分之間的負反饋循環會導致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趨于短暫的穩定狀態。例如,當地可負擔住房對高質量工人群體的影響存在負反饋循環。
2.5 動態交互的適應性
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非線性交互作用不僅產生復雜性,還可以帶來適應性。通過代理之間的相互作用,系統中的組成部分會持續調節系統,從而形成系統對內源性和外源性擾動的響應方式,使其能夠適應動態環境的變化。例如,當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創業者、資源提供者、決策者和其他代理對干擾或資源注入做出反應時,連接代理的網絡本身就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通過創業生態系統的級別得到提升,并為系統創造了能夠適應動態環境的方式。
2.6 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
復雜自適應性系統與創業生態系統都具有一個關鍵屬性,即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創業生態系統初始配置的微小變化會對其后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例如,由于過去情況的鎖定效應,已經開始關注某種形式創業或技術的創業生態系統可能很難改變原有路線,專注于完全不同的類型。與一個組織一樣,過去的經歷為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提供了基礎,這些基礎條件也是其身份、聲譽和文化的重要來源。然而,過去也可能制約創業生態系統未來的發展。同時,相同的初始條件會因為所處情境的不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Roundy(2018)[1]基于復雜性科學視角,在復雜適應系統特性的基礎上探索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征,一方面,為分析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征提供了理論框架,另一方面,考慮復雜適應系統與創業生態系統的共同特征,可以將創業生態系統適當地概念化為復雜適應系統,這為后文研究創業生態系統的涌現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對于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征,學者們一般從不同的視角對此進行分析,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另外,復雜適應系統在結構、規模和代理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對復雜適應系統特性的分類也可能存在不確定性。而Roundy(2018)[1]在其研究中尚未對此進行分析,所以在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 創業生態系統的涌現
涌現是指構成系統的各個主體(子系統)依據一定的規則進行相互作用并最終形成穩定的系統整體結構的過程[6]。涌現簡單地說就是 “秩序的形成”或 “無中生有”的過程。比如,浙江義務從最開始的“雞毛換糖”轉變為現在的商貿大廈就是典型的涌現過程。在對“涌現”進行定義的同時,不同學者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是,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涌現”不是個體的簡單加總,而是在遵循某種規則的基礎上,系統中各異質性主體互動的結果。那么,創業生態系統作為復雜適應系統是如何涌現的呢?Roundy(2018)[1]在對創業生態系統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個人和風險層面的創業涌現以及意圖和行動在創建新企業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從微觀層面指出創業生態系統作為復雜適應系統的涌現受到三種相關力量的協同作用,即創業者的意圖和適應性緊張,創業活動的一致性以及資源的注入。首先,從創業者的意圖和適應性緊張來看。雖然創業生態系統中存在多種行為者,但創業者是復雜系統創建的推動者,創業者的意圖和適應性緊張激發了他們的創造性反應。而適應性緊張是創業生態系統涌現的關鍵,因為它們與創業意圖有關。具體來說,創業者根據意圖制定計劃,但是由于不確定性,計劃成果和實際結果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這種意圖和結果之間的不匹配往往會產生新的學習機會。其次,從創業活動的一致性來看。對于一個創業生態系統的涌現來說,它不僅僅是個人(或團隊)創建企業的問題,同時要求創業者按照一定的規則采取行動,即代理活動之間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創業活動的一致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微觀層面的構建以及共同的價值觀。從生態系統微觀層面的構建來看,多數代理商由于共享行動計劃而采取類似的行動,例如,一些企業家引入的商業模式創新可以被其他企業家接受,然后在創業生態系統中進行復制。另外,生態系統的主體也可能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最后,從資源的注入來看。創業生態系統是開放的,外部資源的流入可能會對創業生態系統的涌現產生影響。一方面,外部資源的流入可以通過刺激創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力量來提高系統的一致性,從而進一步影響代理和系統的行為,另一方面,外部資源的進入可能導致創業生態系統參與者追求類似的機會。
從Roundy(2018)[1]的分析來看,創業生態系統的“涌現”具有兩個關鍵點,即“創造性”與“一致性”。首先,計劃與現實之間的不匹配往往會產生新的學習機會。其次,創業生態系統的異質性主體通過相互作用以及按照一定的規則采取行動,使代理活動存在一致性。此外,資源的流向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創業者的行動趨勢,向專注于特定技術類型的地區注入金融資本,可能會導致一群創業者專注于同一技術的商業模式,從而增強他們行動的一致性。雖然Roundy(2018)[1]從創業者、創業活動以及資源三個方面對創業生態系統作為復雜適應系統涌現的三個作用力量進行了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對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但是Roundy(2018)[1]在其研究中并未明確指出創業生態系統具體的涌現過程,而只是對影響創業生態系統的關鍵力量進行探索。其次,Roundy(2018)[1]的研究側重微觀視角的分析,缺乏從宏觀的角度對創業生態系統的涌現進行研究。所以在這兩方面還有待深入探索。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Roundy(2018)[1]這篇文章進行分析,從中收獲了諸多有益的觀點。首先,復雜適應系統理論認為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個體和環境之間反復的、長期的交互作用。這從哲學上來看,就是把“主體”和“客體”辨證地結合起來,即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區別是相對的、變動的。其次,傳統理論注重當前狀態,而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注重演化和涌現。最后,復雜適應系統考慮到層次的多樣化,將宏觀與微觀層面的認識聯系在一起。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例,政府與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都有各自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對政府和企業不能顧此失彼。雖然Roundy(2018)[1]通過將復雜性視角引入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究創業生態系統開辟了新的方式,但是還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首先,關于創業生態系統的特征,學者們一般從不同的視角對此進行分析,但側重點各不相同,而復雜適應系統在結構、規模和代理方面也存在差異,所以對復雜適應系統特性的分類也可能存在不確定性,而Roundy(2018)[1]在研究中尚未對此進行分析。其次,Roundy(2018)[1]在其研究中并未明確指出創業生態系統具體的涌現過程,而只是對影響創業生態系統的關鍵力量進行探索。同時,Roundy(2018)[1]的研究側重微觀視角的分析,缺乏從宏觀的角度對創業生態系統進行研究。最后,現有研究多以案例理論分析為主,定量研究有待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Roundy P T, Bradshaw M,Brockman B K. 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approach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 86(5):1-10.
[2]滕堂偉.創業生態系統研究的知識基礎與前沿重點[J].管理世界,2017(9):184-185.
[3]Dunn K. 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05(9).
[4]Isenberg D J. 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0, 88 (6):40-50.
[5]Spigel B. Harrison R. Toward a process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8, 12(1):151-168.
[6]張海紅,吳文清.孵化器內創業者知識超網絡涌現研究[J].管理學報,2017,14(5):695-703.
作者簡介:馮桂彬(1993-),女,安徽六安人,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創新與創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