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冉
摘 要:“讀”是小學生的四大學習能力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閱讀思維與習慣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將閱讀內容融入數學教學案例,通過豐富的閱讀手段,引導和啟發學生讀懂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讓閱讀知識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幫助小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閱讀;小學數學;設計策略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優秀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這種能力和習慣對于學生拓展至其他學科的學習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數學科目上。學生只有讀懂題干,明白題干中的已知條件、等式關系以及隱藏的條件,才能了解出題人的真正意圖和題干考查的知識點內容,最終得出正確答案。為了改善以往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閱讀能力弱”而“動手能力強”的不平衡發展現狀,幫助學生解決讀不懂題意的困境,教師可以將閱讀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設計和制定中,通過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聯發揮閱讀對小學數學的作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推動數學教學實踐。
一、組織數學“閱讀融入”教學,觸發學生內在情感
常言道:“小曲好唱口難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小學生由于缺乏閱讀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能動性,所以在面對一些數學問題、案例和學習知識點內容時,往往喜歡“默默無聲”地“看”,而不愿張嘴大聲閱讀。隨著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不斷深入開展,教師可以先從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著手,通過組織與數學學科有關的閱讀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時,學生可以完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疑問。邁出“開口”的第一步,代表學生已經開始認真思考,并且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了。教師要幫助學生激活數學思維,激發和觸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情感,并通過肯定、鼓勵、點評和指導來營造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體會到良好的閱讀給解題帶來的益處,使其主動探究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小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到小數的加減法,難免會因為思維轉換困難而出現理解困難的情況,在多次挫敗后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內心缺乏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最終減弱課堂教學的效果。為保證教學活動順利實施,教師可結合小數加減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運用多媒體設備設計學生熟悉的教學情景。比如,采用小明到文具店購買學習用具的故事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小明去文具店買文具,買了一支鉛筆用了1.2元,買了一套直尺用了5.65元,問他一共消費多少元?”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將這個故事制作成簡單的圖片課件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再帶領學生結合現實消費情境閱讀相關案例內容,讓學生帶著積極的思維情感大聲閱讀數學內容,深化學生的閱讀情感,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只有讓學生將內在思維情感與數學閱讀結合在一起,才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組織數學“閱讀滲透”教學,圍繞新知咬文嚼句
新知識點的講授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教學內容,是滿足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生領悟知識的能力不強,在學習新知識時,只有仔細體會,細嚼慢咽,才能鞏固舊知,領悟新知。因此,在數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豐富、抽象和深奧的數學知識點與閱讀滲透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學習中充分理解和掌握數學教材的重要知識點。此外,教師還要教授學生以新知為數學閱讀活動的基礎,認真研讀和分析數學知識內容,逐字逐句閱讀和分析,找出每個詞、每個字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數學原理和內涵,從而全面掌握數學知識內容,提升數學閱讀能力。
比如,在教學“梯形的初步認知”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晰、直觀地理解“梯形的性質”這一知識點,教師可嘗試運用“逐層推進”的教學法。首先,對學生講解教材上的定義和定理,帶領學生精讀內容的相關文字表述,一邊閱讀,一邊用筆劃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四邊形”等關鍵詞語和語句,然后讓學生結合多媒體中展示的教學圖形,聯系課本中所劃出的關鍵詞語,將代表梯形特征和能夠判定平面圖形是梯形的條件用重點符號畫出,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字句進行認真的理解和分析,以充分理解和掌握“梯形這一圖形具有上底和下底相平行的基本特點”的概念描述,通過在閱讀活動中領悟和深刻掌握梯形具有的相關特征和性質,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數學閱讀能力,提升數學教學效果。
三、組織數學“閱讀整合”教學,解析數學實例
數學實例是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知識的精髓。教師在閱讀活動開展中,要組織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整合教學,探析數學問題案例:
比如,在向學生講解“有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稻田,已知這塊稻田的底是300米,高是40米,假設每平方米需要施肥100克,請問這塊稻田一共需要施肥多少克?”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閱讀整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閱讀活動,訓練學生總結如何分析題意、找出題干中條件之間存在的數量和等式關系的能力,借助閱讀和分析題干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題目。對此,教師應將小學數學知識點滲透在數學問題中,有意引導學生感知數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活動,并要求學生讀出聲音,研究細讀,思考數學問題之間的條件關系以及相關數學問題題意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回顧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在總結歸納階段,教師要組織學生閱讀解題的過程,領悟解讀數學問題時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等,并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運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的解題想法和見解,從而體會數學問題的關鍵和精髓,最終提升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解題能力。
“聽”“說”“讀”“寫”是小學階段學生應具備的四種基本學習能力。無論是傳統的應試教育,還是現階段實施的素質教育,都十分重視學生綜合學習素養能力的提升。“閱讀”作為學生四大學習能力之一,與“說”“寫”和“聽”三種學習能力同等重要。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閱讀”訓練研究,讓學生深刻體會和認知閱讀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及價值,培養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張桂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淺析[J].學周刊,2019(23):12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