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欣欣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盡可能多地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發展,從而全面落實新課標以及素質教育中“減負增效”的要求。而教學策略是將教師、學生以及知識點有效連接起來的紐帶,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發展提升,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落實“減負增效”理念的重要陣地。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多措并舉,營造趣味化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進而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升華。
一、課堂導入要有趣
課堂導入雖然只占用幾分鐘的時間,但是在整個教學活動環節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有效的課堂導入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課堂導入的趣味性與有效性。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認知展開課堂導入。如《慈母情深》,幾乎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天都感受著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母愛展開課文的閱讀理解。因此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做如下導入:同學們,當慈母這兩個字映入你眼簾的時候,你們腦海中閃過怎樣的畫面?可以與大家分享一下嗎?從而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氛圍下展開課文的閱讀探究。
其次,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導入。如《四季之美》,這篇文章描寫了四季不同的美景,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呈現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以及冬天的早晨,從而使學生在多彩圖片的引導下更多地感受大自然的美,進而促使學生體會文章中四季之美的獨特韻味。
當然,教師還可以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直觀導入、復習導入、游戲導入等,只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都可以拿來運用。
二、課堂提問要巧妙
課堂提問是增強課堂互動、促使學生展開深入思考的重要方式。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提問的啟發性與層次性,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內化知識、發散思維。
首先,教師要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如《慈母情深》文章中描寫到: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噪聲只是響一會兒嗎?文章中沒有直接描述噪聲持續多長時間,但是字里行間已經給出了答案。如果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那么學生就能發現“母親大聲對那女人說;旁邊的女人對著我喊……”等語句中已經表明:作者在的時候,噪聲就沒有停止過。
其次,教師要設計層次性的問題。班級學生之間是有個體差異性的,層次性的問題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還是從上述《慈母情深》中“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這句話入手,教師可以促使語文基礎知識欠缺的學生回答:震耳欲聾的含義;促使語文基礎中等的學生回答:在震耳欲聾的環境中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促使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母親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你是怎樣的感受?通過層次性的問題,由淺入深,從而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三、課堂訓練要扎實
課堂訓練既是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重要措施,又是檢查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如果班級中的大多數學生課堂訓練都不達標,那么就說明教師在課堂活動組織方面有問題,教師就要展開積極的反思與調整。如果個別學生在課堂訓練中表現不好,那么就說明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方法存在問題。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堂訓練的設計與檢查,從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是基礎知識技能方面的訓練。語文是一門語言,語言能力的形成有賴于平時的積累。因此,課堂中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加強課外積累,要檢查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情況,從而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描寫景色特點的詞語和句子。就像《四季之美》中的詞語和句子:螢火蟲翩翩起舞;閃著朦朧的微光在飛行;染上微微的紅暈等,這些文字營造的意境非常優美。學生平時要加強積累與總結,從而形成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
其次,是閱讀理解與寫作方面的訓練,教師可以促使學生展開讀寫互動。如學生學習過《慈母情深》以及《父愛之舟》等文章后,可以簡要寫一下自己與母親和父親相處的日常,可以寫一寫關于父母印象最深的事情。還有《憶讀書》等文章,教師同樣可以引導學生寫一寫他們平常的閱讀經歷以及閱讀感受,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多措并舉,優化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問題互動環節以及練習環節,從而促使學生抓住課堂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懷升.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29).
[2]付麗平.淺析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讀天下,2016(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