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箏是我國傳統的古典樂器,經過幾千年歷史的發展,已經成為民族樂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弘揚傳統文化時代背景下,古箏已經走進校園,各大院校都紛紛開設了古箏教學,旨在培養新時期高素質人才。對此,在新課改視閾下,高校需要及時的更迭教育理念,對古箏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更好的促進古箏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新課改下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高校;古箏教學;創新路徑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無縫銜接,國內興起了“古典文化”熱潮,古箏作為古典樂器的代表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古箏由于音域較廣,極具表現力,對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使得高校古箏教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傳統的古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高校深入貫徹新課改的要求,積極對古箏教學進行創新,以提高古箏教學的有效性,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促進古箏專業的發展。
1 古箏教學現狀分析
1.1 古箏課程教學模式單一
在當前高校古箏教學中,存在古箏教學模式單一的情況,不少高校仍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并且不能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對先進的教學理念存在抵觸,從而與實際脫軌,跟不上時代發展形勢,如此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1.2 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育
新課改要求各院校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使學生成為新時期高素質人才。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古箏教師過于注重傳授學生彈奏古箏的技巧,但并沒有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以及人文等方面的培養,這就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古箏藝術內涵的了解,使學生成為只會彈奏曲目但缺乏情感的演奏者[1]。
1.3 忽略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改中要求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而當前大部分古箏教師仍占據著教學的主體,對學生進行古箏知識和技巧的灌輸,而學生則始終被動的學習和演奏,這種教學模式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和靈感的激發。
2 古箏教學創新路徑
2.1 通過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針對傳統教學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教師在進行古箏教學時,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古箏教學效果得到有效地提升。對此,教師可先讓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曲目,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虛榮心,產生良好的成就感,這樣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并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在對學生講解相關的古箏知識,傳授學生一些彈奏技巧,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當然,培養學生的興趣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并及時的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
2.2 加強學生樂感的培養
學生具有良好的樂感能促使古箏教學效率的提升,樂感主要體現在學生的鑒賞能力、領悟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師需要在古箏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樂感的培養,使學生的演奏更富情感,更具表現力。學生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并非單一的進行演奏,還需要進行傾聽,進行感悟,了解古箏的律動。對此,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樂感,可以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對古箏曲目結構的了解,加強對演奏技巧的掌握,并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之中,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呈現出不同的生命力,更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實現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2.3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傳統古箏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學氛圍十分枯燥,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對此,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有針對性教學,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例如,教師可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微課、多媒體等技術手段來豐富教學形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通過對視頻、音頻的鑒賞提高學生的自主性,鍛煉學生審美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古箏曲目大多起源于民間,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不能丟失了這些地方特色,要鼓勵學生去自主的進行資料的查詢,了解古箏曲目的背景,加強對古箏曲目背后所體現的人文風俗的認知和了解,進而在彈奏時能更好的表達情感,體現地方特色[3]。同時,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教師帶領學生到實地去進行交流,加深學生的感悟,或者進行團體表演,鍛煉學生的演奏能力。
2.4 提高學生的演奏能力
古箏教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演奏能力。對此,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入門,掌握學習古箏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指導學生進一步的提升學習更高一級的演奏方式。在學生掌握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合奏練習,將古箏與其他樂器有機的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真實水平選擇適合的曲目,控制合奏訓練的時間,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4]。
2.5 培養學生古箏人文素養
當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對此,在進行古箏教學創新時,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從而進一步升華學生的情感。古箏人文素養就是以古箏為中心,引導學生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例如:在《高山流水》教學中,教師在傳授學生演奏技巧外,還需要與學生共同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分流派為學生進行講解。其中,高山部分表現出雄偉的氣勢,音調渾厚;而流水部分則表現出來江河的氣質,連續節奏感強。這首曲目中表達出來強烈的感情波動,因此,在學生進行演奏時,只有掌握了其中蘊含的人文素養,才能將其演繹的更加的靈動[5]。
3 結語
總之,古箏作為我國傳統樂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藝術表現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對此,在高校古箏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積極的創新,豐富教學方法,并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古箏知識和技巧的掌握,從而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6]。
參考文獻
[1]尹丹.新課改視閾下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7):43-44.
[2]李璐伶.新課改視閾下高校古箏教學的創新路徑研究[J].藝術教育,2018(01):93-94.
[3]蔡丹丹.現代教育體制下古箏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技巧——評《高校課堂教學方法與技巧》[J].中國高??萍迹?020(04):116.
[4]鄧巧.高校古箏教學探究[J].當代音樂,2020(04):29-30.
[5]徐溶澤.基于情景教學模式下的高校古箏課程建設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137+139.
[6]董偉.5G技術下高校音樂教學創新與實踐——評謝濤古箏講座音樂會對傳統課堂的超越[J].當代音樂,2020(03):34-35.
作者簡介
孫德慧(1984-),男,山東濱州人,畢業于聊城大學音樂學院,古箏專業,講師,研究方向:古箏教學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