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高名 張康夫



摘? 要:首先從鑲邊的形式、材質、色彩及審美表現分析《那年花開月正圓》女裝的傳承和創新,其次分析鑲邊在塑造人體造型、服裝輪廓及節奏變化方面的作用,指出該電視劇的女裝鑲邊綜合了清裝與影視劇需要創作的服裝形式,在傳承和影視服裝功能方面達到了良好的平衡。
關鍵詞:那年花開月正圓;影視女裝;鑲邊;審美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影視服飾造型是影視人物形象塑造的關鍵,好的服飾造型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生活和具象,而且,通過服裝的變化還可以對劇情的推進起到重要作用。近幾年的古裝劇,在服裝設計上有了很大飛躍,無論是從歷史的真實性還是藝術的鑒賞方面,都進行了理性結合,給觀眾呈現了視覺的盛宴。設計師在設計服裝時,以時代背景下的傳統服飾為依托,進行歷史的還原重現與二度創造。以《那年花開月正圓》為例,這部電視劇的設計師是以東方美學理念著稱的著名設計師葉錦添先生。劇集的年代背景是19世紀末的晚清,這個時期的女子服裝以“重裝飾,輕人體”為核心。服裝力求在平淡的結構中,通過細節和鑲邊裝飾將其質感塑造起來。鑲邊作為清代女裝緣飾的典型代表,在電視劇中也進行了完美地再現和全新地發展。
一、晚清服裝鑲邊
鑲邊指的是在服飾的制作過程中,用一種顏色不同質地相同或是同種質地不同顏色的面料、布條、花邊進行拼接或是鑲嵌的制作手法。起初主要出現的部位是衣襟、開叉、底擺、領口、袖口等一些容易磨損的位置。晚清時期,隨著社會轉型、風俗轉變,以及人們審美的改變,上層宮廷女子的服裝在裝飾上越發重視,至此鑲邊成了服裝裝飾中重要的組成。
(一)鑲邊配色
在清朝末期,出現了很多對當時而言過于新潮的配色,大多為鑲邊色彩遠亮于衣身本身色彩,通過巨大反差的色彩對比,在繁縟之中展示出彩。對比色的應用強調了色彩之間的對比與碰撞,增強視覺上的沖擊。以晚清時期盛行的紅羅服裝為例:紅地鶴紋刺繡氅衣、花果紋緙絲氅衣、紅底蝴蝶花卉紋緙絲氅衣等紅色系底色服裝都用到了具有顏色反差的藍色鑲邊,顯得喜慶熱烈而不失明麗端莊。
(二)鑲邊紋樣
清朝末期鑲邊紋樣略顯細膩,以花卉植物動物圖案以及吉祥紋樣為主,圖案活靈活現,緊湊有序。鑲邊圖案大多與衣身紋樣保持一致,等比例縮小放在鑲邊上。圖案大多按照四方連續、左右對稱的排列順序。清代的墩藍彩蝶紋紅綢氅衣,周身秀墩藍彩蝶,鑲邊補同樣花邊兩道。紅色緞繡梅蝶紋皮氅衣,衣身修滿玉色素梅與彩蝶,鑲邊搭配玄色緞繡梅花紋與彩色緞繡花竹子紋三重滾邊,繁復精美,巧妙絕倫。八團人物地景紋紅綢女襖,紅色織竹子紋晴花綢為面料,上綴八團人物地景色紋飾,以藍色繡海棠、菊花、荷花、牡丹等吉祥花卉紋鑲邊加以裝飾。還有各式海水江崖紋、團荷紋、團鶴紋、折枝梅金團紋等各式花卉植物都受到廣泛追捧。
(三)鑲邊材質
清朝晚期受西風東漸影響,歐洲洛可可式繁縟華麗的藝術風格逐漸滲透服裝領域,鑲邊之風愈加盛行,鑲邊的過度使用使衣服出現了鑲邊為主,地子為輔,鑲邊幾乎遮住地子的現象,這也成為清代晚期女子服裝的一項顯著特色。結合服裝的布料特質,選用不同的材質進行美化。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西方流傳的裝飾花邊蕾絲開始在民間流傳。鑲邊的材質也從原先的尋常綢緞、棉布、絨布增加了新型蕾絲面料和化學亮片等新材質。以清代藕花暗萬福壽夾襯衣為例,服裝有三道鑲邊,兩道蕾絲黑紗。
(四)鑲邊形式
服裝的鑲邊形式多樣,鑲邊除單鑲以外還有兩鑲兩滾、三鑲三滾、多道鑲邊,甚至還有十八鑲滾。鑲邊的方向也可以分為向內和向外。鑲邊的寬窄也不盡相同,兩鑲通常表現為寬刺繡花邊搭配純色鑲邊的組合形式,簡稱一花一素。通常采取的技法是在兩條鑲邊之間留出一條縫隙,露出條狀的底部。在視覺上達到與衣身呼應的效果。三鑲則更為華麗些,中間的鑲邊條一般會更寬,為鑲邊的搭配提供更大的延伸空間。而多道鑲邊是在雙鑲和三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組合方式,通常采用在內側有序地排列刺繡花邊或是純色滾邊條。隨著滿漢交融,服裝的袖口日漸變寬,而衣袖的寬度增加也為鑲邊形式創造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五)鑲邊審美
清代鑲邊的演變中,隨著不停地發展和改進,逐漸形成了當時人們的鑲邊審美的法則。清代鑲邊在色彩上以亮暗搭配為美,在工藝上以復雜繁瑣為美,在紋樣上以吉祥寓意為美,在面料材質上以貴重殊奇為美,在數量上以量多為美。
二、鑲邊在影視劇中的新呈現
《那年花開月正圓》以19世紀末期80年代作為整個劇情的起始點,不同于以往古裝劇,該劇的服裝在不違背歷史背景又順應現代審美的基礎上,在清末服飾造型中注入了新時代的血液。款式作為依托,紋案符合年代背景,面料和細節加入新工藝和設計,讓服裝在考古復原的基礎上做到一定范圍內的創新和改良,完成了古裝服飾造型的華麗蛻變。
(一)女裝鑲邊的配色
《那年花開月正圓》影視劇在鑲邊的設計上,別出心裁。不同于晚清時期的搭配,結合現代社會的審美的情況下在不違背年代背景法則,發展出四種服裝鑲邊色彩搭配設計方案,原色、同類色、鄰近色、對比色的設計,造成視覺上的絕佳享受。原色的鑲邊設計,以單鑲條的形式出現,主要起到邊口處理的作用,在劇集中出現的次數不多。同類色與鄰近色在劇集中有著大量的應用,在穿著效果上可以起到加強服裝層次感和色彩過渡感的作用,通過色相調和來減弱不同顏色、色相之間的差別,呈現出雅致的溫和感,服裝輪廓對比清晰但又不顯得突兀,平衡服裝整體,讓服裝在和諧一致的情況下更顯含蓄典雅。對比色可以增強視覺上的沖擊,使服裝造型更抓人眼球,增強了服裝的多面性。不同的服裝色彩占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裝者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等級。
(二)女裝鑲邊的紋樣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對于紋樣的把握主要以植物花卉為主,素底搭配刺繡植物花卉,蜿蜒自在的生長走向,一派欣榮之感。不同人物所配用的花卉品種色系也各不相同。劇中飾演知書達理、才貌雙全的胡家大小姐胡詠梅,人物的核心人格是外表端莊內心好強,因此在服裝的鑲邊設計中采用了大量的深藍與暗紫色牡丹和芍藥花,塑造深沉感。另外吳家大小姐吳漪外表雖然是大家閨秀但內心渴望自由和平等,前期人物的核心人格是天真善良,而她的服裝鑲邊則是以粉色桃花和淡藍葉子為主,也符合她前期的年齡和心境。而鄭氏作為劇中的大家長,雖賢良持家但仍有些頑固守舊,因此服裝的鑲邊設計將暗紅色牡丹與棕色藤蔓結合,以表達人物的正派保守與威嚴。另外女主人公周瑩的服裝劃分則更為細致,前期服裝鑲邊是大量橙色與白色相間的牡丹,分布錯落無序,以傳達性格中的聰慧與靈動,中期服裝鑲邊則是淺紫與乳白色牡丹花排列有序,后期隨著劇情的推進周瑩人物形象更為飽滿,充滿斗志引領動蕩時局的改革之路,此時服裝的鑲邊設計花卉色彩開始轉為更濃郁深厚的色彩,墨綠和深紫頻頻出現,花朵形態也更大更華貴。通過鑲邊的花卉色彩、形態不同,輔助塑造的人物性格也不同,以此來傳達人物性格層次的多元。
(三)女裝鑲邊的材質
在《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古裝劇中大量運用了綢緞的刺繡處理以及大量不同花紋的蕾絲和皮毛一體。刺繡處理的綢緞比一般的單色綢緞更顯精致,不同花紋和大小的蕾絲鑲邊增加了服裝的層次以及蕾絲鑲邊的波浪式形態讓服裝有靈動美。鑲邊還增加了動物毛材質,通過皮毛一體的鑲邊處理讓服裝更顯華貴和雍容。另外還增加了壓褶紋的鑲邊,結合現代服裝面料使服裝造型更加具有審美鑒賞力。
同樣在形式上劇集服裝在單鑲、兩鑲、三鑲和多道鑲皆有應用,單鑲是在裝飾服裝原則下,讓服裝不會過于華麗,傳遞單薄蕭索之意,使服裝設計與劇情發展相聯系。多道鑲的裝飾用來表現服裝的雍容華貴,多道鑲通過鑲邊的寬窄變化和面料材質變化,使服裝不至于太過于臃腫和單一,增加服裝整體的完整性和豐富性。
(四)女裝鑲邊的審美
審美觀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人類共性。關于女裝的鑲邊審美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也得到了很好詮釋,在繼承清代部分鑲邊審美觀的情況下,演變出新的順應當下時代的新鑲邊審美,打破了原有的以色彩亮暗對比為美的界限,衍生出更多近似色、相近色的協調之美。也不同于原先的一味追求吉祥寓意紋案,發展成更傾向于花草自然的雅趣之美。在鑲邊的數量上更是從原先的以多為美,轉變成以整體效果為優先,不再一味追求鑲邊的數量。但同樣也保留了不同面料材質的和諧應用美,以及手法工藝上的繁瑣與精益求精美。可以說是在變化中謀和諧,和諧中求變化。
三、結語
《那年花開月正圓》的服飾設計與清朝晚期傳統服飾緊密聯系。關于鑲邊創新與審美變化上的討論,符合在繼承中發展的設計基調,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是東方美學的完美復現。影視劇作為一種娛樂大眾的藝術形式,對人們審美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和啟發作用,一部好的影視劇其服裝設計只有充滿歷史感、文化感,才不會淪為商業的產物,具有流傳意義。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以時間發展為脈絡,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服飾文化需要的不僅僅是當下世界的時尚理念,更需要的是還原影視作品所處的年代背景,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致敬。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服飾,以影視劇中的服飾造型藝術手法更易引起大眾對中國傳統服飾的重視和喜愛。
參考文獻:
[1]屈楊.清代女裝緣飾分析及其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3.
[2]魏娜.中國傳統服裝襟邊緣飾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3]倪文楊.清代女裝鑲邊研究[J].設計,2016(3):82-83.
[4]孟慶波,白玥.《延禧攻略》服飾造型的文化價值探究[J].中國報業,2019(6):47-48.
[5]許平山,史鋒,等.清代氅衣造型工藝特征分析[J].絲綢,2017(3):44-50.
[6]王小芳.清代女子服飾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1.
[7]王凱.服裝色彩的交互關系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6(6):157.
[8]李睿凝.淺談清代滿漢服飾上所體現的文化交融[J].現代交際,2019(17):111-112.
[9]盛羽.清末民初的服飾流行分析[J].藝術研究,2010(3):60-61.
[10]張正義.錦繡后宮——清代后妃服飾簡述(上)[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11):25-31.
[11]陳正雄.清代宮廷服飾[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
[12]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沈高名,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碩士研究生。
張康夫,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