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葫(長江師范學院)
小N,女,29歲,某高校輔導員,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考進現在的學校擔任大三年級輔導員,同時負責學院團學工作。去年學院新領導上任,因為覺得新領導要求比較高,小N開始出現工作不適應的情況,時間久了覺得壓力非常大。去年年底小N主動提出不再兼職做學院團學工作,學院同意并調整為兼職做黨務工作。因為不適應新領導工作方式,加之小N因工作已4年,開始出現職業倦怠感,萌生考博念頭。最近,學校學生處、組織部因崗位空缺分別向小N拋出橄欖枝。面對職業生涯重要的十字路口,小N不知該如何選擇。
我對小N的初步印象是比較健談和干練,對自身具有基本的認識,思路清晰、條理分明。通過與小N面談,我發現小N并不是對未來的發展沒有太多想法,而是需要進一步明確目標、堅定想法、自信果敢。經過與小N協商,確定如下咨詢方案:
第一步,充分收集來訪者信息,清晰了解來訪者困惑,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協助其開展自我探索,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第二步,告知其職場探索的方法和內容,引導其進行職業目標探索和選擇。
第三步,根據選定職業目標,進行職業生涯路徑設計和評估調整。
本次咨詢次數為兩次,采取面談方式,每次面談1.5小時左右,兩次咨詢在兩周內完成。
基于同行的原因,小N很自然地與我聊起來,我感受到她比較相信我,她的傾訴欲望也比較強烈。第一次咨詢主要以傾聽為主,在收集到來訪者的基本信息后,引導小N做了興趣探索小游戲。小游戲叫“志趣相投”主題派對邀請函,小N需要根據邀請函內容,選擇描述最符合自己的語句或詞語。根據小N在邀請函上勾畫的情況,她的排序語句分別如下。
排第一的語句是:情緒穩定、有耐性、樸實、坦誠,寧愿行動不喜多言,喜歡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關系和愛。喜歡在講實際、在動手操作中從事明確固定的工作。排第二的語句是:對人和善、容易相處,關心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喜歡傾聽和了解別人。排第三的語句是:個性謹慎、踏實,做事講求規矩和精確。喜歡在有清楚規范的環境下工作,尤其熱愛整理工作。
我給小N介紹了一下“志趣相投”主題派對邀請函的原理,引出介紹了霍蘭德人格類型理論,讓小N充分了解探索的內容、方法和原理。根據小N的探索,排前三的語句對應的職業興趣代碼分別是R、S、C,因此她認為自己的霍蘭德職業興趣代碼是RSC。
通過職業興趣探索,小N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對于后面職業選擇有一定幫助。給小N布置了家庭作業:要求小N對三個選項進行更詳細的外部探索,告知她這個很重要,對后面咨詢幫助非常大。
通過對小N的非正式訪談,發現她具有較強獨立自主決策能力。基于此,我讓她做了生涯決策平衡單,(見表1)引導她對目前幾種職業方向進行決策。

表1 小N的生涯決策平衡單
咨詢師: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你的生涯決策平衡單的內容嗎?
小N:目前我認為我面臨的選擇主要有3個,轉崗到學生處、考博和留任,其中考博雖然不是目前最著急選擇的選項,但它一直是我很向往的目標,只是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行動起來。我考慮的影響因素主要是這6項,薪資待遇、升值空間、家庭支持(主要指精神支持和經濟支持)、休閑時間、工作模式或者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其中我認為目前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薪資待遇和升值空間,其次是家庭支持、休閑時間以及人際關系,相對來說工作模式不那么重要,但也是我的一個考慮因素。
咨詢師:我看到表格中有兩個醒目的數據:兩個負數,一個是對于考博家庭支持分數為-2分,一個是轉崗到學生處休閑時間分數為-1分,是什么情況呢?
小N:因為我家庭條件并不是特別好,我去年剛結婚,雖然還沒有小孩,但家里也沒什么積蓄,我們夫妻倆的收入也很一般,每個月工資也只夠房貸和生活開銷。據我了解國內讀博每年學費加生活費至少也是要好幾萬,更別想國外的學校了,至少現在看來我的家庭承擔起來是比較吃力的。休閑時間這一塊的話因為學生處工作還是比較辛苦,他們經常加班,甚至有時要加班到半夜三四點。
咨詢師:在“家庭支持”方面,轉崗和留任分別是3分和5分,什么情況呢?另外“休閑時間”在這三個選項里分數差異還是比較明顯,能說明一下具體情況嗎?
小N:基本上我的選擇家里都還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有個情況是現在家里人在催促我們要小孩了,我現在的工作因為熟悉了還是比較順手,休閑時間要多一些,相比起來到學生處可能就沒那么空閑,所以家里人在這一點上更希望我留任,多一點時間能夠先解決個人問題。
咨詢師:我看到你的薪資待遇這一塊的分數,留任的話薪資待遇比較高,那么你有了解過這個事情嗎?
小N:私下有去了解,如果我現在這樣去學生處的話工資待遇會比我在學院低很多,因為輔導員是雙線晉升,我現在職稱已經評了講師,職級也是校內崗輔導員8級,工資系數比在學生處做普通職員要高一些。至于考博的話肯定收入就更低一些了,重心也肯定是在做論文做科研上。
咨詢師:我們又來看升值空間這個因素,我看到轉崗和留任分數一樣的,讀博是要低1分,什么情況呢?
小N:回去后我自己也思考了一下,雖然轉崗到學生處看起來是升職空間大一些,平臺更好一些,但是轉過去要重新認定職稱和職級。讀博的話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回來后就是30好幾了,那時候可能會更好,也可能會錯過更好的機會,這個說不準,整體看來我打了4分。
咨詢師:我看到表格里面最高分數是8分,即考博后工作模式的打分,另外兩個分數也有顯著差異,什么情況呢?
小N:能夠靜下心來潛心讀書肯定是最舒服的一種狀態,不用考慮人際關系等問題,不過這個也要基于我能夠考上的前提。工作模式和人際關系我可以一起解釋一下,在學生處的話也是要跟各個學院的領導、輔導員,以及其他職能部門經常接觸,所以人際關系上并不比留任好,而且我還要重新去認識和適應新的同事,對我來說有點排斥。
咨詢師:好的,我們現在來看看你三個選項的加權得分,轉崗到學生處43分,考博50分,留任74分。對這個結果怎么看,是你預期的結果嗎?
小N:還行,這個方法我之前沒接觸過,還挺有趣的,我覺得現在清晰了不少,也釋然了不少,更加肯定了心里的答案,我內心確實是比較傾向留任的。
確定目前“留任”的職業目標后,我隨后跟小N進行了職業生涯路徑設計和進一步對評估調整。
我做心理咨詢個案已經5年了,職業生涯規劃咨詢給我的感覺略有不同,這里我想談的是有心理咨詢經驗給我帶來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是來訪者的職業問題通常帶有心理問題,而職業困惑往往是源于來訪者深層心理問題。有的來訪者最初不會反映出來有心理問題,也許是其啟動了防御機制,即便如此,也會隨著咨詢的深入,發現來訪者職業困惑深層次的原因便是來自他的個人成長、家庭、婚姻等等。所以如果有心理咨詢經驗,咨詢師會在職業生涯規劃咨詢中格外敏銳,對案例的把握也會更熟練。
劣勢表現在如果是做心理咨詢我往往會聚焦來訪者的情緒、感受等,來訪者表現的問題往往是發展性心理問題、適應性心理問題,是對其過去的一種剖析。而做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某種程度上是對未來的一種探索,我相信很多人會有所混淆,會在最開始做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時,帶出以前心理咨詢的習慣,這會大大降低來訪者的期待,不利于咨訪關系的建立,不利于后續探索和咨詢的進行。來訪者期待的是什么呢?他期待的是咨詢師能直接從行業背景、行業要求、行業潛能和個人與工作適配度、個人技能提升,乃至求職面試等方面給到他更多的解答和“支招”。所以轉變觀念、糾正習慣可以幫助像我這樣有心理咨詢經驗又剛入門的生涯規劃咨詢師少“踩雷”。
本次案例共進行兩次咨詢,整個過程比較流暢。一是基于來訪者問題相對較明顯,來訪者已經在前期做過一些工作,為兩次咨詢做了很好的鋪墊。二是來訪者解決問題的愿望比較強烈和急切,咨詢全程都非常配合,咨詢外認真完成家庭作業,積極進行外部探索,為第二次咨詢減少了很多時間。三是來訪者個性健談、敞開心扉,為我收集個人資料大大提升了效率。四是來訪者自身認知較強,整個咨詢中體現出的自我覺察、自我分析能力較強,所以來訪者自我探索過程比較順暢。
本次案例我認為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有的價值問題沒有澄清,比如家庭與工作的權衡,生孩子帶孩子養孩子與工作的沖突問題等等沒有展開來聊,如果時間允許,再做兩個價值觀工具(分類卡和生涯環游)也是可以的;二是缺乏能力探索,對于來訪者這三個選擇,實際上做能力探索(如運用分類卡、成就事件)也是很有幫助的,能夠讓她更快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勢劣勢;三是本人資歷尚淺,可能在給來訪者做職業生涯路徑設計方面不夠成熟。
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本質上是咨詢師引導來訪者進行自我探索、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對咨詢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時常提醒自己,并不是每次都這么幸運,因為每個來訪者都不同,每個案例都特殊,唯有不斷自我提升,不斷積累經驗,才足以應萬變、迎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