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伊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籠罩中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努力,國內疫情得以控制。截至目前,國際上的新冠疫情還處在高發階段,中國在做好入境疫情防控的同時,各行各業逐漸復工復產。期刊編輯雖然不是處在抗疫第一線,但在封城、封小區的特殊時段,通過改變工作方式,堅持編輯出版文化產品,為抗擊疫情起到穩定人心、弘揚社會主旋律、宣傳人物典型起到關鍵作用。對此,本研究作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重點分析了新媒體時代下編輯角色的轉變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編輯;角色轉變
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當仁不讓體現出大國氣度和大國擔當。可以預見,類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會是最后一次,在全球逐步邁向一體化的今天,疫情不管發生在國內還是國外,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而是需要積極面對公共危機。期刊編輯同樣需要在公共危機中主動應對,熟悉并掌握新媒體時代的編輯特點,通過角色轉換,完成各種復雜情況下的編輯任務。
一、新媒體背景下期刊編輯存在的問題
(一)認知沖突——轉變與不變
編輯和文字撰寫兩者之間密不可分,在推動文化傳承與發展上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新媒體背景下,期刊編輯需要應對多種考驗與挑戰,并存在著轉變和不變的認知矛盾。在認知矛盾方面,除了涵蓋編輯內容、職業前景和責任義務等矛盾以外,更體現在身份、地位以及職能等矛盾上。當前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逐步興起,如微傳播、大數據和自媒體等,對內容生產者、傳播者和接受者來說,其身份界限已經變得非常模糊。若是編輯角色轉變不及時,將無法提升傳統媒體價值,為傳統媒體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1]。但是在編輯角色改變后,期刊編輯和作家、記者等在身份上會發生混淆。因此對期刊編輯來說,存在著轉變與不變等矛盾。
(二)意識差異——守舊與創新
期刊屬于傳播社會文化的載體之一,在守舊和創新的變化上差異非常大。對期刊編輯角色來說,具備較強守舊意識,在新媒體內容與形式方面,容易出現較強的抵觸情緒,從而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仍然采取傳統媒體運行機制。創新意識與守舊意識不一樣,其注重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強調在期刊編輯角色與運行機制等方面的轉型,這樣期刊編輯將在理念上存在較大差異,容易引起價值觀沖突的現象。傳統期刊編輯與新媒體期刊編輯不一樣,運營企業決策對其影響很大,個人無法完成轉型。
(三)價值矛盾——資質與能力方面
對編輯角色來說,可以理解成具備相應資質證書、通過專業培訓且具備豐富實習經歷的工作人員[2]。以往編輯不僅是一種職業,更代表著專業性,會存在規范性制約的現象,在勞動范圍上也長期保持不變。而進入新媒體時代后,期刊編輯工作有了較大改變,傳播方式出現了較大轉變,從紙質逐步轉變為網絡媒體,并由此產生了網絡編輯,以往的資質也被能力取代。在新媒體時代也要求網絡編輯具備相應資質,但是社交平臺、公眾號等新興媒體也要求網絡編輯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體現在內容生產與加工能力、網絡應用能力以及推廣營銷能力等方面。
二、新媒體時代編輯的角色轉變
(一)采編流程從線下轉到線上
期刊編輯相對于新聞類的日報、電臺編輯時效性不強,因此期刊編輯的工作模式是先召開策劃會,確定主題后收集相關素材,接下來寫稿或約稿,整個采編過程會比較漫長。正常情況下,許多優秀的選題都是在面對面的“頭腦風暴”中誕生。疫情后,采編缺少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編輯與外界的接觸也越來越少,陷入了“閉門造車”的境地。
為了保證疫情期間的按時出刊,許多期刊單位迅速調整編刊流程,利用釘釘會議、騰訊會議等APP召開線上策劃會,雖然是新鮮事物,但不妨礙正常的選題交流,反而多了一些居家辦公的便利。在新媒體時代,即便足不出戶,記者編輯依然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資訊,經過梳理編輯,成為期刊的選題“素材”。另外,記者可以通過電話、微信、電子郵件等形式完成采訪獲得第一手信息。
在新媒體時代,記者寫稿約稿、編輯整理、主編審稿都在線上完成,美術編輯也可居家設計版面,圖片編輯向圖片通訊員征集符合主題的圖片用作插圖,特別是抗疫一線的圖片通訊員通過手機拍攝記錄,往往最具有現場感。美術編輯最后將PDF電子稿交編輯校對,總編輯最后電子審稿,電子文件交付印刷廠印刷。
(二)新媒體補齊期刊的時效性短板
期刊的出版流程決定了它的時效性是個短板,在融媒體時代,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特別是在突發事件中,比如地震災難、消防救援、新冠疫情等,普通百姓時刻關注著事態的發展,即便是報紙都難以做到及時出版。而新媒體恰好可以補齊期刊時效性不足的短板。
在新冠疫情期間,編輯部門都處在居家辦公狀態,期刊也無法進行印刷和發行,新媒體逐漸成為了期刊編輯的主要陣地。如《杭州》雜志采編人員利用志愿者服務社區的時機,通過圖片文字記錄身邊的防疫案例,有效宣傳了機關干部、社區的先進人物。同時,通過衛健委等部門、通訊員及時與醫院宣傳部門取得聯系,連線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先后在公眾號推出專欄“奮戰在‘疫線”、“武漢日記”等,疫情期間新媒體刊發稿件百篇以上,由于采編內容與疫情進展息息相關,受到讀者的持續關注。
疫情期間,大部分讀者都處在居家隔離和居家辦公狀態,由于減少了外出社交應酬,大大增加了新媒體的閱讀時間。期刊新媒體相對于自媒體有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內容優勢,比如將期刊內容經過二次加工編輯,以圖文并茂的視覺設計,通過期刊的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等刊載,極易形成“爆款”內容,從而彌補了期刊時效性不足的短板。
時效性是新聞媒體的生命,期刊的立足根本卻是深度報道與對事物的研究探索[3]。因此,期刊編輯一方面需要保持新媒體中新聞素材的采集,另一方面,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沉淀,對前期的新聞素材進行二次加工整理、專題歸納,并邀請相關專家進行理論研討,從而形成對事物的綜合思考與探索。如此,新媒體的新聞采編與期刊的綜合性編輯形成有機結合,使傳統期刊編輯的稿件在保持理論深度的情況下又不失時效性。
(三)從單一編輯到綜合性編輯
傳統意義來說,期刊編輯的主要工作內容為文字編輯,圖片編輯的作用處于輔助作用。隨著世紀之初平面媒體邁進讀圖時代,圖片編輯越來越受到期刊、報紙的重視,大部分期刊、報紙的頭版以大篇幅圖片吸引讀者的眼球,更有期刊推出圖片專刊、專欄,以符合部分讀者的輕松閱讀習慣。近幾年,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各個期刊開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抖音號等,短視頻成為了期刊吸引年輕讀者的主要載體,期刊編輯的工作技能需要同時掌握文字編輯和視頻剪輯[4]。
新冠疫情期間,來自抗疫一線的文字描述確實讓讀者感受到醫務工作者的大無畏犧牲精神,俗話說一圖勝千言,當一幅幅來自湖北抗疫一線的悲壯畫面,一幀幀醫務工作者大年夜告別家人,馳援武漢的畫面還是深深震撼著國人。作為期刊編輯此時要積極發揮通訊員和讀者作用,指導他們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時,用手機記錄下身邊的影像資料,編輯在獲得第一手圖文視頻后,及時配以文字內容刊發在期刊的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中時效性是閱讀量的有效保障。
期刊編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情中,要扮演多重角色。不但要策劃專題、組織稿件,還要對文字、圖片、視頻進行加工整理,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文字編輯、圖片編輯、視頻編輯的界限,形成了每位編輯就是一個信息產品的“綜合體”。疫情期間,由于不提倡集中辦公,稿件采編工作模式弱化了團隊協作,作為期刊的圖片編輯、視頻編輯要同時承擔文字編輯的角色,不但要及時采集影像資料,還要根據影像內容編輯符合主題的文字內容,特別是影像作品的標題要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得以吸引讀者的眼球。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此次新冠疫情,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行各業都需要積極應對,主動尋求轉變之路。如導演徐崢在疫情初期,將《囧媽》以6億的版權費賣給字節跳動,通過在西瓜視頻APP上播放,讓普通觀眾居家免費看上了電影,極大提升了該平臺的美譽度和關注度。作為傳統期刊,疫情雖然影響到了刊物的正常采編、印刷、廣告和發行,但只要主動尋求編輯工作的創新,特別是根據疫情發展的不同時段采用不同的編輯方式,把客觀不利因素變成傳統期刊的創新機遇。疫情期間,期刊編輯及時掌握了在線策劃會議的使用,編輯的潛能得以激發,從單一的期刊編輯成長為一名新媒體時代的圖文視頻綜合編輯,期刊在應對疫情中,做強做大了新媒體,迅速補齊了傳統期刊時效性不足的短板,形成線下紙媒與線上新媒體的矩陣,為期刊社的融媒體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娜.新媒體時代傳統編輯角色的轉變與適應[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03):71-73.
[2]王瑞娟.新媒體時代電視臺編輯角色的定位及其轉變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2(24):136.
[3]馬順,新媒體時代電臺編輯角色定位及轉變[J].西部廣播電視,2017(06):145.
[4]李偉東.新媒體時代的編輯素質培養與角色轉變[J].出版參考,2016(08):47-48.
【作者簡介】葉彬松,《杭州》雜志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