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育松
從教30年來,筆者先后任副校長、教育局副局長、區政府辦副主任、校長,通過學習、借鑒他人的教育教學思想、不斷學習思考、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源深行遠”的辦學理念,進而凝練出“源深行遠育全人”的辦學思想。
一、“源深行遠育全人”的思想
1.“全人教育”的理論
全人,道家指道德純備的人;善于契合天道而又應合人為的全德之人;圣人;完人?!肚f子·庚桑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全人教育”有三層基本含義。第一層,教育的出發點是把學生當人看,即生命教育,就是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學生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是處于最底層的,是其他兩層含義的基礎。第二層,就是引導學生個體盡可能全面發展,簡單地說,就是讓他成為他自己,不阻礙其任何發展的可能性。第三層,教育的整體目的是要使一個國家的人民全部獲得發展。
2.“源深行遠”的內涵
“源深行遠”出自當代著名辭賦家潘承祥的《河南理工大學賦·百年校慶贊》:“謀猷靖志,源深流自遠;勛華崇茂,行健天同功?!弊置嬉馑际?,江水行海,只要源水能多方吸納,形成汪洋豐沛之勢,就能浩浩蕩蕩流向很遠的大海。這一理念與學校的育人理念高度吻合。這一理念傳達出一種思想:源流要深,需要廣闊的胸懷,接納四面八方的涓涓細流。教師、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這時的相處、相知、相諧,最需要相互的包容、認同。同時,又傳達出一種方法:日積月累。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最需要腳踏實地,從最基本的積累開始,通過實現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目標,最終達成“行遠”的大目標。
二、“源深行遠育全人”的實踐探索
1.管理策略
(1)年年有“重點”的工作策略
新辦的學校需要全面推進各項工作,又需要抓住工作的重點,從而分階段、有步驟地開展學校管理工作。學校將具體的工作重點確定為:第一學年度為“校風建設年”,第二學年度為“師德提升年”,第三學年度為“教育質量年”,第四學年度為“學校文化年”,第五學年度為“團結共進深化年”,等等。
(2)“團結共進體”的梯級管理模式
“團結共進體”是一種以學生參與為主體的管理模式,其實質是“合作學習小組”從課堂向課外、從學習到生活的全面延伸?!皥F結共進體”就是依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將每班學生按每6人為一組,分成9個優化的合作小組,給每個“團結共進體”配備一名教師作為“導師”,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家庭等給予全方位的指導。導師的工作方針是兩個“回歸”:教學回歸教育,教師回歸導師。按照“一人進步,全組受獎;一人落后,全組幫助”的原則,在課堂學習、品德修養、智力提升、體魄強健、情商提高、勞動鍛煉等層面,給予全面評價,促進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
學校將學生“團結共進體”管理模式進一步延伸到教師、家長以及學校各部門,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各級各類“團結共進體”。
2.文化建設
學校立足“源深行遠”的辦學理念,以“上善若水”的傳統文化為內容,以“源”“深”“行”“遠”四個篇章為框架,構建校園“水品”文化體系,走內涵發展道路。
源篇—源頭活水。這是學校文化的源頭,主要包括地域性的東江文化、學校“源深行遠”的辦學理念等。
深篇—深積厚累。這是我們在辦學過程中,逐漸深化積累的部分,主要包括人人爭做主人翁的“精神文化”,格高志遠嚴修身的“行為文化”,“點線面”三位一體的“視覺文化”。
行篇—知行合一。這是在辦學過程中的具體做法,主要包括實行“團結共進體”管理、踐行“十德”規范、“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慈善教育進課堂”活動和設計學校LOGO等。
遠篇—志存高遠。這是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目標。
3.隊伍建設
在全人教育看來,教育應充分發掘人的潛能,培養人的完整發展,使學生德智體美勞都得到充分發展。基于此,必須轉變現有的觀念。
(1)教師觀:培養“全人教育”的師資隊伍
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叭私逃币蠼處煵辉僦皇恰敖泿煛薄澳軒煛保鼞撌恰叭藥煛?。因此,就需要將教師的思想觀念統一到“全人教育”上來,將自己培養成“全人教師”。
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全人教育”要求教師要有現代教師的職業精神。為此,每學期開學之初,學校會組織教師進行師德培訓活動。
增強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作為教師的授課能力、作為“團結共進體”導師的指導能力、作為班主任的管理能力。首先,每年定期舉辦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高效課堂教學比賽;其次,通過“走出去”“突點”的方式,進行參觀學習;再次,通過“請進來”“帶面”的方式,邀請各方名師進行講座,全面提高。
(2)教學觀:打造“三環七步”的高效教學模式
實行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團結共進體”為平臺,以“三環七步”為操作程式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力推課堂教學改革,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
4.課程體系
隨著知識經濟與信息社會的到來,學科課程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全人”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校本課程不可或缺。學校根據“全人”發展的需要,在多年的課程探索中,根據學生的興趣逐漸形成了“五大類別”課程結構,分別是人文類課程,如嶺南韻味;語言類課程,如文化大師與高中語文;數學類課程,如TI手持技術;自然科學類課程,如學校綠化植物種類及數量調查;藝術類課程,如學唱英語歌曲。
“全人教育”是我們教育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慶幸的是,我們已經健康快步地走在路上了。
本文系廣東省基礎教育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 第二批項目結業論文。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