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武龍
摘 要:信息技術是進入新時期后逐漸完善的一門課程,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是廣大教師應思考的問題。針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在其目標下,如何開展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信息技術教育歷經從無到有、從實驗到實踐的發展歷程,由此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也開始了各種發展。高效課堂的全稱為高效性課堂,指的是教師在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時,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以能夠實現高效課堂的創建,這也就意味著在規定時間內,要讓學習者可以獲取最多的知識,能夠有效提升綜合能力。
一、課堂教學方面
(一)可行性目標的制定
1.確立教學目標
一般來說,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兩方面,教學規劃中要求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相關內容,教師給學生進行知識的進一步傳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教學內容為基礎,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協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內容中不斷地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明確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參考依據,也是學生所學知識的重要載體。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正確發揮教材的作用,懂得學科內容的內在聯系,以及與其他課程的融合點。教師可以對每個單元進行橫向的比較,對于單元前后內容的銜接性和邏輯關系等理清思路。
3.加強教材應用
對相關內容進行設計時,將能夠與生活相聯系的內容體現于教學設計中,對學生興趣起到激發作用,讓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被調動起來,使其更活躍地投入學習中來。
4.緊抓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指的是教學章節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教學的整個環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學難點則指的是教學內容中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其會給學生造成阻力,加大教學難度。重點與難點的一致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來看。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通常為了及時解決重點問題,突出難點所在,會將其在教學設計中標注出來,以便選擇適宜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
情境創設應該將教學活動作為內在的實際需求,整合多種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利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便于學習與生活,使其能夠感受到計算機的相關功能,進而加深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喜愛。若教師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毫無關聯,那么學生對其重視度就會不斷降低,甚至出現排斥,那么學習效果不佳也就成為必然。
二、課堂管理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不但應該對師生信息溝通有所注重,還應該對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所產生的效應加以重視,讓師生關系能夠更為和諧,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率。
(一)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發揮常規教學的作用,對學生進行“行為養成”的強化訓練,讓學生能夠盡快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此確定自己應該如何采取下一步措施。教師也可以采用相關的電子軟件,監督其學習,以監督促使其培養良好習慣。
(二)堅持民主,建立課堂秩序
高效課堂的實質之一就是以民主和規范為基礎,開放與自由都是相對的。該過程中,要重視班級與社會、生理和心理相關環境的建設,盡可能地讓師生能夠在感情上更多地交流,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通過教師對現行課堂學習行為的下一步措施加以觀察,教師制定與實際相符的學習行為規范,首先確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標準,對于行為獎懲明確指出,和學生進行商量后再加以實施。實施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遵循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尊重個體差異。
三、課堂評價方面
(一)確定評價主體
學生學習自我評價的方式是學生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中所采用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對簡單,學生的實踐操作也較為簡單,其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判斷,最終利用計算機系統,將操作的結果直觀地顯示出來,為學生自我有效評價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明確目的與方法
1.明確培養目標
教學評價需要先樹立評價目標,才可以進一步明確教學內容與方法,促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得以優化和完善,進而使得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得到體現。展開評價的根本目標在于讓學生能夠盡快達到教學目標,而非進行檢查與評比。評價的原因是希望對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狀況有所了解,并科學地制定下一步的對策。同時,評價能夠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當前階段的不足之處,可以及時給予其建議,使其獲得幫助。
2.重視評價過程
評價過程中,要將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資料進行收集與保存,通過分析相關資料,能夠看出學生這一時間段內的學習發展和成績變化。教師以此為基礎,針對學生的優勢與不足進行激勵或改正,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改進意見。
3.尊重學生差異
學生差異包括個體內差異和個體間的差異,個體內差異是指一個人素質結構上的差異。個體間差異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如果不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進行同等的要求,釆用統一的評價標準,勢必會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評價學生時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水平和認知結構,為每個學生制定適合其發展的、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評價策略。
4.凸顯學生的作用
要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在評價資料的收集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通過“協商”達成評價結論,使得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反思、加強評價與教學相結合的過程。
相信在未來多位學者和廣大教師的努力研究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發展之路走得會更加順暢,將會成為引領新時代發展的主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姬慧娜.人本主義課程觀視角下的小學信息技術高效課堂教學研究[J].中小學電教,2019.
[2]彭立勃,陳謙.激發靈活性 打造開創性: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課程整合的高效課堂之我見[J].學周刊,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