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燕
摘 要:我國對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實施了相應的調整方法。為了使偏遠地區的孩子能接受到義務教育,在農村地區建立了寄宿制的學校。寄宿制學校能為農村學生提供教育資源、優秀師資和良好教學環境,有利于農村學生接受義務教育,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文化知識。但是由于學生長期與父母聯系較少,在生活和學習上也有一些困擾,這會造成學生在精神上的缺失,給學生帶來一些心理問題。所以,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更應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策略
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相應的教育措施能夠防止學生在校期間出現心理上的不良問題,阻礙學生的健康生活和學習。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語言和行為舉止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教育工作者要用心去關愛學生,和學生進行日常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去正確地認識自我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時,要注意使用得當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1.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
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的學生都是來自鄉村的留守兒童,他們是一個長期缺乏關心和愛護的群體。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要面臨著生活壓力,這也導致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教師應該關心學生的在校生活,多與學生進行生活日常情況上的交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以及學生在生活中出現的生活問題,能夠對學生進行開導或是幫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減輕心理上的負擔。教師在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要對學生多進行鼓勵和安慰并且注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狀態,給學生多一些關心和溫暖,讓學生體會到學校就是他們的家,從而熱愛學校,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
2.在學習上滲透心理教育
在寄宿制的校園生活中,學習是另一部分比較重要的內容。學生通過學習能收獲很多文化知識,這樣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有知識、文化的人。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同時向學生傳達積極正能量的精神,教給學生一些減壓的方法,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又能夠使學生情緒情感得到良好的發展。
3.培養學生健康生活學習的良好習慣
教師要幫助農村寄宿學校的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在寄宿制學校中,宿舍生活是生活中的重心,在宿舍生活中學生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摩擦,所以要引導學生在宿舍生活中盡量不要打擾其他同學的生活學習,能夠彼此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有利于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對于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或者是不擅長的事情,教師要進行細心的指導,幫助其提高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進行健康良好的生活、學習,從而減輕學生在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幫助其建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輔導教育活動
1.開展學校與家庭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原生態的家庭。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去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幫助學生找到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并能針對性解決。例如,開展家訪活動。教師深入學生家庭,從學生的周圍環境和鄰舍中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的生活環境,找到學生的問題所在并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讓學生能夠接納教師并且愿意和教師敞開心扉,從而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進行自我的調解和疏導,促進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2.密切關注學生在校情況,開展校園心理輔導活動
在農村寄宿制的學校中,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來源于學校中的生活。這些原因可能會是:在校受到其他同學的排擠和欺壓、對學校的寄宿制生活不習慣、不能夠調節好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學習成績較差,等等。那么,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校園心理輔導活動,通過讓學生去參加活動來打開心扉。例如:可以開展“悄悄話”活動。“情緒不好怎么辦”主題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心底的問題,不好的情緒表達出來,而且能夠通過這種主題活動收集到很多解決不良情緒的辦法,能夠讓學生在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進行自我調節。教師通過活動為學生建造一個健康的心理世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綜上所述,采取得當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利于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學校中進行生活和學習。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建設者,是受到國家保護和關愛的群體。所以,對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讓學生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能夠得到積極的、正能量的幫助。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成為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旨于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品格和健康精神的人。
參考文獻:
[1]徐少閣.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教育革新,2019(11):16.
[2]侯芳才,孫國興.農村寄宿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9,5(8):87-8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