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建輝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加強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它不僅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執行與落實,而且還是利用課堂主渠道,通過物理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以活動為載體、以教材為資源、以命題為契機,加強德育教育與物理學科教學的融合,對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德育教育;初中物理;學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 2020)23-0055-02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育排在五育之首,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同樣重要。《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按照不同學科特點,促進各類學科與德育的有機結合;《中國教育和改革發展綱要》中也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中學德育大綱》中更是非常具體地提出:各學科教學是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德育的最經常的途徑。
對初中物理教學而言,加強德育教育,不僅是對國家教育方針的執行與落實,還是利用課堂主渠道,通過物理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對初中物理教學的德育教育要求為: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在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認識世界欲望最強的時期,物理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含有大量的德育教育資源,能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切人點,主要包括培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提高科學素養、
增強創新意識、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樹立正確價值觀等,可以從下面三個角度進行嘗試。
一、以活動為載體,加強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在實驗和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嚴謹的科學態度就是德育教育。因為,德育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實踐認知和實踐理性。因此,在物理實驗與科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關鍵是找好切入點。同時,還要加大德育教育與物理學科教學內容融合的廣度與精準度,不能就事論事,或者盲目貼標簽。
例如,在物理課下,組織學生開展制造人工彩虹的活動,具體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基于物理知識滲透德育教育,最大限度地增加物理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的廣度。
當制造出人工彩虹后,教師可以提問:色散現象是誰發現的?學生會異口同聲地說是牛頓。這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介紹,北宋藥學家寇宗爽所著《本草衍義》中早已提到了日光經過棱形的石英晶體色散的現象,比牛頓發現早550年。同時指出,中國的甲骨文里也有關于虹的記載,當時把“虹”字寫成“絳”;戰國時期《楚辭》中還有把虹的顏色分為“五色”的記載;等等。用事實不著痕跡地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
當有的小組沒有制造出人工彩虹的時候,教師要適時鼓勵,幫助學生查找原因,并適時講解。唐代張志和如何第一次用實驗方法對彩虹進行研究。“背日噴呼水成虹霓之狀,而不可直也,齊乎影也。”(《玄真子·濤之靈》)這樣,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辯證地分析、解決問題,滲透德育教育。并且,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進行科學素養和創新教育。
二、以教材為資源,加大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力度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包含許多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這些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但教師切記把德育教育變成知性教學,像其他學科教學一樣,把德育教育的內容變成“知識目標”,并以學生“掌握”該知識為教育目的。而應該針對初中物理學科教學的實際情況,深挖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智慧組織,優化教學設計,將德育教育有效滲透到學科教學中,達成一個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愛國情懷上,可以結合教材中“聲、光、熱、力、電、磁”的知識內容,結合中國古代科學思想與科技成就,或者家鄉在該方面的古代典型人物,進行教學融合,進而引申到當前我國在該內容領域的科技發展與成果,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與國家榮譽感。
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價值觀上,可以結合教材
中的規律與理論,如反射定律、焦耳定律、電磁感應現象等內容的發現與理解,加強學生的辯證思考與分析訓練,進行人類貢獻與自我犧牲的德育教育。
在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上,就有更多的資源了,教材中所有的探究實驗都可達到這些要求,這些是加強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素材。
三、以命題為契機,加速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落地
考試是學生學業水平考查的常態形式,學生的重視程度無須多言。如果在試題的命制過程中,在滿足命題要求和題目本身的信度與效度的同時,適時準確地融入德育教育的因素,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如在學生日常作業的習題中,加大此內容的力度,更是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落地之舉。
例如,下圖展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對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古代搗谷工具利用了杠桿原理
B.光沿直線傳播是日晷能測量時間的條件之一
C.碾谷物的石磨選用厚重的石材,目的是為了減小石磨對谷物的壓強
D.從兩心壺的壺嘴能分別倒出兩種不同的液體,這一功能的實現,利用了大氣壓
此題為2017年北京市中考物理第16題,它在綜合考查杠桿、光沿直線傳播、固體壓強、大氣壓強知識的基礎上,考慮了以物理知識為載體的德育教育的滲透。首先,本題全部取材于我國古代生活生產的工具,凸顯了中國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滲透愛國情懷教育。其次,對兩心壺的功能描述,隱喻了正確價值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最后,這些素材的知識應用提高了考生的科學素養與創新意識。特別是,對石磨中運用物理知識的分析,能引導考生通過“厚重的石材”來判斷選項的對錯,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總之,物理德育教育相比于其他學科具有一定的優勢。要想利用好這些優勢,就要求廣大物理教師要把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學科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德育教育與物理教學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參考文獻]
[1]馮文全.多學科視角下對德育本質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 (10):11-17.
[2]鄭湘晉.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載體[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6):3-5.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