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兵
摘 要?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組織者與引導者。一堂有效的課堂,除了從達成學習目標、突破重難點、學生掌握較好等方面衡量以外,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細節處理更是判斷的重要依據。而作為聆聽者,更是希望從中學到處理的技巧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細節處理;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8,A,C9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0-0199-02
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是許多數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實踐、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的目標。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細節上深入思考、有效把握,以主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參與教材的預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積極有趣地主動探索,使得學生在與教師的交流互動中有效掌握數學知識。
一、緊抓課前準備這個細節
課前準備是推動課堂教學“效率”的“預熱”措施。教師教學導案構架與學生課前預習就像兩臺課堂助力器,發揮著不小的作用。教師首先要研讀教材,吃透重難點,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預演組織教學過程、巧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其次,知曉學情。學習能力強、中等、一般、較差的,老師要做到了解到位,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定位目標要準,善于和“三維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課前預習是學生能夠上好課的前提。良好的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可以有方向地學習,可以了解新課重難點,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習有效。比如說學習《認識物體》,通過預習,學生就知道這是幼兒園里常見物體,平時搭積木的時候種類還比書上多呢。這樣一來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了解了,也喚醒了對已學知識的再次呈現,在課堂上勢必會積極踴躍,表現自己的欲望也強烈,課堂效率自然就會高起來。
二、捕捉情境設計這個細節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不能脫離實際,要以教材為主要內容,配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有知識背景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喚起學習經驗,使得學生在直觀觀察、動手操作、互動交流、反思小結等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有較好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學習新知產生濃厚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產生數學思考。
(一)創設故事情境。有人說:“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故事情境營造是有效教學的一種方法。比如為了幫助一年級學生形成同樣多的概念,教師就用故事導入:“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小兔子拔蘿卜的故事嗎?一只小兔拔不動,它們就團結起來一起拔。你們看,它們一起拔得多起勁呀!不一會兒,小兔子們就拔了好幾個蘿卜。兔子和蘿卜的數量相比較會怎么樣呢?”這樣的引入,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生無論認識同樣多,或者比多比少,都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呈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生活情境。教學認識平均分,以小華邀請小明來家做客為情境。爸爸媽媽知道家里要來小客人,準備了2瓶礦泉水,4個梨,1塊蛋糕。為了讓兩個小朋友“公平”地吃到這些食物。爸爸媽媽叫小華自己解決。小華和小明討論,要“平均分”這些食物,“礦泉水一人一瓶,梨每人分得2個,蛋糕一切為二”。這個“一切為二”的含義是什么?讓同學們討論交流并回答。這個情境透“平均分”的知識,孩子們既不陌生,也感興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孩子帶著問題進入學習狀態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緊扣教材挖掘有趣的資源,抓住學生“好動”的年齡特點,激發興趣,組織教學活動。比如上《拼搭游戲》時,讓學生做“摸一摸”物體的游戲,在摸之前,教師就先提問:“假如規定你摸哪一種物體時,你怎么辨別呢?”學生一下子議論開來。有的說:“如果是長方體,應該是長長的、方方的或者是扁扁的、方方的。”有的說:“如果是正方體,應該是方方的,四周都是一樣的。”有的說:“如果是圓柱,應該是圓圓的,長長的或是扁扁的。”還有的說:“如果是球,應該哪兒都是圓圓的、滑滑的……”這樣問題情境創設,無形之中就加深了小孩子對四種物體形體主要特征的理解,降低了完成指定要求摸出物體的難度。
三、激發學生興趣這個細節
喜歡一個教師就會喜歡一門課程,講得就是“興趣”。孩子們如果對課堂感興趣,學習就會有興趣,就會有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則要想法設法地讓自己有“魅力”。魅力的源泉可能來自教師的談話水平、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巧妙的教學環節設計等。
(一)設計巧妙的談話。比如一年級開學數學第一課上,教師以“大朋友”的身份接近孩子們,告訴他們從今天起,就要一起學習和生活,一起學習有趣的數學,比比誰學得最棒!看看誰做得最好。教師再出示校園里孩子們和教師親切問候、孩子們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等一些日常畫面,告訴他們要懂禮貌,同學之間友好相處、相互學習的道理。這樣的談話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感,還學會了應該做一個怎樣的學生。
(二)利用生動的語言。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這樣設計“1像筷子,2像鴨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鉤子,6像口哨,7像鐮刀,8像葫蘆,9像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數字的形狀。這樣的語言設計富有感情,生動形象,孩子們喜歡也樂意去想象,從而產生去記憶的沖動。
(三)設計互動的探究。教學“比高矮”時,教師請一個學生走上前來,先都站著比,在互動中和孩子比高矮,孩子非常開心,繼而滲透“比高矮”的方法,讓孩子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解決數學問題。接著教師坐著,同學站著,又有什么答案呢?讓學生掌握比較的方法,再讓他們互相進行高矮比較,這樣使教學內容更具有問題性、趣味性、開放性、差異性和實踐性。
(四)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過程靈活使用多媒體來輔助,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率。有聲音、動畫、色彩等元素存在,容易對孩子們各種感官加以刺激,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如,《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接觸了生活中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后,學生對物體整體感知有了。但是對12條棱(4條長、4條寬,4條高)、上下左右前后6個面,12個頂點的空間感知還不夠。這個時候,教師利用多媒體軟件,將12條棱按4紅、4黃、4綠代表長寬高的12條有色線段組成長方體框架。把每個頂點加粗并著重顯示,利用“翻轉”模式,旋轉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告知12條棱以及6個頂點的位置。接著再把6個面一個一個動態顯示在相應位置,再次旋轉這個完整的長方體,進一步告知長方體特征,正方體類似操作。顯而易見,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在“高科技”輔助的氣氛渲染之下,興趣被調動了,就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師的演示講解過程中來,在多媒體輔助的直觀感受中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相關知識。
四、關注練習安排這個細節
考查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新知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當堂小練習,是一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有效途徑。常言說,千聽萬看,不如經手一遍。新授知識結束后,練習是知識內化的過程,所以練習要貫穿新授課的始終。因此,教師合理地設計和運用課堂小練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很有作用,要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尋找內容,要整合書本教材提供的內容和相關參考資料,注意靈活多樣才能符合小學生的特點,難易程度要考慮班級學生的層次,考慮紙質或者課件展示的方式去組織,把控練習的時間節點,放在新授環節之后還是一節課的最后要細致安排。練習過后,要集中反饋、展示、評價,真正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總之,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是40分鐘分分精彩的課堂,應該是在充分的課前準備基礎之上,善于設計合理的情境,懂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合理地安排作業這四個細節方面的有機整合,這樣建構起的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就是有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