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江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發展水平越來越快,與之相對應的則是農村發展比較落后,各項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村不管是在生態安全方面,還是在生態需求方面都難以滿足新時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所以在實際中,必須積極地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農村是自然、社會、經濟等的綜合體,具有多種功能,如生產、生態、生活、文化等,同時農村與城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形成了人類生存空間。新時期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于中國夢的實現有極大影響。因此,在實踐中,必須全面剖析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全面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質量。
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發展狀況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國整體發展。新時期下,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占地面積看,農村面積要遠遠大于城市面積,雖然近些年我國城鎮化建設步伐持續推進,但是我國農村占地面積依然超過城市。同時從植被覆蓋面積看,城鎮植被覆蓋面積更是無法與農村相比較,各級城市,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地面硬化率比較高,地表植被大多是人造景觀,難以真正地發揮出生態價值。此外,從城市發展看,也是建立在農村的基礎上,構建健康農村生態環境對于城市生態建設有極大幫助。因此,在實際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能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還可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二、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
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但是農村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還存在經濟條件、生態環境落后的情況,加上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導致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污染。很多時候人們會覺得城市的生態環境沒有農村生態環境好,實際上從垃圾處理、污水處理、水源清潔等角度看,農村生態環境并沒有城市生態環境好,同時在農村廢物分類上也比較綜合,這也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惡劣程度。近些年農村人口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生態環境影響,這也加大了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問題,導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布局建設成本高,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等,對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極大影響。
三、新時期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一)提高農村群眾環保意識
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培養農村群眾的生態意識尤為關鍵,只有引導農村群眾意識到大自然是生存的前提,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才能將各項環保手段落到實處。新時期下,要充分發揮出新媒體的作用,加強宣傳教育,通過網絡、電視廣播、標語等各種途徑,引導農村居民意識到環境保護與自身生產的緊密關聯,積極培養農村群眾的生態意識,促使農村群眾可以更加自覺地參與到環境保護中,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在實際中,必須加強生態環保宣傳教育,促使農村群眾可以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
(二)健全農村群眾參與渠道
在實際中為了更好地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家園的建設,就需要健全農村群眾的參與力度,積極地接受農村群眾提出的建議。相關部門應該踏踏實實做事,為農村群眾打造美好的生態環境,提升群眾的滿意度,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總體態勢,打造企業—政府—社會的環境治理體系,并發揮出群眾與社會的監督作用。在實際中,可以通過設立舉報電話、網絡信箱等方式,引導農村群眾參與到破壞生態環境案件舉報中,加強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以此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很多地區農村環境問題與基礎設施不全有極大關聯,如沒有安放垃圾箱、取暖設備不全等,加上農村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極大程度上加大了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對此,還應該引導農村形成綠色的生活方式,做到綠色消費,提升農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科學開展農村植樹綠化
隨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的推進,農村植樹綠化力度也逐漸提升。但是在當前農村春、夏季綠化過程中,存在部分地區盲目建設大景觀,從而將農村植樹綠化建設引入了歧途的情況,如有的地區領導去其他地區考查,發現當地的杜英、香樟等植物很好看,就會在回來以后撤掉原來的樹種,這不僅會影響到當地植樹綠化效果,也加大了成本投入。在實踐中,進行農村植樹綠化建設時,應該以鄉土樹種及喬木為主,可以適當地多栽種一些槐樹、柳樹、楊樹等,同時農村綠化不可學習城市的種植草坪行為,其養護成本很高,并且在農村也不一定能獲得好的效果。在農村綠化中,應該注重適當的引入常綠樹種,增加農村綠化景觀層次性,從而達到美化農村環境的目的。農村在植樹綠化、景觀建設方面,要做到保留“竹外挑花三兩枝”的鄉土特色,蔭下休憩、樹上鳥鳴是農村最為獨特的景致,在實際中應該將其保留下來,不可一味地砍掉本土樹種,栽種外來樹木。農村植樹綠化景觀建設工作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要多發展本土苗木,做好科學規劃,以此提高農村綠化效果。
(四)強化政策保障
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必須依靠相應的制度及法律,這樣才可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效果。在實際中,進行農村經濟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各項生態文明要素,包括資源損害、環境破壞、生態效益等,構建明確的生態文明指標及考核獎懲體系,促使生態文明建設可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導向。實際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具有極強的艱巨性、復雜性,農村經濟水平比較滯后,農民思想觀念滯后,各項民生保障措施實施困難,所以要在政策上給予農村傾斜,盡可能地實現農村群眾利益最大化。同時在農村發展中,應該將生態效益、民生效益放在關鍵位置,引入市場化機制,加強資源流動,依據鄉村振興戰略,注重農村建設財政支持,全面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此外,還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探索生態經濟、特色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步進行。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踐中結合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采取科學的手段,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以此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楊.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20(06):63-71.
[2]杜強.新時代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65.
[3]劉鶴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支撐[J].人民論壇,2018(19):96-97.
[4]姜明.簡析新時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路徑[J].青年時代,2018(33):109.
[5]吳丹.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析[J].南方農業,2018(1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