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凡
摘 要:思維導圖對知識的直觀呈現,可以一目了然理順知識結構脈絡聯系,更加易于學生理解和內化知識內涵。高中歷史教學中借助思維思圖輔導教學,可以有效助力學生準確把握專題的知識結構,理順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快速掌握學習的核心內容,從而建立具有直觀性、邏輯性、簡練性的歷史知識體系。同時,運用思維思圖在對知識體系的構建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重難疑點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總結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增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歷史;知識體系;主干知識
高中歷史知識內容除圖片史料以外,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的,而以文字聯絡起來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整體把握和具體深學、理解、內化,都要耗費較多時間和精力,但還未必能夠學習透徹。而巧妙地借助思維導圖對歷史知識進行串聯,按照一定的“思維”將某個專題或整個章節知識主干進行呈現,則會更加易于學生在整體上進行學習把握。因此,高中歷史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利用思維導圖的這種高效的思維工具,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內涵和外延進行高效的信息處理,進而幫助學生從繁復的文字表達中解放出來,較好地解決當前高考模式下歷史學科所面臨的時間少、內容多、能力要求高等問題。同時,借助思維導圖輔助開展高中歷史教學,也可以更為直觀、形象的來激發高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促使他們養成勤于思考、樂于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歷史素養,從而有效打造高質高效的歷史課堂,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1 借助思維導圖構建明晰的知識體系
1.1 思維導圖圍繞專題理清歷史發展脈絡
根據新課標要求,高中歷史教科書在編寫上都采用了專題史體系結構,主題鮮明,內容精煉,但卻弱化了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使學生無法理清歷史發展的脈絡,缺乏歷史時空感。針對這一問題,不妨讓學生以專題為核心,利用思維導圖建立體系化的線索和框架。通過思維導圖這種直觀的方式對歷史知識進行結構化的表達,能夠把分散的知識進行串聯、歸納和整理,體現了歷史知識內部的關聯性和邏輯性,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建立時序化意識。同時,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也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活躍課堂氣氛。
1.2 思維導圖整合專題內容重構知識結構
高中歷史教材中每個專題都是圍繞一個鮮明的主題展開的,其他內容則作為附屬予以簡單化,可如果僅從這幾個角度看待歷史,會給學生帶來簡單化、絕對化的思維傾向,不利于他們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歷史。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巧妙利用教學資源,對教材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適當整合,并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使學生構建更為全面、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大歷史觀。如選取人教版必修二《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四個專題中的相關內容,將其整合為一個新的專題知識體系“中國的城鎮(市)化歷程”。其內容有:第一,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原因和表現;第二,近代城市發展的原因、表現和影響;第三,新中國城鎮(市)化的曲折發展歷程。這樣一來,對專題間內容的思維導圖構建就能使學生以更加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歷史進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和相互關系。
2 借助思維導圖強化基礎知識掌握
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基礎知識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歷史教學的具體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能力要求融會貫通到課堂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清晰地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和目標,這樣學生在接觸新知識時不至于暈頭轉向。學生對基礎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就能與教師的教學節奏保持一致,循序漸進地探尋歷史知識。比如,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時,教師可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標準”為題,然后以章節的“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實施建議”為副標題展開思維導圖的引導教學。在這個教學章節中,“課程目標”的思維導圖,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的技巧、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而在“內容標準”的思維導圖中,可以將學習內容歸納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學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基礎學習目標,明確學習重點。最后,“實施建議”的思維導圖可以歸納劃分為“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內容”和“課程內容開發”等幾個方面,這樣基礎課程內容目標在教學規劃中就得到有效分解。學生也可以清晰地明白學習的過程及重點,更快地融入教學活動中。
3 借助思維導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繪制思維導圖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學生要繪制一個邏輯清晰的思維導圖,就要對知識認真分析,并進行類比、推理、匯總,在這個過程中,深入了解知識的本質。這種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不僅發散了思維,而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例如,學習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后,教師讓學生繪制“秦漢”的思維導圖。學生在此基礎上聯想、類比,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對歷史知識匯總、歸類。
比如說起“秦國”,學生首先就會想到它的統一和專制。在深入了解秦國的統一時,學生又會聯想到它統一的條件、過程、意義以及面積等。再深入挖掘統一的條件,學生就要從社會基礎、民心所向、國家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通過思維不斷發散,最終探究的結果便是將有關“秦漢”的知識脈絡都編織進思維導圖中。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他們切身體會到知識之間緊密的聯系,并在合作探究思考中,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思維導圖脈絡化、簡捷化、清晰化的特征對高中歷史教學高質高效地實施起到了強力支持作用。教無定法,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和歷史教學內容實際,側重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構建明晰的知識體系、強化基礎知識掌握、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精心設計運用思維導圖,力求做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夏青.高中歷史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01).
[2]杜培.運用思維導圖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研究[J].高考,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