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奇
[摘 要] 巢湖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以其獨特的民俗旅游資源吸引國內外游客。目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進程的不斷加快,文旅融合發展迅速,民俗文化旅游已成為興巢富民的新亮點。但是,巢湖市民俗旅游經濟的發展陷入困境,如民俗旅游資源未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民俗旅游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生態不配套以及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和商業味道過濃等。巢湖市民俗旅游經濟的發展要想擺脫困境,需要正確看待民俗文化的演變,構建特色民俗旅游綜合體,樹立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全域、全時、全產業鏈旅游格局,秉持文化生態發展觀,促進民俗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整合周邊民俗旅游資源,打造“環巢湖民俗旅游圈”。
[關鍵詞] 巢湖市 民俗旅游 可持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志碼:A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促進文化資源與現代消費需求有效對接,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民俗文化是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特色資源,加強文旅深度融合,可以為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增強民俗文化影響力、傳播力,擴大再生產,喚醒人們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和保護。巢湖市在保護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挖掘、發展鄉村民俗旅游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一、民俗文化和旅游經濟的基本內涵及其相互關系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又叫民間風俗或民間習俗,是人們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或物質的文化現象,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或傳承的生活文化”[1]。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在民族融合過程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如禮儀、服飾、飲食、居住、禁忌等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二)旅游經濟的概念
旅游經濟是指旅游活動運用商品交換方式所引起的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的矛盾運動,并由此導致的各種經濟現象和關系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總和[2]。
(三)民俗文化與旅游之間的關系。
當前,旅游業在我國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旅游經濟在GDP中所占頻數越來越大,是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民俗文化和旅游經濟關系密切。在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共同作用下的經濟活動形成旅游經濟。文化也是一種商品,包涵于“需求”與“供給”對象之中,有“消費”的特性。游客經過旅游來實現自己精神的需求,既引發了文化消費的經濟活動,又促進文化再生產。民俗文化是文化商品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迎合了游客對民俗文化這種商品的消費需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基于此,國務院在2016年12月26日出臺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強調,強力推進“旅游+”戰略,加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并于2019年8月12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 2019] 41號),標志著“旅游+文化”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在國內陸陸續續發展起來。
旅游經濟和民俗文化協同發展、相得益彰。旅游活動加快了民俗文化的再生產和傳播速度,加強了居民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意識。民俗文化向旅游經濟提供了新的消費產品。旅客到旅游目的地旅游,領略了民俗文化所在地的風俗習慣和人文歷史,體驗了在飲食、服飾、出行、節日慶典等各方面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口耳相承,拓寬了民俗文化傳承途徑。民俗文化促進了旅游的發展。可以把民俗文化和旅游經濟分別比喻成“詩歌”和“遠方”,這樣,詩與遠方結合在一起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價值所在。目前,民俗旅游已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如特色民俗村、民俗旅游演藝、民俗節慶、民俗旅游商品、民俗文化旅游景點、民俗公園、民俗旅游綜合體等,實現了民俗文化和旅游經濟相融共生、共同發展。
二、巢湖市民俗旅游經濟發展現狀
(一)巢湖市民俗旅游特色
1.巢湖市人文地理方面優勢
巢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全國唯一一座以湖為名的城市。巢湖市居皖之中,古稱南巢、居巢,秦時設居巢縣,唐朝設立巢縣,1984年1月,撤巢縣設立縣級巢湖市,1999年7月,撤市設立居巢區,2011年8月,撤區設縣級巢湖市,是安徽省合肥市代管的縣級市。其西南濱巢湖周邊分別與合肥市肥東縣、滁州市全椒縣、馬鞍山市含山縣、合肥市廬江縣、蕪湖市無為市接壤。處于長三角腹地、“合蕪寧”金三角中心,是皖江開發的中心地帶也是省會合肥新興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位于29°47′—31°16′N,115°45′—117°44′E,市域面積2046萬平方公里,有31個民族,戶籍人口92萬,現有少數民族30個,主要有回族、蒙古族、朝鮮族、苗族、壯族、獨龍族等。市轄11個鎮,1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183個村、社區。境內有居巢經濟開發區、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合巢產業新城、旗山新區(在建)4個經濟開發區以及皖維集團和7410兵工廠等,有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安徽組織干部學院、安徽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巢湖學院等多所高校。
巢湖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安徽省重點旅游開發區和安徽省著名的風景旅游療養區,素有“湖天勝境、皖中明珠”之稱。濱湖旅游觀光大道將景點串珠成鏈,形成皖中最長的旅游長廊。湖光、奇花、溫泉、溶洞被稱為巢湖旅游之“四絕”。自然旅游景點有姥山島(國家4A級景區)、銀屏牡丹、王喬古洞、紫微洞(國家4A級景區)、仙人洞、龜山、大秀山、雙井洞、金釘子地質遺址、神墩和大城墩遺址等著名景點;人文景觀有中廟風景旅游區、半湯溫泉度假療養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銀屏山仙人洞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鼓山寺風景區、三將軍故居、漢代古墓、亞父范增墓、銀山智人化石遺址、水下古城遺址、相隱寺、文峰塔、龜山塔、望湖塔、湖濱大道等。
巢湖森林覆蓋率30.1%,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5%,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宜居生態示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示范城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示范縣(市)、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市)、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市),是全國著名的溫泉之鄉和全國養老產業最具投資價值城市,入選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城市。巢湖市在安徽省乃至全國,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區位優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擁有重要戰略位置、和諧的人文環境、雄厚的資源優勢。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海內外游客向往的地方,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2.巢湖市民俗文化特色
巢湖是“三古”之地。堪稱古人類的起源地、古文明的發祥地和古戰場的必爭地。已發掘的銀山智人遺址證明,人類祖先30萬年前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作為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有巢氏,已成為公認的中華人文始祖。中華第一人文始祖有巢氏、銀山智人、“成湯放桀于南巢”佐證了巢湖5000年歷史。古有大謀略家范增,近有馮玉祥、張治中、李克農“三將軍”。
巢湖文字記載的歷史有3000余年,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逐漸形成了以劃龍舟為代表的民間賽事活動,以巢湖民歌和廬劇為代表的地方特色曲藝、以半湯溫泉傳說、涂山歌謠和巢湖面塑為代表的民間文學藝術等民俗品牌文化,一直以來,多種民俗活動相繼舉行。如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開湖祭祀,柘皋夏至節、千年鬧花燈、中廟漁火音樂節、端午龍舟節、三瓜公社民俗活動等。
特別是在巢湖市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交流,文化的融合交流,使民族的民俗融合發展、借鑒吸收,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由漢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苗族、壯族、獨龍族等共同創作演出的巢湖門歌。
柘皋夏至節盛行于明朝初年,是巢湖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深深烙上了巢湖文化的印記。此時,農事大定,豌豆、蠶豆成熟,大麥、小麥登場,油菜歸倉。“過夏至”成為農民緊張勞動后的休整,借此機會來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其中,“祭拜耕牛儀式”,體現了對耕牛在農耕季節所發揮重大作用的認可和尊重,體現了對牧牛者的敬重,能讓游客們深切體會到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柘皋人還喜歡在夏至這天舉行劃龍舟比賽活動,豐富了柘皋這座千年古鎮的民俗文化,唱響了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從2020年3月26日開始每年舉辦印象三瓜系列活動之鄉村電影節、鄉村音樂節、鄉村攝影展等系列活動,在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吸納不同地區營養元素。使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充分展示了新時代民俗文化的新氣象。
3.民俗文化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
民俗文化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可以帶來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發展地方經濟的一支生力軍。巢湖市注重發揮民俗文化的促進效應,各鄉鎮街道為了促進民俗旅游經濟的發展,陸續采取一系列挖掘、弘揚、繁榮民俗文化的舉措,來培育本土文化、傳播地方文化、傳承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巢湖市于2012年5月成立巢湖中華有巢文化學術研討會,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提升民俗文化旅游品味。
民俗文化旅游是巢湖市發展旅游業的一個新的支撐點。資料顯示,過去3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人數及旅游收入持續穩定增長,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61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23.5億元,增長27.1%,國內游客接待量506萬人次,增長22.8%[3];2017年全年游客接待量720萬人次,同比增長18.2%,旅游總收入31億元,同比增長32.1%[4]。2018年,巢湖市共接待游客950萬人次,同比增長32%;旅游綜合收入40億元,同比增長28%。其中,民俗文化資源豐富的農村旅游發展快速[5]。
巢湖市把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產業充分銜接來發展鄉村旅游,建成一批鄉村旅游集聚區,打造了農家風情游、生態鄉村民俗旅游、古村休閑觀光游等特色精品鄉村旅游項目和線路,建成市級星級農家樂36家。其中,洪家瞳“九龍攢珠”式建筑風格,是江淮民居的典型代表,入選國家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黃麓鎮洪家疃村、烔煬鎮中李村入選“安徽最美鄉村旅游線路圖”,同年安巢經開區湯山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6]。2019年,柘皋鎮北閘老街、烔煬鎮烔煬老街和黃麓鎮張疃村入選了國家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共成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6個,重點示范村2個。
截止2019年,巢湖市獲得“安徽省森林村莊”稱號的有73個村,有2個鎮入選“安徽省森林城鎮”名錄。2020年巢湖市又有8個中心村納入“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建設名單。2019年國慶假期鄉村旅游日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成為黃金周旅游市場的重要增長點。在全域旅游發展大背景下,巢湖鄉村旅游成為今年國慶黃金周旅游市場的最大新寵,美麗鄉村、農家樂、特色采摘園、民宿等人氣火爆。鄉村旅游也給農家樂帶來人氣,百花塘鄉村大世界等農家樂每天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實現收入近20萬元[7]。目前,鄉村民俗旅游已是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優勢產業之一,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鄉村振興戰略環境下巢湖市民俗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巢湖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是發展經濟的重要途徑。可是,全域旅游理念未能盡善盡美,民俗文化資源未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沒有很好地培訓民俗文化傳承人,在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時不能科學地權衡經濟效益和文化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等,都已制約著鄉村民俗旅游經濟的發展。
1.民俗旅游資源未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
民俗文化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價值能發展經濟,激發民眾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借助傳承、傳播,發揮文化價值引導功能。當今,需要民俗文化為服務于經濟建設,依靠民俗文化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反之,促進民俗文化傳承、發展需要發展經濟來促進,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但是,巢湖市共有國家A級風景區12個,其中4A級景區3個,旅游景區景點3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個,省級非遺項目2個,合肥市級20項,中國傳統村落4處,省級旅游優秀鄉鎮4個,省級旅游示范村9個,省十大紅色旅游景點1處,擁有星級標準賓館4家,旅行社30家,星級農家樂36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處,大型城市公園4個。其多數是塔、寺、廟、墓、亭各具特色,島、泉、林、洞彰顯其秀,美麗傳奇名聞遐邇,名勝古跡底蘊深厚等眾多歷史文化景點,以致民眾熱衷于挖掘自然景觀、歷史文化遺址景觀。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和這些歷史文化遺址景觀、自然景觀的挖掘程度對比,開發利用程度顯得寒酸。
由于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程度不夠等,忽略了對民俗文化傳承人的培訓,以致人才奇缺。如具有巢湖地區特色曲藝“巢湖門歌”藝人年齡普遍偏大,出現了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
2.發展民俗旅游經濟和保護文化生態不配套
在鄉村振興戰略環境下,發展農村旅游經濟能快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自然生態環境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來,我們不能用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的代價來發展經濟,如果沒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做支撐,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簡直就是空談。游客要體驗是特色的風土人情,追求的是安靜的田園生活。所以,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時,一定要加強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充分挖掘鄉村民俗、鄉土文化等內涵,搞好鄉村的設計遠景規劃。
以前,巢湖市在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不強,設計規劃欠佳。隨著發展理念的轉變,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時,做到統籌好人文景觀和特殊地理環境。巢湖市礦山資源豐富,采礦以及礦產品加工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自然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近年來,巢湖市果斷關停200多座礦山,并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曾經滿山蔥綠、植被茂密的昂集山,經過多年的開采,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2013年,昂集山礦山生態修復被列為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通過削坡、平整、掛網噴播及植樹綠化等方式綜合治理,自然生態環境已被修復。修復了原先廢棄的貓子山自然生態,使其成為新旅游景點。平頂山—馬家山治理區位于巢湖城市規劃區,被譽為天然的地質博物館。巢湖市依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利用地質遺跡資源和區位優勢,在巢湖北岸打造出具有地質遺跡特色的旅游景區。巢湖市已編制了礦山生態修復專項規劃,依次修復礦山生態。截止2019年6月14日,巢湖市已投入1.26億元資金,組織實施環巢湖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北郊礦山治理工程、散兵社區一帶廢棄礦山環境治理工程12個項目,542公頃山體植被恢復,治理廢棄宕口總面積達67%,修復生態成績斐然。
2019年上半年,巢湖市造林綠化8813畝,退化林修復3458畝,新增城市綠化3.4萬平方米。2012年之前鄉鎮旅游開發沒有前瞻性,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干擾村民生產生活秩序,經過多年的打造,按照自然生態恢復、人工造綠、植入現代高端旅游思路,種植上百種花卉。但是,統籌兼顧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發展鄉村旅游不是說到能做到的。如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利益,違規開發自然生態保護區,包括巢湖市在內的各地方政府不作為、亂作為,隨便壓縮自然生態保護區范圍,威脅到自然生態環境,使保護區及周邊鄉鎮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3.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和商業味道過濃
鄉村旅游的發展應當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尊重土著居民的生活習俗。民俗旅游資源融入時代元素招攬游客無可厚非,但是,少數企業未顧及文化內涵,純屬商業性炒作,導致淳樸的民俗文化被歪曲。更有甚者為迎合游客,本來優秀的民俗文化被虛偽化、庸俗化、同質化,甚至胡亂編造本地并沒有的民俗,將獨具特色的居民聚居區建成現代建筑等,沖擊民族特色。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本該傳遞正能量的功能被削弱,淡化了熱情好客、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等價值理念,有時出現敲詐勒索、坑蒙拐騙的現象。
同質化是指鄉村民俗旅游產品出現雷同等現象。當前,民俗旅游存在惡性競爭、模式單一化、產品初級化等問題,不外乎通過“農家樂”形式來發展鄉村民俗旅游,開發旅游資源 。旅客是欣賞自然景觀休憩時的附屬品是常有的事。居住著漢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苗族、壯族、獨龍族等31個民族的巢湖市,在景區規劃、旅游產品開發時,充分考慮民族特色,增強鄉村旅游的市場競爭力。
三、巢湖市民俗旅游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建議
巢湖市開發民俗旅游資源時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妥善處理好經濟效益和文化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不可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而破壞民俗文化,才能實現民俗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正確看待民俗文化的演變,構建特色民俗旅游綜合體
社會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文化方式。以農耕或者游牧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誕生了許多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于是現在的農村或游牧聚集地的民間風格能完整地保留下來。因此,鄉村民俗是民俗學一直以來都關注的重點環節。許多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在農村里被保留著,廣大的農村是民俗學的素材所在地,民俗學研究的重點是農村。可是,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在轉型期發生了深刻變化,給民俗文化帶來的演變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巢湖市也不例外。要辯證地對待民俗文化的演變,要充分保護、挖掘傳統民俗文化,要發掘新時代、新文化,發揮傳統優秀民俗文化的社會效益,打造當代民俗文化共同體,讓傳統民俗文化賦予時代要求。在發展民俗旅游時,巢湖市要高度重視對鄉村傳統民俗的保護,培養高素質的民俗文化傳承人,發揮優秀民俗的促進作用,構建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示范村,實現鄉村振興。要以科學的態度審視民俗文化,將優秀鄉村民俗融入現代文化元素,實施優秀鄉村民俗入城,創新性地發展民俗文化,構建民俗旅游綜合體。
(二)樹立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全域全時全產業鏈旅游格局
只有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促進創新發展、融合發展,才能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文旅部副部長李金早曾經說,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思路,創新旅游發展戰略,變革旅游發展模式,加快旅游發展階段演進,推動我國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8]。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在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出現“全域旅游”這一詞,“全域旅游”成為中國政府網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的12個新詞之一,有關部門陸續制定了促進全域旅游政策文件。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 2018] 15號)是指導全國各地發展全域旅游的綱領性文件。國內的旅游經濟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導下發展迅速。
革新旅游發展理念,破除舊的旅游行政管理體制,協同各行業、各領域融合發展,促進旅游業升級轉型等是全域旅游的核心任務。巢湖市作為地方性旅游的城市,發展民俗旅游經濟,傳統旅游理念一定要改革,要全程優化旅游服務、建設基礎設施全體系、加快重構旅游產業全鏈條,強力推進旅游業升級轉型,打造全域全時全產業鏈“大旅游”格局。就是要實現“旅游+民俗+N”的發展模式,推進民俗和旅游的融合發展,發揮民俗的經濟效益,融合巢湖市優美的自然景觀、濃郁的鄉土風情、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創新民俗旅游產品,傳承民俗文化,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秉持文化生態發展觀,促進民俗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發展要依靠環境和資源。一定要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決不能以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民俗旅游經濟的發展必須秉持文化生態發展觀,以可持續發展的視野,在打造民俗旅游綜合體和研發民俗旅游產品時,都要統籌好堅持保護和開發之間的關系。巢湖市在發展民俗旅游經濟時,要做好經濟建設規劃目標的設計。在設計規劃目標時要平衡好民俗旅游資源挖掘與傳承之間的關系、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把生態教育融入到民俗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然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發展高質量的民俗旅游齊頭并進。在統籌好文化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研發民俗旅游產品。
目前,巢湖市運用大旅游市場營銷策略,提高了知名度,游客數量逐年增長,經濟效益可觀。可是,大量游客的涌入會沖擊巢湖市的文化和自然生態,巢湖本地民俗文化被大量的外來文化超越,鮮明的地域性特色和民族性難以完全保留;商業化過濃使民俗庸俗化,本性丟失;批量化生產使民俗旅游產品的藝術價值蕩然無存。應本著弘揚民族文化和尊重民俗的宗旨來開發民族旅游資源,商業味道過濃時,就會失去民俗文化原始性,使部分具有文化特征和民俗精神的資源散發出庸俗化和商業化的味道。只有秉持文化生態的發展觀來發展民俗旅游,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區域旅游合作,整合周邊民俗旅游資源,打造“環巢湖民俗旅游圈”
環巢湖旅游區域旅游整合開發是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整合民俗旅游資源,共同打造出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的區域性民俗旅游圈,對提高巢湖市旅游競爭力,實現民俗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區域民俗旅游合作已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形式。在濱水旅游和城郊旅游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打造的“環巢湖民俗旅游圈”刻不容緩。安徽旅游一直呼喚旅游中心城市的出現,來輻射周邊、營造中部崛起的發展態勢。環巢湖民俗旅游圈整合區域的民俗旅游資源,有利于實現巢湖市民俗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注:未標明出處的數字是根據巢湖市政府網站公布的有關資料整理而來。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2.
[2]普國安,王靜. 旅游經濟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6:3.
[3]巢湖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S].2017-5-16.
[4]巢湖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S].2018-5-16.
[5]巢湖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S].2019年5月16日.
[6]趙意濃.巢湖兩村莊入選“安徽最美鄉村旅游路線圖”[N].巢湖晨刊,2018-09-08(09).
[7]錢蕾蕾.巢湖市國慶假期接待游客19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9億元[N].巢湖資訊.2019-10-10.
[8]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為[EB/OL].(2016-02-06)[2019-09-15].http://travel.people.com.cn/nl/2016/0206/c41570-2811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