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摘 要] 社區矯正是刑罰執行的重要革命,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將成為我國社會治理創新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專業特有的理念以及方法,完美地契合了社區矯正的恢復性價值,而這一點正是傳統監禁刑所欠缺的。因此,將社會工作融入社區矯正工作是幫助矯正對象盡快回歸社會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分析了社區矯正中引入社會工作的意義,然后對有效的應對措施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 社會工作 社區矯正 實踐 思考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社區矯正是司法文明化、刑罰人道化以及輕刑化的核心象征,也是促進我國治理能力及治理體系現代化、優化刑罰執行的一項關鍵制度[1]。因此,對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的意義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究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的意義
(一)人道主義——社區矯正和社會工作理念的高度契合
重視將懲罰、人權保障和教育進行整合,在發揮刑罰懲罰作用的過程中體現人道主義,是目前刑罰的核心要求。刑罰蘊含了恢復性以及懲罰性,懲罰不是終極目的,更好地幫助罪犯對社會功能進行恢復,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才是刑罰的終極目的。監獄矯正把罪犯和社會實施隔離,通過集中關押的形式切斷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短期內的確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但大量的研究表明,這種方式也極易造成監獄內出現交叉感染——在不允許與普通人進行深入溝通的情況下,被監禁人之間的交往是他們的主要交往形式;更為關鍵的是,由于長期隔離于社會,被監禁人會形成一套監獄的行為方式以及情景意識,以適應監獄生活,這也使得被監禁人進入社會后面臨極大的不適應,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緩解,很有可能使他們重新走向犯罪[2]。
而社區矯正與傳統監禁刑的區別恰恰在于,犯人無需脫離社會,在普遍的社會生活中,熟練掌握生活基本技能,塑造與社會生活相符的人格以及信念。此外,社區矯正還可以幫助犯人擺脫“犯罪標簽”的消極影響,從而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避免喪失正常生活的技能,預防再次犯罪。
社會工作興起的動力也正是人道主義。在工業革命之初的英格蘭,信奉基督教的教徒和社會精英、慈善人士設立濟貧法,開創了現代社會工作的先河。而后經過一兩百年逐漸形成了現代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價值內核。可以說人道主義精神、人本主義哲學理念對社會工作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甚至是引導其介入社區矯正領域、開展犯罪人群管理與服務工作的決定性因素。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為社區矯正提供了不一樣的工作方式以及切入視角,接納、尊重、平等等價值觀與社區矯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內涵及社會關懷完美的契合。
(二)矯正對象的特殊性以及矯正空間的開放性,需要引入社會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本質上是一種職業化的助人活動,其特征是向有需要的人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科學有效的服務。而社區矯正對象正是一類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通常可能具有沖動好斗的人格特征、自卑消沉的心理特征、困難重重的生活特征以及與社會嚴重脫節的社會特征[3]。針對這樣一類特殊群體,傳統的管理、控制手段對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顯然是不夠的。而社會工作信任、尊重、自決平等以及接納的工作倫理以及經過一百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而形成的一套自成體系的個案、團體、社區的專業工作方法都為矯正工作的成功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社區矯正中社會工作平臺的基本構想
(一)通過立法確定社會工作在社區矯正中的基本地位
雖然我國的社區矯正從2003年已經開始,但相關的立法工作一直相對滯后,特別是針對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并無明確的法律依據,直到2012年《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中提到“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區矯正機構的組織指導下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可以說是我國首次確立社會工作者和相關社會團體在社區矯正工作中的法律地位,但社會工作者究竟何時介入、以何種身份介入、介入過程中應當承擔哪些責任和義務均未說明,加上實踐中學者們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各地始終沒能形成統一的模式。
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將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作為社區矯正的基本法,在第十一條“社區矯正機構根據需要,組織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會工作等專業知識或者實踐經驗的社會工作者開展社區矯正相關工作。”以及第二十五條“??根據需要,矯正小組可以由??以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組成。”再次肯定了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的方法和社會工作者的介入地位,但前述問題卻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就專業角度而言,對矯正對象進行基本資料收集及分析,建立專業關系,對問題進行診斷,確定矯正目標,制定矯正計劃,是社會工作專業已經成型的專業方法,社會工作者理應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為社區矯正功能實現發揮最大作用,但法律地位定位不清晰無疑會阻礙這種作用的發揮。
(二)構建多元化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工作平臺
1.拓寬社會組織融入到社區矯正工作渠道
雖然即將實施的社區矯正法明確規定國家支持與鼓勵志愿者、社會組織以及事業單位等依法融入到社區矯正工作之中。但只有原則性的規定,何時參與,如何參與,通過何種渠道參與均未提及[4]。
因此,可以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經過和政府簽署合同的形式,使社會組織能夠參與到社區矯正中,幫助矯正對象提供就業指導、咨詢服務以及心理輔導等;政府職能部門則就合同執行情況的評估和驗收,雙方嚴格根據合同規定,行使權利和義務。
2.完善人員聘用制度
第一,在基層司法行政單位招聘一定名額的司法社工,明確其身份及基本職責范圍;第二,創建開放性的招聘機構,按照國內的現實情況,可由紀檢監察部門以及人事部門、民政部門組織參與[5];第三,嚴格錄用條件。司法社工要具備相關的法律及社會工作職業倫理道德,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以及法律水平以及有關的專業化資質和知識;第四,招聘程序透明、公開。根據錄用條件,面向整個社會進行招聘,通過政審、面試、體檢以及筆試等程序,聘用與條件相符且公示于社會。
三、強化人才的儲備以及培養
入職培訓:社會員工在進入工作職位以前一定要開展專業化的職業培訓。核心的培訓內容涵蓋:第一,培養價值觀,涵蓋培養尊重、平等、法律意識、真誠、人權觀念等觀念;第二,培養社會工作方法以及基本理論;第三,培養有關法律知識,如掌握國內刑罰的實施方式,掌握假釋、緩刑以及管制的相關內容等[6];第四,了解矯正對象的基本情況。
在職培訓:要創建培訓制度。社會工作者應該掌握與社區矯正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國內社區矯正的新趨向,平時培訓的核心內容應該是業務交流以及學習。學習培訓能夠借助于現場會、座談研討、參觀考核以及集中學習等多樣化的形式,交流各自的體會以及經驗,探討解決的策略,把培訓情況作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
四、結語
一言以蔽之,文章首先分析了在社區矯正中引入社會工作的意義,然后論述了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的策略,進一步證明了社區矯正和社會工作的高度統一性以及契合性,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這一模式與中國國情相符,應深入優化以及大范圍推廣。
參考文獻:
[1]方舒,蘇苗苗.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的理論基礎[J].開發研究,2017,000(002):126-133.
[2]安佳.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問題及影響因素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3]吳儀.社會工作介入社區矯正的理論基礎以及實踐反思來源[J].智富時代,2018(8)
[4]宋斌.社工介入社區矯正個別教育的感想[J].中國社會工作,2016(36):20-21.
[5]梁盼,蘭全全.社區矯正社會工作中的專業關系建立問題探索——以青少年社區矯正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19):35-37.
[6]戴香智.社會工作機構參與社區矯正的實踐困境與消解[J].湖南社會科學,2016,000(00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