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笑君
◆摘? 要:從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出發,研究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對中國的啟示。首先從德國職業教育培訓質量高、師資隊伍優秀、社會承認感強等特點進行探究,突出德國職業教育的優越性,再結合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得出正確發展中國職業教育的措施。通過研究,發現中國職業教育雖然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職業教育培訓質量低、師資力量較低、社會認同感較弱等問題,與德國的職業教育仍有較大的差距,仍然需要不斷改革創新。
◆關鍵詞:德國;中國;職業教育
本次研究力圖從另外的角度探討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展示德國職業教育更加具體完整的發展形態,同時結合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為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有效的建議。
一、德國職業教育簡述
(一)德國職業教育的概況
德國職業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時期,最初在工業中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出現。之后緩慢發展,十八世紀到了十九世紀前半期,德國其實還是個農業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由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德國一躍成為一個機械輸出國,成為經濟實力強大的工業國,其中技術人才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二戰,德國慘敗,導致德國分裂成東、西兩德,但是兩國的職業教育發展仍處于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其中,文章中提到的“德國”專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德國為何能吸引越來愈多的德國人接受職業教育,概括而言,主要有四方面發展的條件:①經濟發展的需要;②政府政策的驅使;③職業教育所帶來的良好的發展前途;④企業的支持和配合。在四方面的配合下,使德國職業教育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二)德國職業教育的特點
1.技術人才含金量特別高
德國職業教育的培訓證書是全世界認可的,德國的技術人才也是得到全世界肯定的。德國的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這包括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學生的實際操作、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而社會能力是指與人交流、交往的能力。這與中國的“一年學基礎,一年學技能、一年定崗學習”的培養模式完全不同,關鍵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適應多方面的新變化、新發展。更重要的是,從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即使不留在原本實訓的企業工作,他們也能很快就找到工作,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以及有長時間的實踐經驗,實踐技術十分熟練,所以說德國的技術人才含金量高也在于此。加上德國對職業教育培訓的每一關都把得很嚴,有嚴謹的監督和嚴格的檢測機制。如此,才能保證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必須都是社會上合格的專業人才。
2.師資隊伍特別優秀強大
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主要分為理論教師和實踐教師。實踐教師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主要工作就是培訓學生,這樣便能夠專心致志地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所以一般要求在24歲以上;其次,必須受過類似的職業訓練;最后,必須通過所有的實踐教師的考核評定。概括而言就是經驗、專業知識和能力,這決定了實踐教師的高素質。
理論教師的選用也是非常嚴格,規定必須是本科畢業,要有兩年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培訓和教育實習,然后經過國家考試,合格了才能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在初級或中級職業學校,除了以上資格外,還要有2年的專業實習或5年的對口工作經驗;而要做高等職業教育的理論教師就更嚴格了,必須是博士畢業,而且要在企業工作五年以上。還有,德國不僅聘請專職教師,還聘請大量的兼職教師,原因是一方面可以節省開支,兼職教師是按授課時間來計算工資的;另一方面,兼職教師擁有更多的社會實踐經驗,這對那些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專業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專職教師加兼職教師,形成了德國職業教育強大而優秀的師資隊伍。
3.群眾對職業教育特別重視
德國人民普遍認為“某種職業資格,不僅是生存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是個性發展,感受自身價值和社會認可的重要前提”。自1975年后,職業教育就成為熱點問題了,人們逐漸意識到“職業教育也要有法律的保證和推動才行”。調查發現,經過職業教育的人多從事技術性的工作、勞動報酬高、升職更快;相反,則多從事非技術或是半技術性的工作,經常處于失業的威脅之中,晉升機會少。在現實生活中德國把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放在同等價值的地位上,這極大地增強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能夠吸引更多高素質的生源接受職業教育,培養了更多高素質的技術人才,使得生產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進行職業教育是無論是為了個人前途著想,還是為了國家經濟技術發展,都得到了政府和群眾的重視。
二、德國職業教育對中國的啟示
(一)中國職業教育的不足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職業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有了基本完善的職業教育法律體制等。但是,我國職業教育仍面臨質量低、經費不足、經驗不足、社會偏見嚴重、師資匱乏等問題。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我國正面臨工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任務,社會急需高科技的應用型人才,但國內仍存在“用工荒”等缺乏技術性人才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就是我國職業教育未能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術人才。研究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發現我國職業教育主要存在三大矛盾,一是就業低與招生規模大的矛盾;二是群眾就讀普通中學和大學的愿望與職業教育發展的矛盾;三是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與實際需求的矛盾。
首先,職業學校招生規模沒有計劃,一味擴招,沒有考慮市場的需求。另外,學生都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加上教師一味灌溉的教育模式,設置的無關課程過多,導致專業課程縮水,而且實踐課程太少,最終導致學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還有,社會企業對職業教育發展也不重視,沒有和職業學校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所以大部分學生并不具備進入社會的技術和能力,導致學生就業困難。在師資方面,職業教師的培訓途徑不通或很少,師資水平素質不夠高。加上群眾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認為職業教育就是比普通教育低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前途不如普通教育,導致職業學校難以招收高素質的學生,使得接受職教的生源質量較接受普教的生源質量有較大差距。因此,在多方面的原因下造成了今天中國職業教育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使得中國職業教育還有漫長的改革之路。因此,在這一道路上,中國有需要借鑒職業教育發展優秀的國家的經驗,結合本身的國情,促進職業教育的良好快速的發展。
(二)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1.提高職業教育培訓質量
提高職業教育培訓質量的關鍵在于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否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否對其采取積極的措施,是否增加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支持,是否提供完備的法律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同時,加大對職業教育監督力度,設立問責制,對職業學校、教師、企業等都應該制定相應的要求和責任,提高社會各主體對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感。
(1)對于職業學校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目標要清晰,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都應該反映一定社會一定歷史時期對人的總要求。不同類型的職業學校培養不同的人才,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不同類型的職業學校可以自成體系,共同合作與交流,以便取長補短,分享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
(2)對于企業而言,企業應密切配合學校的培訓,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術人才。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人才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實習生進行培訓,一方面可以滿足本企業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學生又可以實現就業。為了達到企業培訓的實習生為自己服務,同一類型的幾間企業可以合伙建一間職業學校,培訓的人才專門為自己的企業服務,如此,一可以節省就業前的培訓費用,二可以企業間的溝通交流和互相進步,三可以促進職業學校的發展,一舉多得。況且,職業教育實行產教結合,產教結合要建立學校主動服務企業,企業發展依靠教育的緊密關系,做到職業學校和企業的互動、互惠“雙贏”。
(3)在培養職業教師方面,要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必須先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教師,因此要加強中國職教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例如中國職業學校可以聘請德國職業教育的培訓教師來培養中國的職業教育老師或是派遣中國職業教育老師到德國學習和交流,特別是培養實踐老師。這些費用就由與學校合作的企業負責和政府支持。還要提高職業教師的任職資格,不僅要有知識資格、教學能力資格,還要有實踐能力資格,也就是專業課教師必須有實際的生產經驗,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內容才能更接近現實生產,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更加融合。
2.變改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看法
德國人有一種共識,教育是對未來的投資,沒有經過職業教育的人不能進入工作崗位。德國的企業樂意把錢投資在職業教育上,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將會得到數倍的匯報,而且他們認為這是企業的一種榮譽和實力的體現,有較強的宣傳作,加上德國素來就有重視教育投入的意識和歷史習慣。
如何處理好普通高中的發展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系。首先要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促進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另外,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可以借助國家的手段,國家可采取經濟手段鼓勵職工參加職業培訓,如補貼工資或免交學雜費等,頒布法令明文,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的地位,把高中學歷和中等職業學校學歷,大學學歷和高等職業學校的學歷放在同樣的位置上,不存在學歷含金量的偏差,只存在學習專業的差別,即建立兩種教育互認的立交橋。
最后針對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率低的問題,需要把招生與就業安置聯系起來,使畢業生就業有保障。中國應該積極參考德國的經驗,只有所有措施被堅決執行了,群眾才能逐漸對職業教育改觀。
3.培養認真負責的態度
1969年德國聯邦政府頒布的《職業教育法》,就特別強調企業培訓員必須思想品德優良,有良好的責任心。對教師來講,要樹立對學生一生負責的工作態度,不僅要教給他們知識與技能,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明白在任何一個行業中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例如你生產的是一架機器,如果因為你的不責任,將會帶給使用者很大的傷害,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對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負責,這樣才算是真正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對學生來說,要努力養成認真負責的精神,只要認真負責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業。
三、結語
自我國加入WTO以后,經濟全球化不僅對于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發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必將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產生巨大的“沖擊波”或發生“井噴現象”。要在激烈的市場中取得競爭力,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創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無論是哪個時期的職業教育,對個人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對社會和國家的經濟建設的意義也是巨大的,所以國家和地區應該分級成立專門的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方式,共同努力,促進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97-130.
[2]王曉明.談談聯邦德國的職業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1985(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