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 要:如何以嘉峪關為依托,研究和弘揚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是嘉峪關人的使命和責任。講解員作為和游客直接接觸并服務于游客的重要群體,對正確地宣傳和弘揚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重點闡述講解員針對不同群體進行宣傳和講解嘉峪關及明代長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歷代長城本身所代表的長城精神。
關鍵詞:講解員;傳承;弘揚;長城文化;長城精神;嘉峪關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嘉峪關考察時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載體。研究和弘揚中華文化,就不能不研究和弘揚長城文化。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氣勢最宏偉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被譽為“東方最完美的古城堡”、“天下第一雄關”。以嘉峪關為依托,研究和弘揚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是嘉峪關人的使命和責任。講解員作為和游客直接接觸并服務于游客的重要群體,對正確地宣傳和弘揚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該如何針對不同群體進行宣傳和講解嘉峪關及明代長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它所代表的長城精神呢?
1 深挖和提煉長城文化、長城精神的概念和內涵
長城,也稱“萬里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終于明代。在漫長的2000多年的時間里,共有20多個朝代及政權修筑過長城,總長度超過10萬華里。
1.1 長城所體現的建筑藝術
從建筑學的角度看長城是一座極富建筑藝術特色的偉大工程。千百年來,長城的修筑方式一直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比如:平原與丘陵地段如八達嶺長城段,城墻是以沙土為內填充物,青磚包砌的方式筑成,能承載較大負荷,并且適應潮濕多雨的氣候;干旱與半干旱地段如嘉峪關長城段,城墻是以黏土做主要材料,摻加一定比例的灰漿、棉麻、水或糯米汁等,一層層夯筑而成,最后再抹一層黃土作為保護層;高山地段如司馬臺長城段,城墻是以沙礫為內填充物,用隨處可見的條石因地取材包筑而成,既簡便又實用。
長城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它因地制宜、千變萬化,依據各自地形和實際需要,因險制塞。就嘉峪關來說,更是萬里長城修筑史上的奇跡,外城、內城、甕城、羅城、城墻、城壕,城內有城、城外有墻、墻外有壕、壕外有溝,層層設防、步步為贏,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智慧。
1.2 長城所體現的軍事文化
長城是我國冷兵器時代直到冷兵器與火器并用時期規模最大、最堅固的軍事防御工程。以明長城為例,自東向西在萬里長城沿線上分別設置了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以分段設防和修繕鴨綠江至嘉峪關的全長7000多公里的長城,歷史上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管轄防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臨防區的防務。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沿陣地。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于城垣防御體系卻無能為力。長城所體現的軍事思想是以靜制動的方式迫使敵兵下馬步戰,使敵兵的戰斗力大大削弱。而橫亙在大地或山巔上的城墻則成了強勁的絆馬索,使驍勇善戰的騎兵只能放棄馬上作戰的優勢,被迫下馬和訓練有素的步兵對抗,從而使勝利的天平向防守的一方傾斜(嘉峪關關城南北的“明墻”和“暗壁”就體現了這種軍事戰略思想)。
1.3 長城所體現的民族交融
長城修建后,軍屯與徙民實邊為長城沿線的經濟交流與民族融合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匯聚融合的紐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以嘉峪關為例,據《明會典》記載,明代“嘉峪關外,并稱西域”。為了安置游牧于嘉峪關外的蒙古族和撒里畏兀爾(今稱裕固族),明王朝于洪武至永樂年間,在嘉峪關外先后建立“關西七衛”,保證了西域往來和入藏的使臣商隊等安全通過,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維護明朝與阿拉伯和中亞各國的貢路暢通。明初實行的羈縻衛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明政府與西北邊陲游牧民族之間的矛盾,從而出現了“番夷效順,西陲晏然”的局面。
1.4 長城精神的內涵
研究長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弘揚其內蘊的民族精神。長城精神包括:第一,代表著眾志成城,保境安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強國精神;第二,代表著維護一統,和睦相處,相互交融,四海一家的團結精神;第三,代表著力排萬難,智克艱險,巧用資源,強固國防的創造精神;第四,代表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保家衛國,勇盡義務的獻身精神。長城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及熱愛和平思想的沃土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2 主動調查分析,因人施講
2.1 政務人員
第一,要確認和了解來賓的身份和考察時間、考察目的,根據其行業屬性和個人特點合理調整講解內容。
第二,對本地的市情、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沿革和人文特色做高度提煉。就嘉峪關來說,地名由來、古代的歸屬和歷史建制、50多年的城市發展歷程、年度人均GDP、地區性財政收入、地區生產總值、關城的建筑背景和布局特點都是必須要掌握的。梳理清楚來嘉峪關考察過的中外國家領導人當時考察的情況,了解與文化旅游相關的政策性內容。
第三,政務講解中,稱呼一定要準確,語氣詞要使用恰當,既不刻意迎合,又能讓對方感到舒適。
第四,巧妙回答問題,側面引證。比如在關城講解時,若來賓問:西甕城門樓后檐上的“定城磚”真的是當時留下來的嗎?答:關于它的真實性有待進一步考證,但是它的價值卻是不可估量,我國古建筑學屆的泰斗人物、著名長城學專家羅哲文老先生生前曾三渡嘉峪關,特意為“定城磚”作詞一首,‘嘉峪關,規劃盡周完,巧匠精心勤運算,良工用料不嚴寬,只剩一頭磚。,也證明了它不可取代的文物和文化價值。
第五,對嘉峪關及其所代表的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高度概括。可以在講解開始和講解過程中引用一些詩文或經典句子,“不登嘉峪關,不足以語長城;不知長城,不足以語華夏!”、“依山駐防、臨水設險,據勁敵于邊墻之外,固邦國于危難之秋。”“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第六,保持最好的心態和氣勢,做到山崩于前不驚,地陷于后不懼,沉著冷靜。
2.2 專家學者
講解員在面對專家學者時,需要注意語言的謹慎規范,表達觀點科學合理、引用文獻要清晰準確,以正史為主,不偏向一家之言,多方求證,尊重事實。
在講解中可借鑒和引用普遍公認的典籍和地方史志,如《明史》、《明實錄》、《明會典》、《邊政考》、《重修肅州新志》、《甘肅通志》、《秦邊紀略》等。
在引用對長城的概念和數據時,應以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公開發布的信息為準,如明長城的長度,2009年4月18日,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聯合發布數據為8851.8千米,比之前最近的一次調查又增加了2200多千米。
還有就是對于嘉峪關長城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及時運用在講解中,比如2014年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與天津大學共同實施的嘉峪關文化研究工程——嘉峪關營建史資料搜集整理,天津大學張龍博士、吳蔥教授、劉若芳教授從三份塵封的宮廷檔案中,發現了乾隆五十四(公元1789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變嘉峪關關樓結構的大型修繕,補充和完善了嘉峪關營建史的具體內容。弘揚和傳承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應基于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2.3 現、退役軍人
嘉峪關自古就是軍事重地,嘉峪關市是全省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和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城市,素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當軍人站在關城的那一刻,會深深感受到邊防的重要意義和源自內心的愛國情懷,為他們講解時,應特別添加一些關于軍人、關于國防的內容,更應該突出家國情懷和長城所代表的不畏艱險、無私奉獻、保疆衛土的精神。
當年駐守在嘉峪關城中的將士們遠離故土,邊關荒寒艱辛的生活中,關公“忠義神勇”的精神給了他們極大的鼓舞,他們都渴望像關公一樣“過五關斬六將”,以驕人的勝績報效國家、建立功勛,即使身死也心甘情愿。要善于發掘歷史人物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并加以宣講。
2.4 中小學生
嘉峪關是“全國青少年嘉峪關活動營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其中之一。
文博講解員應當利用好嘉峪關關城這個主陣地對青少年進行長城文化的啟迪與熏陶,培養學生對長城文化、長城精神的認同感和驕傲感。在講解時宜多舉例,多講原理,多設問,時刻保持情感豐富的狀態。比如在講解擊石燕鳴故事時,先簡單的解釋故事名稱的由來,再講故事情節,而后講科學原理,最后將愛護文物、保護和弘揚文化遺產的理念傳達給他們。對中小學生宣講時應盡量化深奧為淺顯,不舍其本;變枯燥為有趣,不顯其俗。
2.5 文學藝術愛好者
為文學藝術愛好者講解嘉峪關,首先掌握有關嘉峪關、長城、河西走廊的詩詞、熟記于心;第二、梳理在嘉峪關拍攝過的紀錄片、電影、電視劇,記清楚時間、地點、主要人物;第三,熟悉和嘉峪關有關傳說故事、名人軼事。
此外要做適當地引導和啟發,幫助其萌發靈感。比如站在漠風吹拂的城頭,可以講林則徐出關奔赴伊犁的豪邁;在“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干”的關外,可以講左宗棠舁櫬出關、收復失地的壯舉;看到皚皚祁連山,可以講霍去病橫刀立馬、大破匈奴的英勇;看到炎炎黑山,可以講玄奘西行、途徑石關峽的傳奇。甚至通過一塊文字磚可以講筑城工匠的艱辛和堅守工程質量的執著態度;通過戲臺的精巧結構可以講乾隆盛世的繁華;通過馬道的斜坡設計可以講古代軍事防御體系的層層設防、步步為贏。通過眼前的實物,結合它的背景和時代特色,給人以啟迪。
2.6 新聞媒體
講解員在面對新聞媒體朋友時,除基本的講解內容,應側重于嘉峪關本身的唯一性及價值挖掘,比如“天下第一雄關”之名及其背后的意義,明長城沿線的第一座軍事關隘,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嘉峪關多年來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的取得的成就,目前的保存現狀,依靠科技力量在預防性保護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未來的規劃等。此外,要發掘嘉峪關文化,講好嘉峪關故事,在原有的講解內容和媒體已發布的內容上增加新的宣傳點。探尋明代嘉峪關的軍民生活狀態,然后放在大背景下解讀、對比,找出它獨具特色的一面。讓嘉峪關不負“長城主宰”、不負“威宣中外”、不負“神威遠播”、不負“東方最完美的古城堡”之名。
3 結語
長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著中國古老的建筑藝術特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保護、研究、弘揚、傳承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是我們長城腳下的文物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講解員更是弘揚長城文化、傳承長城精神的關鍵角色,未來之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宋圭武.研究長城文化,弘揚民族精神[J].光明日報,2019年09月16日15版.
[2]吉人.“長城精神”解讀[J].萬里長城,2012(4).
[3]許海軍.明代嘉峪關的修筑及其與周邊游牧民族關系探析[J].絲綢之路,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