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燁樺

摘要:城市防災公園是重要的集人員集中、情報收集與傳遞、醫療救助于一體的避難場所,是城市綜合防災規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城市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以金華市為例,介紹了各個防災公園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金華市;防災公園;改進對策
隨著近年來災害的發生,人們逐漸意識到公園既可以是城市生態綠洲,美化城市環境,為市民提供日常休閑娛樂場所,也是災難來臨時的應急避難場所,是城市綜合防災規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強化改進一個城市城市公園的減災功能很有必要。
1防災公園的定義、目標及原則
1.1定義
防災公園是指平時作為一般公園使用,但同時具有明確的防災功能,災時能開展醫療急救活動、復原與重建活動,發揮避難場所、避難道路、火勢蔓延的延遲與阻斷等多種防災功能的公園。
1.2原則
城市防災公共綠地通常有以下3個原則:
1.2.1綜合防災,統籌規劃。要求在公共綠地規劃中,充分考慮和使用城市里所有可用于避難的綠地場所(除了公園外,廣場、學校等均可用來進行避難調配)。
1.2.2通達性。鑒于緊急避險時間的迫切性,防災綠地的可達性應該很高,綠地出入口的設置合理且方便避難人群通達。
1.2.3“平災結合”。防災綠地有2種屬性:平時休閑、娛樂及健身的康樂性;災難發生后用于緊急避難的防災性。
2金華市防災公園的建設現狀
根據金華市園林管理所的信息可知:為了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強中心城區綠地系統防災避險能力建設,充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提升城市防災減災能力,金華市政府決定將原市民廣場建設成為城市防災公園,與江北市區的人民廣場、八詠公園和婺州公園一起被設置為應急避難場所,現將其建設現狀介紹如下。
2.1市民廣場
2.1.1概況。新建成的防災公園即市民廣場,始建成于1998年10月,位于金華市核心區南部,東西長約484m,南北寬約154m,占地面積約74650m2,處于雙龍南街、市政府、蘭溪街及丹溪路圍合地塊。
2012年金華市政府對市民廣場(城市防災公園)進行了提檔改造工程,工程概算投資達1.5億元,成為了浙江省內第一個貫徹地上地下相結合、平災結合、平戰結合原則,以防災、綠地景觀、休閑健身、人防、停車功能為主的城市綜合陛防災公園。由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浙江省地下建筑設計研究院聯合設計。
市民廣場總體布局以市政府南側軸線為中心。南側軸線為城市形象展示廣場,體現廣場的莊重性、嚴肅性,軸線兩側以市民休閑、健身場地為主,體現廣場的休閑性、參與性和可達性。廣場周邊有規劃地種植多排高大喬木,輔以北側風雨長廊等手段,將廣場空間從宏觀上分為中腹有“藍天”的開放空間,以及外部有“綠頂”的限定空間,并以此區分不同功能,滿足市民各類戶外個性化需要。“綠頂”下設座椅、健身器材、便民設施等,滿足夏季和白天活動需要;“藍天”下設草坪、花卉、硬景、水體等,滿足冬季和夜間活動需要。設計通過規則與自由式相結合的手法,形成景觀分區明確,空間結構合理,動、靜結合,交通組織完善,配套設施齊全的廣場。
廣場周邊主要為城市核心區的居住、商貿功能,居住和就業人口眾多,北部、西部周邊建筑主要為市政府和土管局辦公樓等辦公性質建筑,東、南部建筑主要為人才市場、數碼港、申華大廈等商業、商辦性質建筑。
2.1.2日常設施及使用功能。市民廣場幾乎具備了普通公園所有基本設施,如居民休閑避暑的風雨長廊、休憩帶和綠蔭休閑區,供游人觀賞游玩的景觀帶和噴泉水池,提供健身活動的健身區和專門的兒童游樂區,滿足居民多種戶外需求的風箏廣場和中心廣場、地下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包含了100余條長椅、40余個垃圾桶以及400多盞庭院燈及草坪燈。對于地下停車場,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白天,市民可分別免費停放90分鐘和30分鐘。此外,園內有多處展板科普垃圾分類的知識。
該市民廣場擁有交通停車、觀賞休閑、戶外聚會、野外活動、兒童游樂、戲水消暑和科普教育等多個層次的功能。
2.1.3災時設施及使用功能。根據市民廣場的周邊及其景觀綠化分布,依照相關公園配套應急避險系統結構,公園內設置了相應的應急避難設施,并在公園內和周圍設置了應急避難場所指示牌和道路指示牌。該防災公園中設置有3處應急疏散安置區、3處應急廁所、9處應急疏散口、4處應急消防設施、1處應急供電、11處應急通信、2處應急指揮中心、2處應急物資供應、1處應急直升機停機處、4處地下車庫出入口等,形成了一個通訊、電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完整網絡,通過日常設施和災時設施的功能轉換(表1),以保障應急避難場所工作的正常運行以及居民的基本生活。
整個防災公園的地下總建筑面積35000m2,平時停車,災時避難,戰時掩蔽人員。共設有停車泊位950個,其中地下一層477個、地下二層493個。地下一層建筑面積17000m2,按兼顧人防設計,災時可提供居民應急避難和物資儲存。地下二層建筑面積18000m2,其中按等級人防設計5000m2,其余按兼顧人防設計。等級人防戰時功能分別為五級一等人員掩蔽所、六級區域水站、電站。此外,配有安防監控系統、消防系統、收費系統、供配電系統和給排水系統等設施。
2.2金華市原有防災公園的建設現狀
2.2.1人民廣場。人民廣場坐落在金華市區的中心區,東臨新華街、南臨中山路、西臨八一北街、北臨解放東路,總占地約4.6萬m2,已有50多年的歷史。廣場中心有直徑60m的圓形鋪地廣場,中央矗立著一高43.9m鋼結構的標志塔,可于夜晚發射光芒,意見照射整個廣場。塔的東面有一組方形的水池,里面有旱噴泉和冷噴霧。目前人民廣場已經分為了3個應急棚宿區,設置了1個應急醫療救助點、1個應急指揮點,還配備了應急供水、供電、物資供應點及應急廁所等。
2.2.2婺州公園。婺州公園位于義烏江北岸飄萍路(勝利街到明月街段)到婺江東路,是1979~1981年結合城市防洪建設擴江填土建設而成,是金華市最早的一個綜合性公園。幾經擴建和改造,婺州公園最終于2004年4月完工開放。園內以人文景觀為特色,整體呈現江南園林的典型風格。公園面積達10.23hm2,除了常規設施、園林建筑、小品、小型文化設施、商業服務設施外還設置有1700m2的停車場。目前婺州公園配備了分散型的棚宿區若干、1個應急醫療救護點、應急供水點多處、應急供電點1處、應急指揮點1個、應急物資供應點2處、應急廁所4處。
2.2.3八詠公園。八詠公園位于婺州公園以東的江北沿江綠化帶上,于2004年4月建成對外開放,占地面積1 2.6萬m2。按照古典園林風格布局,與位于其北端的古子城、八詠樓融為一體。和婺州公園相似,園內以片林、疏林、草地景觀為主,地形結合城防,起伏變化。目前八詠公園配備了分散型的棚宿區6處、1個應急醫療救護點、應急供水點5處、應急供電點1個、應急指揮點1個、應急物資供應點1處、應急廁所5個。
3金華市防災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防災公園布局不合理
金華市內共有4處防災公園:人民廣場、婺州公園、八詠公園和市民廣場。4處防災公園的分布不均衡,人民廣場、婺州公園和八詠公園都位于江北且相距較近,居住區分布更多更廣的江南只有市民廣場1處防災公園,這顯然滿足不了避災的要求。
3.2防災公園建設中的缺陷和不合理
3.2.1防災公園中配套設施不完善。金華市內防災公園中缺少應急醫療防疫、應急垃圾(排污)處理等災時設施的安排。
3.2.2缺乏相應的應急標識系統。不論是在新建成的市民廣場中還是原有的公園中,都缺少多種應急避難場所標志及道路指示牌。在市民廣場中防災設施布局指示牌位于下沉廣場并不顯眼的位置。
3.2.3存在設計缺陷,不利于防災工作。例如市民廣場中的花崗巖和柏油路面的承重設計都是針對行人的,并未考慮車輛,不適合車輛的進出,面對災害時,公園的設施可能會遭受損毀。并且不具有良好透水性的硬質鋪裝,不利于雨水的快速下滲,易于積水,不能滿足防災公園災時需求。
3.2.4原有公園尚未得到相關改建。早時建成開放的人民廣場、婺州公園和八詠公園中的設施建設沒有得到適應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相關改建,作為防災公園在災時功能使用上會有其局限性。
4金華市防災公園建設的改進對策
4.1規范防災公園的建設
相關部門需要完善建設防災公園的相關詳細規范以及評估辦法,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防災綠地建立不同的規劃設計標準和設施系統,規范防災綠地的建設。對于不規范或未改建的綠地及時進行整改,充分利用公園現有的基礎功能進行防災改造規劃,例如草坪、廣場等開放空間可在災時為避難居民提供宿營空間,而陡坡、臺地或古樹群等災時危險區域則不適宜作為避難場地。
4.2編制相關應急疏散預案
定期向居民宣傳綠地防災知識,使城市公園綠地保持與社區居民的關系,公園可開展周邊居民參與的防災實戰演習,增強居民避災意識。建立各級政府部門參加的應急疏散指揮系統;可以社區為單位,培訓以醫救、安保、物資供應等為主要任務的救災隊伍;可根據不同災害特點科學設置應急預案,保證防災綠地與其他單位部門在災時能夠聯合行動。
5結語
隨著城市綜合防災的需求,防災綠地建設呈現著蓬勃發展的態勢。提高防災公園的減災功能是一個重要課題。應當廣泛應用新興技術,強化減災功能,合理建立更多防災綠地和避難場所,設立相關機構,加強平時與災時的管理,使城市災害避難疏散場所發揮更大的防災減災功能,取得更大的防災減災效益。
(收稿: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