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指明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求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以學生為中心。因此,班主任應在教學實踐中采取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選擇有效的教育方式,規范學生的行為,從而提升整體課堂教學效率。但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就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學生心理
中圖分類號:G45?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2-0010-02
引 言
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是學校開展各項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也是學校順利開展各項教育工作的前提[1]。但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班主任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直接的管理者,其在班級管理工作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多年來班主任工作經驗分析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及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策略。
一、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改革教育觀念、方法與模式
當前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學校要求班主任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要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因此,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對有效轉變班主任的工作觀念、教學方式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既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又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有利于豐富班主任的工作內容
近年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網絡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在此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對學生做好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工作,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2]。由此可見,整合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能讓班主任應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豐富班主任工作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應主動探索并豐富自身教育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心理學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讓其形成優秀的思想品質與良好習慣。
3.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質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增強對學生的了解,結合學生的想法,采取行之有效的班級管理方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應用這一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能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讓其接受更多社會正能量。例如,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懂得了應自覺愛護花草樹木、不可亂扔垃圾等,還能形成更加開朗的性格。因此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要以德育內容為基礎,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想法,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礙,進而提高整體班級管理效果。
二、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策略
1.積極組織講座,培養班主任教育科研精神
班主任應在保證學生心理正常發展的基礎上發揮重要作用,這需要班主任具備優良的心理素質,在此基礎上逐漸幫助學生轉變不良思想。然而,當前很少有教師接受過心理學方面的專業訓練,這方面能力比較缺乏。因此,班主任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效率不高。在此背景下,班主任可以以強烈的教育科研精神為出發點,積極參加相關講座,在與其他教師的互相交流中充實自己,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學校可以每兩個星期組織班主任參加相關會議,在會議過程中需要班主任結合實際工作總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度,分享自己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時采取的實踐方法。學校也可以邀請相關心理專家或心理咨詢師到校開展講座,讓專業人士通過班主任的介紹,以學生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幫助班主任總結解決問題的辦法,讓班主任吸取相關經驗,從而提升班主任的心理輔導能力。除以上幾個環節外,學校還需要給班主任充足的討論時間,讓班主任在具體的討論中獲得更大的進步。會議結束后,各班主任應通過文字方式記錄會議中學到的知識,為日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2.合理設置心理輔導課程,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
小學生在認知社會過程中可能存在各種心理障礙,這需要班主任科學設置心理輔導課程。在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時,班主任要積極結合小學德育教育,開設心理輔導課程。這要求班主任全面分析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心理問題,讓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其更好地學習與成長。例如,班級中一部分學生聰明活潑,在課堂上積極回答教師的問題,反應能力很快。但他們也有一些缺點,就是在課堂上很喜歡說話,會打擾其他學生的學習,且在與其他學生相處時表現不佳,往往不會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針對學生這方面的表現,班主任在輔導過程中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輔導學生,用心了解學生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完善輔導方案。由此可見,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達到培養學生思想品質的目標。
3.遵循潛隱性滲透原則,營造和諧班級氛圍
心理環境是無形的,其對學生的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對學生學習與成才影響最大的是心境,好的心境有利于學生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力,促進學生學習與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不良心境則會導致學生學習或工作效率變低,不利于學生成長或成才。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主動為學生創建和諧的班級環境,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感染并熏陶學生,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實際上,營造班級人文環境實際上是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而人性化教育主要是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3]。良好的班級環境有利于班主任高效開展工作,因此,班主任要以潛隱性滲透原則為基礎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
4.科學開展心理輔導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學生在認知社會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心理障礙,因此班主任應科學安排心理輔導課程。同時,班主任在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時應重視結合德育教育,在心理輔導課程中,全面分析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要與思想動態變化,從而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這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而且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筆者所在班級有一位學生,活潑開朗而且聰明,但她在上課時很喜歡說話,甚至經常打擾教師講課,與同學交往也不太友好,甚至經常不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針對學生的這些問題,筆者在開展心理輔導課程時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輔導,了解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并主動與其家長溝通,如此才能制訂更科學的輔導方案。由此可見,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能逐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5.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制定科學的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同時還要制訂教學方案,在完成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的滲透式心理健康教學方法[4]。通過大量的教學實驗可知,最有效的開展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教師意識到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從而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應讓學生意識到良好行為對自身的益處,從而深刻體會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以及在關懷別人時產生的激動心情。此外,在開展這些實踐活動的同時,班主任能夠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例如,感恩節來臨時,筆者組織學生動手制作手工制品,如卡片、花等,來表達對家人、教師及同學的感謝[5]。這樣一來,教師能夠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行感恩教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動手能力和感恩意識。
6.積極組織心理講座,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班主任可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心理講座,主動為學生講解他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心理變化,主動傾聽學生遇到的問題,必要時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與指導。但班主任需要注意,在解決心理問題時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基礎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建議。如此既能讓班主任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發展與成長的重要作用,又能讓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方法不斷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從而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問題。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關鍵。這需要班主任在教學中將心理健康教育當作重點,與學生共同探索符合其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史曉婷.論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J].成才之路,2019(18):12.
倪夢筠.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3):67.
陳秀榮.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探索[J].好家長,2019(15):64-65.
何遠蓮.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應用探討[J].語文課內外,2019(14):331.
李一鳴.小學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370.
作者簡介:陳雪蓮(1980.11—),女,甘肅臨洮人,中小學二級教師,2012年、2015年、2018年分別獲臨洮縣“優秀班主任”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