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體設備的利用和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當今教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多媒體設備具有圖音并茂、動靜結合的優勢,對創設教學情境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本文將從充實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融合大自然,增強情境感染力;巧妙設計游戲,強化教學情境三個方面來探析如何在教學中高效運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學習音樂。
關鍵詞:多媒體設備;教學情境;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2-0089-02
引 言
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會唱歌的教學目標很容易實現,讓學生體會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的教學目標卻很難實現。創設教學情境是音樂教師努力探索、實踐的方向。在信息技術一日千里的今天,多媒體設備為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提供了便利。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音樂教學情境,絕不是簡單地為歌曲配上幾張圖片。歌曲情境是歌曲的旋律、歌詞、情緒等因素綜合起來所體現出的一種狀態和意境。這要求授課教師在透徹理解歌曲的基礎上,在備課時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二次創作,將所理解的歌曲意境用音頻、視頻、圖片等方式呈現出來,創設出貼合歌曲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歌曲。但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思路和技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是否生動和具有感染力。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經驗來談一談如何巧妙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靈動的教學情境。
一、充實教學內容,擴充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境
音樂教材中的學唱歌曲和欣賞曲目,無論題材還是背景都是十分多元化的。學生最容易理解的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兒歌,如歌曲《大鹿》《十二生肖歌》等。學習這類歌曲,學生可以很快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并能用活潑、歡快的聲音演唱歌曲。但當學習《侗家娃娃幸福多》《金孔雀》等少數民族民歌改編的歌曲時,學生很難理解歌曲中濃郁的民族風情;還有一些革命題材的歌曲,如《兒童團放哨歌》,學生也很難把握歌曲中那種斗志昂揚的革命熱情。
音樂教科書中的曲目種類多樣,有國外的圓舞曲和交響曲、中國的民歌和戲曲等類型,沒有相關生活經歷的學生很難理解這些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對此,教師應借助互聯網和多媒體設備,補充樂曲的背景知識,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補充樂曲的創作背景、作者信息、地域特色等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熟悉甚少接觸的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歌曲《金孔雀》為例,這是一首充滿濃郁的傣族風情的歌曲,但是學生很少接觸傣族的風土人情,很難理解歌曲的異族之美。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傣族山寨”的教學情境,用圖片向學生展示傣族人民獨特的衣著打扮和生活習俗、異樣的民族建筑,讓學生初步認識傣族文化,感受傣族淳樸的民風;然后,再用視頻展示傣族人民慶祝潑水節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傣族山寨,受到傣族人民熱情的感染,在這樣的情境中,再以傣族姑娘跳孔雀舞的圖片或視頻導入歌曲《金孔雀》,學生自然能體會到這首歌曲的旋律美及獨特的舞蹈美。學生一邊想象著傣族姑娘穿著華麗的服裝跳著魅力的孔雀舞,一邊演唱歌曲,自然能將歌曲唱得富有情感。
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繪楚漢戰爭中垓下決戰場景的琵琶獨奏曲。在欣賞樂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樂曲表現的西楚霸王項羽當時面臨四面楚歌,走上絕路卻義無反顧的悲壯場面,教師可以播放電影《西楚霸王》的片段,配上樂曲,創設垓下之戰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邊看邊聽,從而更好地理解樂曲表現的含義,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1]。
補充課外資料,創設教學情境雖然簡單便捷,但是課外資料不能濫竽充數。教師從網上收集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篩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課外資料,從而創設出理想的教學情境。
二、將大自然收入課堂,增強情境的感染力
如果能來到幽靜的小河邊,聞著花兒的芬芳,傾聽著小河的流淌,學唱《春天的小河》一歌,學生自然可以感受到歌曲表達的情感。如果能走進郁郁蔥蔥的小樹林,沐浴著陽光,呼吸著樹葉的清香,學生一定能將歌曲《綠葉》中那種爽朗且富有生氣的情緒演唱出來。教師無法把音樂課堂搬到樹林里、河邊,但是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把陽光、花兒、流水帶到音樂課堂上。多媒體設備最普遍的應用是將聲音與圖像相結合。有的教師擔心打著創設教學情境的旗號,簡單地放放圖片、播播音頻只是走走形式。確實,在當前的教學中,為了方便省事,這樣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授課的大有人在。但是,教師如果稍加用心,將聲音和圖片與教師的語言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就可以創造出十分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夏夜》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歌曲所描繪的夏天的夜晚那種寧靜清幽卻又不失活潑生機的意境,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漫天星空、知了唱歌、螢火蟲飛舞的夏夜情境,可用PPT先展示一張以深藍色為基調的圖片,圖片上有皎潔的月光、珍珠般的星星及動態的螢火蟲光點,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接著播放小河流淌的音頻,并將其設置為循環播放;片刻之后加入青蛙叫聲,并將其設置為循環播放;最后再加入知了的叫聲,讓流水聲、青蛙聲和知了聲相互交織,形成夏夜里最美妙的交響曲。此時,教師可再搭配擬人手法的旁白,如青蛙在荷葉上自由地歌唱,知了在茂密的樹葉里嬉戲,視覺與聽覺刺激雙管齊下,引發學生的無限想象,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
再如,在教學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時,教師可以不呈現畫面,而是讓船槳劃動水面的聲音先悠然飄出,如煙霧般環繞在教室中。學生閉上雙眼,隨著流水的節奏搖曳身體,身心漸漸走進歌曲的意境之中。這樣的聲音效果緊緊扣住歌曲內容,將學生的意識牢牢抓住,起到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2]。
三、巧妙設計游戲,提高學生參與性,強化已創設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規律決定了他們獨特的學習心理。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卻又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即使已經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也不能保證二十分鐘過后,學生還能全神貫注于課堂教學內容上。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開始時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還要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各種有趣的教學環節,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溫,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強化已創設的教學情境。
歌曲的教唱環節必須有適量的節奏、視唱或聽力練習。對于懵懂的小學生來說,這些教學內容過于枯燥、古板。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無論創設了多么生動的情境,到了教唱環節,如果不設計一些亮點再次“籠絡人心”,這一環節就會成為學生“走神”最嚴重的環節。因此,教師必須給枯燥的教學內容套上富有童趣的教學形式,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關注和興趣。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能讓學生寓學于樂。PPT中的一些動態效果可以幫助教師制作一些精致的小游戲。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小朋友的家》一課時,這是一首贊美卡通王國,表達兒童對卡通的喜愛的兒歌。有的教師會在課堂教學開始時為學生創設卡通王國的教學情境,用各種各樣的卡通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到了教唱環節,連續的前十六和后十六節奏是這首歌的難點,再加上新課程標準要求三年級學生要初步形成視唱能力,視唱旋律成了這首歌的教學重點。教師如果帶著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學唱八個小節較為密集的音符,必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如利用PPT設計一個摘果實的小游戲,可以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教師可以把八個小節旋律拆分并打亂順序,把八個小節分別貼在八個卡通人物的頭像上,制作成八個卡通果實,再把八個果實貼在一顆卡通樹上,并設置好運動路徑,每點一個就會自動落下。在教唱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范唱一小節旋律,讓學生在聽到后迅速找出是八個果實中的哪一個,找對了的學生上臺來摘下這顆果實,并帶著全班學生唱一唱果實上的旋律。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力,還教學了視唱的重難點內容,而學生不會感覺到學習困難,只是覺得參與了一個歡樂的小游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設計這樣一個小游戲,不僅可以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課堂氣氛輕松歡快,還能鞏固和強化教學開始時創設的卡通王國的教學情境。
結 語
多媒體設備具有繪聲繪色、動靜結合的特點。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設備,創造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3]。多媒體設備為課堂音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僅擴充了課堂教學內容,還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歡樂的課堂氛圍中接受音樂教育,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推動了音樂教育的蓬勃發展。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音樂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提升音樂專業素養,精心備好每一節課,才能讓多媒體設備與音樂教學摩擦出最耀眼的火花。
[參考文獻]
馬春香.音樂教學多媒體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0):28.
鄭永軍.小學音樂多媒體應用對學生聆聽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2):34.
丁寅科.初中音樂教學多媒體運用的現狀及對策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0):28.
作者簡介:史駿嬌(1990.6—),女,江蘇南京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