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教師通過歷史教學,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歷史的本來面貌,以及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聯系當今時代國家政策方向的繼承性,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充分發揮歷史教材的使用價值,調動學生學習歷史、探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歷史教材的編排特點和歷史教材體現的情感價值因素,探究了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感價值觀;培養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2-0071-02
引 言
歷史記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變化過程,學習歷史可以明智、明是非、知得失。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回顧歷史事件,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進而使他們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初中歷史教材的編排特點
1.時間脈絡清晰,時空觀念立體化
例如,七年級的歷史教材以“遠古社會到清朝的發展”的時間線作為講述順序。七年級上冊的教材主要講述了遠古社會到魏晉南北朝期間的歷史,歷史教師需要確保教學內容具有足夠的真實性,能夠將歷史教材中的歷史人物與事件講述清楚,使學生盡量全面地認識古代社會。此外,在遵從教材所提供的時間線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編,將時間線上發生的主要事件脈絡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的進步對人類發展的深刻影響,這樣的教學內容具有空間時序合理、行文流暢的特點。
2.線索清晰,材料豐富
現行歷史教材具有清晰的線索與自然的脈絡,而且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教材在編寫時加入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如傳奇的歷史人物、典型的歷史事件、有趣的歷史現象,即我們常常說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記憶點”。在安排這些“記憶點”時,教材編者宛如解剖麻雀,分別進行了細致的介紹,給予了學生舉一反三的空間,鼓勵學生觸類旁通。歷史教師可通過組合這類“記憶點”,將不同部分的教學內容組合在一起,將“點”連接成“線”,帶領學生體悟“歷史線”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歷史發展脈絡,理解歷史知識。
例如,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下冊具有點線結合的特點,能夠直觀地展現歷史發展的風格特點。其中,每條獨立的線索都能夠將特定歷史主題或某一領域的知識完整地表達出來。根據這些脈絡清晰的線,歷史教師很容易找到有價值的教學線索,并在縱橫交織歷史線中將歷史的面貌還原出來,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3.知識點與知識面結合
初中歷史教材經過調整后,轉而使用時間線為基礎,通過“以點帶線”的方法,將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歷史發展狀況呈現出來,致力于還原各個時期的真實歷史面貌。例如,教學春秋爭霸形勢圖一課,“城濮之戰”等具有代表性的戰役都可被看作爭霸中的“點”,而教材在梳理完知識內容后,又在“問題思考”板塊提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有何利弊”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對春秋爭霸的整體評價,將這一歷史時期的“面”帶出來,讓學生認識古代戰爭對當時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進而使學生理解當今世界維護和平的重大意義。
二、初中歷史教材體現的情感價值因素
1.貼近生活實際、生動形象等特點
現行的初中歷史教材有意識地為各個單元設定了教學主題,通過合理策劃內容分布,構建了條理清楚的歷史教學體系,使各單元的知識要點前后呼應。教材中加入了大量圖片及文字解說內容,降低了地圖等信息量較大的圖片的閱讀難度,學生在使用這類插圖時,能夠更加準確地識別地圖、人物圖或遺跡圖中包含的歷史信息,以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參與歷史課堂。同時,教材這種圖文并茂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1]。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中的導語針對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與政權鞏固的特征進行了簡要概述;教材增加了課文前設、課文旁設、課文后設等輔助內容,這些都是歷史教材的“教本”與“學本”相結合的體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文本意識,使他們理解民族大團結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影響。
2.拓展教材的知識范圍
歷史教師通過強化教材的可讀性,能夠幫助學生在個人能力范圍內不斷加深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使歷史教學活動獲得全新的契機。因此,歷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結合部編版教材的特點制定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實現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現行歷史教材具有正面闡述歷史問題的特征,為每一歷史時期的事件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材料依據,教材也十分注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展現,使古今緊密聯系,順應了新時代國家發展的特色,實用性更為突出。
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教材從孫中山先生早年參加的革命活動講起,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近代中國資產階級謀求發展卻最終失敗的過程,其中,對孫中山等重要人物生平的介紹為客觀歷史事件的闡述注入了人文色彩。學生可以通過研究拓展性知識,更加全面地看待特定歷史時期的發展特征。
三、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策略
1.多媒體的運用,構建知識系統
歷史課堂立足于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多媒體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因此,教學資源的開發要體現使用方便性,建立多媒體資源平臺,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上實現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例如,在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紅軍長征路線彩色示意圖。第一層是紅軍長征路線紅色箭頭示意;第二層是藍色箭頭示意,但是目的是標明戰役戰況,了解紅軍的艱苦作戰經歷。歷史教師開發整理的教學資源內容廣泛,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已經得到實踐證明,重點是要適合課堂的教學案例、教學設計、音像視頻資料等。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信息技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緊緊依靠教學設計為線索,為改進教學手段服務,為增強教學效果服務。
2.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歷史課堂的教學情境是一種知識性與趣味性相融合的境界。在講解重大的歷史事件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圖畫、攝影圖片、背景音樂、攝影圖片、動畫情景等,創設妙趣橫生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視覺鮮明的多媒體畫面中馳騁想象[2]。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好像回到幾百年、幾千年的社會中,與古人談天說地。
例如,在講述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一課時,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片段便可作為補充性教學資源,該部影視劇在制作時考據了唐朝時期長安城的結構與盛唐時期百姓的服飾習俗。歷史教師可以從“長安城街坊林立”的遠景鏡頭展現盛唐時期“城市”的概念,結合教材給出的“唐朝長安城平面圖”找到影視劇片段中的“坊(居民區)”與“東、西兩市(商業區)”;同時,教師可從互聯網上下載該部影視劇演員的定妝照,帶領學生分析唐朝服飾特點,即男人多穿圓領大袍與長靴,喜愛佩戴華麗的飾物,衣服上的繡圖以動植物為主,而女人上身為襦、襖、衫,下身纏裙,綢帶細腰,衣服多以鮮艷的顏色為主,注重飄逸之美。如此一來,將教材中對盛唐時期社會發展的文字描述轉變為直觀的視覺內容,學生在觀看影視劇片段后,對“大唐風流”產生深刻印象,對唐朝的特征便有了更加清晰的記憶,可以與其他朝代加以區分。
3.利用網絡資源,活躍課堂氣氛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促使自己教育思想的轉變。將遠程信息應用于教學中,不但可以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還可以切實減輕師生的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述“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南泥灣》,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體會南泥灣從“雜草叢生、沒有人煙”開辟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八路軍的艱苦奮斗精神。
4.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氛
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歷史問題情境,能夠使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挖掘他們潛在的學習動機。中學歷史教材的人文性特點突出,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而且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例如,教學唐朝的對外交往時,教師可以聯系小說《西游記》,也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的影視作品等來創設問題情境。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利用多媒體技術能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歷史教師不能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追求課堂表面的熱烈氣氛而濫用多媒體技術,而是要結合教學實際對其進行合理而科學的運用。
結 語
總之,歷史課堂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平臺,更是學生參與討論、主動探究歷史問題的平臺。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和掌控教學過程,把握教學導向,充分體現歷史教學的開放性和針對性,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現象,主動探究社會發展規律,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觀。
[參考文獻]
陳智慧.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2015(21):115.
梁婷.對歷史教科書中史料運用的思考[J].學理論,2013(35):269-270.
作者簡介:梁紅(1975.8—),女,廣西玉林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農村中學如何開展口述史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