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華 趙少雄 吉家文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統計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選取海南部分高校的200名學生進行調查,測定其健康素質水平,根據不同性別、年齡、籍貫、學科等劃分為不同類型學生,對不同類型大學生健康素質水平差異性進行研究,最后給出運動干預的相關對策。結論:該地區高校學生整體健康素質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不同性別學生在身體機能、形態方面具有顯著性差異;藝體類學生健康素質水平相對較高;不同年級、城鄉水平學生健康素質之間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不同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水平具有明顯差異。運動干預對策: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引導學生科學鍛煉,培養學生體育意識,提高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加大體育宣傳力度,組織各種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協作和抗挫能力,有效改善學生焦慮、抑郁、自卑等心理健康素質。
關鍵詞:健康素質 ?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 ?差異性 ?運動干預
中圖分類號:G80-3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6(c)-0172-02
健康是人們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影響人類健康的相關因素較多,包括有氧耐力水平、肌肉力量水平、體質水平、行為習慣、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各高校肩負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使命。高校學生正在處于特殊生長發育階段,研究高校學生健康素質對激勵他們參與體育鍛煉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主要對不同類型的高校學生健康素質水平差異性進行分析,得出研究結論,提出運動干預對策,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海南省5所高校的2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統計學生的相關信息。性別統計:男生122人,女生78人。籍貫統計:鄉鎮136人,城市64人。學科統計:理工類75人,文史類67人,藝體類58人(體育類17人,主要為體育服務、運營和管理類學生)。年級統計:大一至大四分別有56人、46人、50人和48人。
1.2 研究方法
開展調查前告知學生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取得學生的主動配合。健康素質體現在很多方面,本研究主要以身體健康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為主要內容。
研究方法包括測試法、調查法、統計法等。測量時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評分要求,采集學生基本情況,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力量素質方面測試了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和立定跳遠;速度素質測試了50m跑;耐力素質測試了800m(女)和1000m(男);柔韌素質測試了坐位體前屈;協調素質測試了跳繩。
心理健康素質采用北京師范大學編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2005年),該量表劃分為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心理障礙、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性傾向等12個分量表,共100個題目(含有4個測謊題目),采用5點計分。測試時,學生根據測試量表描述選擇自己的情況,1表示沒有,5表示總是,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問題越嚴重。本研究中該分量表內部一致性0.81,結構效度相關系數0.67,全部達到顯著水平。所有研究數據利用軟件SPSS 22.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身體健康素質測試結果
對目標學生五大身體素質和基本情況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男、女生平均身高、體重均在正常范圍內;力量素質方面,女生在立定跳遠和1min仰臥起坐處于及格水平,男生僅在立定跳遠及格水平,在引體向上處于不及格水平;速度素質方面,男女生50m跑僅及格水平;耐力素質方面,男生1000m跑及格水平,女生800m跑則不及格水平;柔韌素質方面普遍較好,女生優秀、男生良好水平;協調素質方面也相對較好,男女生都處于良好水平。
進一步根據學生的籍貫、學科、年級來進行劃分,測定不同類型大學生身體健康素質狀況,不同籍貫、不同年級的學生整體身體素質均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但不同學科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藝體類學生身體健康素質肺活量、立定跳遠、力量、耐力普遍高于其他學科,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他指標均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
本次調查結果與以往研究存在一定不同之處,身體健康素質在男女性別之間差異較大,因此文章在討論中并沒有依照性別進行分類。在籍貫方面,無論學生是否是城市學生,各個指標均沒有明顯的變化,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本次調查中發現一種學科分類,差異明顯,根據數據推測以及實地走訪中得知藝體類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對于體育活動相對重視,因此身體健康素質整體水平高于其他學科。
2.2 心理素質
測定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整體水平均在正常范圍內。接著將學生劃分為不同類型進行分析,不同性別、籍貫、年級的心理健康素質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不同學科學生的心理素質存在較大的差異,藝體類學生心理素質明顯優于其他學科。
心理素質在不同學科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同之處,人們對科技高度重視,文科類學生日常對自己的就業一直都非常擔心,因此焦慮水平偏高,越是臨近畢業,壓抑狀況越明顯。不同專業學生學習狀況、生活觀念、思維方式均存在較大差異,受日常學習內容影響較大。文史類學生的學習以陳述性知識為主,思維容易受到特定情景的激發,容易出現極端情況。理工類大學生知識來自工程客觀需求,思維更加嚴謹,在情緒控制方面更加理性。藝體類學生采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在社交退縮、心理障礙方面評分較低。
3 ?結論與對策
3.1 結論
對大學生健康素質水平進行調查研究,將健康素質劃分為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方面。測定結果顯示該地區學生整體水一般,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依照不同類型進行劃分,發現不同籍貫、不同年級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均沒有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但不同學科的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具有顯著性差異,藝體類學生身體健康素和心理素質相對較高,與其他學科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在高校實際教學中,應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根據實際對現有教育內容、方法等做出相應的調整,進一步提高學生健康素質水平。
3.2 對策
根據不同高校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和心理素質調查結果給予指導,尤其是在身體健康素質中水平較低的學生應及早給予干預,體育運動是促進學生健康素質的有效干預手段。同時在心理健康素質的干預手段中,根據體育的功能和價值方面,其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干預手段。
自實施全民健康計劃綱要以來,高校體育教育工作進入到全新階段。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能夠始終秉持健康第一、專業知識和技能并舉的教學理念,增加宣傳力度,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保證高校學生能夠將健康素質放到重要地位,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體育教學開展中教師應能夠掌握最基本的運動技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強化學生的體育意識。
在技能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在各專業技能學習中要不斷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不怕吃苦、不怕累的優良品質,磨煉學生堅強意志。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應堅持快樂體育與運動技能并舉的教學理念,減輕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壓力,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在理論知識教學中,應重視其教育作用,更新現有理論知識,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理論知識和先進的理念,使學生全方位了解相關理念、理論知識。在健康素質教育開展中,各高校要加強紀律管理,從不同角度要求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和學習條件,同時要加大校園體育器材和體育場館投入以及開放力度。同時通過各種形式強化宣傳教育工作,組織學生參與社交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增加社會實踐經驗。
每個學科和專業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因此在心理健康素質培養中,應邀請相關專家結合專業特點為學生制定與專業相符合的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歸屬感。目前各高校均已經設置專門從事學生管理的輔導教師,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應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身心情況、生活情況和學習動向,在學生感到困惑時,及時給予心理疏導,促使學生能夠正確面對困難。
高校健康素質中,心理健康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任務是發現苗頭后立即進行心理干預的教育工作。因此各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提高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全面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自我調節方法,促使學生重視心理調節作用。教師教學中應多加關注,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分析原因并進行排解,整體提高學生健康素質水平。
4 ?結語
綜上,大學生健康素質包括身體健康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結果分析高校學生整體健康素質正常水平;不同性別、籍貫和年級的高校學生健康素質不具有顯著性差異;藝體類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明顯優于其他學科。因此,要充分激發學生體育興趣,引導學生科學鍛煉,培養學生體育意識,提高學生身體健康素質;加大體育宣傳力度,組織各種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協作和抗挫能力,有效改善學生焦慮、抑郁、自卑等心理健康素質。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強化教育工作,重視健康素質知識的傳授,促使學生認識到健康素質的重要性,并為學生介紹提高健康素質的方法,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整體健康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 曾玲子.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影響:心理堅韌性的中介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8.
[2] 劉玲玲.體育運動與大學生體質健康、心理健康素質的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
[3] 邢瑩.當代大學生身體健康素質教育探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25)25:133-134.
[4] 孫慶.不同運動干預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及規律運動的影響[J].青少年體育,2019(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