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鋒 莫藝輝
摘 要 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是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也是保障我國林業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新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也顯得愈發重要。優化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保障森林資源使用的合理性,維持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是林業管理部門在新時期經濟發展背景下的重要挑戰。基于此,分析森林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探討優化森林資源管理和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新時期;森林資源管理;生態環境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15.041
森林作為人類文明的搖籃,是人類與動物的生存基礎。同時,森林還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美化環境、防風固沙和保護森林生物物種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森林也可以為社會建設提供大量的木質與非木質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森林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這也就造成了森林資源的大量流失,從而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不斷加劇,人們也逐漸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傳統的森林資源管理,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需求,所以就需要林業部門不斷優化森林資源管理,促進生態環境建設,使生態環境與林業共同發展。
1 我國生態林業的發展現狀
在生態林業的發展過程中,森林資源管理一直是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我國生態林業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以“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等理念為核心[1],通過合理制定生態林業發展計劃,使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在近些年得到了提高,且森林生長狀況相對較好。就我國生態林業的發展現狀來說,盡管大部分林業企業進行了改革,并加大了生態林業的建設力度與規模,但是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部分地區還存在著非法占用林地、亂砍濫伐等違法現象。這也就阻礙了我國生態林業的進一步發展,導致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能達到實際需求。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國的森林資源管理力度還有待加強,同時部分工作人員的專業理論水平、森林資源管護工作的管理技能和森林資源開采技術也需要進一步提高,且生態林業的發展也缺乏強有力的監管制度與監管機構。因此,也就導致我國的生態林業發展受到約束,生態林業建設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生態環境建設受到影響。
2 森林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
2.1 涵養水源
森林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很大,可以起到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例如,我國吉林地區森林資源較為豐富,且森林中存在著大量的灌木、喬木、蕨類、草本和藤本等根系較為發達的植物。這些植物不僅可以涵養水源,還可以有效預防水土流失。在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豐富的森林資源就相當于一個天然的蓄水池,為當地的生態平衡提供了保障。同時,在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當地的自然環境也得到了有效保障,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使當地的經濟得到有效的提升[2]。
2.2 防風固沙
我國地大物博,各種地質環境決定了森林資源的類型,但是不論是什么樣的森林資源類型,都可以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在內蒙古部分地區,經常會出現揚沙、沙塵暴的現象,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也不利于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就需要加大對森林資源的管理力度,不僅要保護內蒙古地區原始的森林資源,還要大量種植各種具有防風固沙功效的植物,減少沙塵暴帶給當地居民的不利影響。例如,可以種植沙柳、沙蒿、梭梭、沙棗和沙棘等適合內蒙古地區生長且具有防風固沙功效的植物,以此來凈化空氣、防風固沙,促進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
2.3 改善空氣質量
隨著全球大氣污染愈發嚴重,溫室效應與霧霾天氣也成了現今環境保護工作中面臨的重點問題。霧霾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與工作,尤其是在我國的北京、南京、上海和武漢等一線城市,霧霾天氣最為嚴重。部分家庭會在室內種植一些植物,以此來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而地球作為一個大家庭,森林就好比家庭中種植的植物,當植物達到一定數量時,就可以改善地球這個大家庭的空氣質量。因此,優化森林資源管理,并加大管理力度,可以改善一個地區的空氣質量,為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保障。
2.4 美化環境
優化森林資源管理,還可以起到美化環境、減少城市噪音的效果。森林資源中林木、花果、枝葉能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可以舒緩人們的情緒。大規模的天然林區與森林公園建設,可以讓人們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陶冶情操,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裨益健康。
2.5 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
森林資源管理還可以保護森林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給予他們良好的生活環境。尤其是在部分珍稀生物物種瀕臨滅絕的當下,加大森林資源管理力度,可以為這些珍稀生物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使這些生物得以保存。在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也能促進自然界的生態循環,使生態環境平衡發展,促進生態環境建設。
3 優化森林資源管理的策略
3.1 深化森林資源管理理念
深化森林資源管理理念是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但是傳統的森林資源管理理念已經不再適用于新時期的發展。因此,要不斷優化森林資源管理理念,將森林資源管理理念與社會的發展進行有機結合,適時地進行優化與調整,保證森林資源管理理念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在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意識,充分考慮到當地生態環境的實際問題,及時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的調整與規劃。利用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環境建設解決當地的水土流水、洪澇災害等實際問題。同時,在優化森林資源管理理念的過程中,也要充分結合當地的農業與林業發展現狀,建立多樣化農林合作經營模式。引進先進的科學管理技術與科學生產技術,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同時也要及時進行森林資源的補充與修復,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提高當地森林資源的利用率,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3.2 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的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和工作人員要制定出適合時代發展的森林資源管理發展規劃。因為森林資源管理是一項長期工作,只有制定出適當的發展規劃,才能保證森林資源管理措施的順利實施,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而森林資源管理、生態保護修復與生態林業的發展,都要建立在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基礎上,并將其貫穿到生態林業建設的各個環節中。在進行生態林業的建設過程中,要掌握新時期的經濟發展規律,合理選擇生態林業發展技術,并應用合理的科學技術進行生態林業建設,使生態林業的發展更具持續性,進而達到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目的。
3.3 加快森林資源管理制度與法律體系建設
為了使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環境建設得到有效的提升與發展,就要不斷優化與完善森林資源管理法律體系的建設,使森林資源管理有法可依且更具規范性,進而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3]。此外,在進行森林資源管理的過程中,還要以法律體系為基礎,優化與完善森林資源管理制度。目前,我國不斷提高林場職工的薪資待遇,并加大對林業種植戶的扶持力度,大大提升了員工對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的積極性以及林業種植戶的種植熱情,為生態環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生態環境建設在新時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我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林地管理規劃,在規劃中明確地提到了林地的用地標準、林地經營項目、占用征收林地補償標準和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標準,這也就為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動了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在優化森林資源管理制度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優化民生建設,還要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監管力度,制定森林資源監管制度,確保森林質量有效提高、生態功能不斷增強和森林資源結構逐步優化。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落實與貫穿《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并根據綱要內容嚴格地對森林資源的使用進行監管,明確采伐數量。對于亂砍濫伐、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違法現象進行嚴格的查處,一經發現必須依法追究其相關責任,加大打擊處理違法犯罪的力度,促進生態環境建設[4]。
3.4 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的宣傳教育
生態環境建設僅依靠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在生態環境的長期建設過程中,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減少亂砍濫伐、非法占用林地等違法現象的發生,并鼓勵群眾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加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建設,并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管護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對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政策及補助要進行及時的說明與普及,并監督退耕還林還草相關資金的專款專用,使群眾能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全身心投入到森林資源管護和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從而促進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
3.5 加強森林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
森林資源管理的順利進行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優秀的森林資源管理團隊,是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關鍵。因此,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森林資源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構建一支高素質的森林資源管理團隊。林業主管部門要定期對森林資源管理人員進行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的培訓,并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吸引更多優秀的森林資源管理人才加入。同時,也可以通過加強與當地科研院校的合作,培養適合新時期發展的森林資源管理人才,提升當地森林資源管理的綜合水平,優化森林資源管理,促進生態環境建設。
4 結語
森林作為人們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環境資源,不僅能對生態環境起到治理與保護作用,也可以為社會的發展建設提供寶貴的資源。因此,在新時期的發展中,林業主管部門要不斷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構建完善的管理制度與法律體系,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森林資源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促進我國生態環境建設。
參考文獻:
[1] 羅蔚生,農勝奇,蔡會德,等.廣西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監測體系建設構想[J].林業調查規劃,2020,45(1):100-105.
[2] 薛華超.森林資源管理與生態林業的發展[J].農村實用技術,2020(2):141-142.
[3] 張金龍.林業資源管理對生態環境的探索與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8(22):92.
[4] 劉玉發.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林業發展構想分析[J].南方農業,2018,12(6):61-62.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