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婷婷
【關鍵詞】診斷;大面積急性腦梗塞;CT平掃;CT血管造影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6-0062-01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大面積腦梗塞在腦梗塞治療中的發生率為10%左右,作為臨床上常見缺血、缺氧性腦血管疾病大面積腦梗塞是腦動脈主干出現嚴重閉塞導致,臨床癥狀嚴重,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患者有著較高的致殘與致死率[1]。目前隨著醫學CT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增加了CT血管造影的發展及應用,在CT平掃基礎上結合CTA(CT 血管造影) 檢查,可以將動脈血管影像呈現更加清晰[2]。本文分析平掃結合CT血管造影對診斷大面積急性腦梗塞患者的診斷情況,效果顯著,現將實驗過程和實驗目的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60例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由于急性腦梗塞到我院進行平掃結合CT血管造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回顧60例患者的資料情況其中男性男性和女性各32例和28例,年齡56-87歲,患者的平均年齡區間為(68.12±3.23)歲,其中19例患者肢體偏癱,4例患者大小便失禁,26例患者意識障礙,11例患者失語。
1.2方法
60例患者都在2天內采用CT平掃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之后使用CT血管造影,選擇Siemens Emotion 6的螺旋CT 機掃描患者軸位斷層,設置CT平掃參數: 150mA的電流、130KV電壓、5mm層厚、5mm層距,設置CT的增強掃描參數: 150mA的電流、130KV電壓、1.0-1.5的螺距,5mm的層厚,進行1.25mm的薄層重建,間隔0.7mm進行重建[3]。收集檢查中的的數據給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并對所有圖像進行處理,選擇患者的肘靜脈進行CT血管造影掃描。將環枕關節層面和側腦室頂部納入掃描范圍[4]。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本次診斷大面積急性腦梗塞患者時采用平掃結合CT血管造影的相關數據,將0.05作為檢驗臨界值,若是檢驗值低于臨界值表示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5】。
根據掃描的情況顯示60例患者通過CT平掃檢測30例可見可疑性腦缺血區,顯陽性,患者的診斷率為50%,采用CT血管造影觀察患者的基底動脈,大腦前、中、后動脈等,成像檢查選擇MIP、VR,共計診斷檢測出16例大腦中動脈重度狹窄、12例大腦前、中動脈同時閉塞,10例大腦前動脈閉塞,12 例大腦前動脈重度狹窄,2例頸內動脈末端閉塞、8 例大腦中動脈閉塞,CT平掃結合CT 血管造影的診斷率為100%,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N(%)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顯示,跨腦葉或者全腦葉是大面積急性腦梗塞分布的主要區域,腦動脈主干阻塞會造成腦組織損傷范圍變大,造成急性腦血管意外性病變,對大面積急性腦梗塞及時有效的診斷對治療及預后有重要意義,50歲以上的患者的多發人群,心律失常、高血壓、糖尿病等是可能的致病因素【6】。CT檢查具有高密度分辨的效果,使得能夠初步將腦瘤、腦出血等病變排除,單獨進行CT平掃檢查,無法清晰顯示血管本身的病情,結合CTA能夠清晰顯示出閉塞血管的情況以及缺血的情況,對于治療有著指導意義。本文采用CT平掃結合CT血管造影檢測出16例大腦中動脈重度狹窄、12例大腦前、中動脈同時閉塞,10例大腦前動脈閉塞,12 例大腦前動脈重度狹窄,2例頸內動脈末端閉塞、8 例大腦中動脈閉塞,CT平掃結合CT 血管造影的診斷率為100%,數據對比僅僅采用CT平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診斷大面積急性腦梗塞,先采用CT平掃再結合CT血管造影,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診斷率,值得在大面積急性腦梗塞的診斷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龐偉明,覃孟怡,鄭澤榮等.CT平掃結合CT血管造影診斷大面積急性腦梗塞臨床觀察[J].
現代醫用影像學,2017,26(5):1253-1255.
[2] 張海青,張子林,殷文兵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診斷急性腦梗塞中的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9,29(1):33-35.
[3] 周桂龍,姚立正,鐘建國等.CT平掃聯合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在早期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1(1):138-140.
[4] 周桂龍,姚立正,鐘建國等.64層螺旋CT平掃和灌注成像聯合CT血管造影用于發病24小時內腦梗死患者的價值[J].中國綜合臨床,2009,25(12):1288-1290.DOI:10.3760/cma.j.issn.1008-6315.2009.12.021.[5]曹潔.CT平掃聯合CT血管造影檢查診斷大面積腦梗死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7):192-193.
[5] 陳海潮,繆起龍,邵法明等.CT腎血管造影聯合尿路造影在經皮腎鏡取石術中的應用[J].
現代實用醫學,2017,29(3):354-356.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7.0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