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
【關鍵詞】優質護理;老年高血壓;血壓控制情況;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6-0265-02
在老年群體中原發性高血壓是一項常見的慢性疾病,同時也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的誘發因素[1]。因此加強對高血壓的控制,減少對靶器官的損害才能有效預防疾病的進一步發展。良好的血壓控制不能僅僅依賴于降壓藥物,而是要從患者自身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出發,加強對患者自身的行為干預,從而讓患者建立起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血壓控制的意識[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以分組不同護理方式展開,現在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段選取為2017年8月~2019年4月,研究對象: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的患者76例,對照組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為(72.8±4.8)歲;研究組共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56~83歲,平均年齡為(72.5±4.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軟件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臨床護理,每日早晚監測血壓一次,指導患者按時服藥,鼓勵適當展開運動鍛煉,如常見的打太極、慢走等有氧運動,保持病室環境的舒適,積極展開心理疏導。
研究組實施優質化護理方式:(1)疾病觀察:嚴密監測血壓水平的變化并掌握其規律,及時評估血壓增高的原因,根據血壓情況指導患者采取相應的體位,及時詢問患者是否有惡心、嘔吐、尿量變化等,如有異常要立即報告醫生采取措施。(2)用藥指導:告知患者嚴格遵醫囑服藥,多次囑咐服藥時間、方法以及量,不能自行漏藥或者停藥,強調降壓藥長期、規律、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如服藥后血壓改變比較快則要告知醫生調整藥物劑量。(3)疾病知識宣教:大部分老年人群由于年齡、文化程度等原因對于高血壓的認知程度不高,護士可結合視頻、教育手冊、圖片等方式讓患者及家屬了解和掌握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法和效果等,并宣傳終身治療的必要性,以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4)生活方式的指導:針對患者不同的發病因素,指導其改善現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在飲食方面嚴格遵循低鹽、低脂、高鈣、低膽固醇、多維生素等原則,可增加含鈣量和含鉀量高的食物,如綠色蔬菜、鮮奶以及豆制品等,可多攝入一些粗纖維食物以防便秘發生。其次嚴格戒煙戒酒并控制體重,肥胖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則,夜間睡前以溫水泡腳有助睡眠。
1.3 觀察指標
血壓水平評價標準:收縮壓為90~140mmHg,舒張壓為60~90mmHg。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4.0軟件計算處理研究中所涉及的一切數據信息,其中,計量資料(-x±s),t檢驗,計數資料(n,%),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血壓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血壓水平對比 (-x±s,mmHg)
高血壓在我國有著較高的發病率且以老年人群多見,其致病因素與不良的生活習慣、環境以及物理因素等有關系,同時也是各類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以及腦卒中等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針對高血壓患者在其降壓治療的過程中輔以全面、優質、科學的護理方式顯得十分重要[3]。
在本次研究中,開展分組不同護理措施對比研究,對研究組的患者本著“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從社會、環境、運動、飲食以及用藥等多個方面展開干預和指導,教會患者有關高血壓的疾病知識,提升治療的依從性,其次要從飲食、運動等入手,讓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尤其是飲食方面,以蔬菜、粗纖維食物為主,盡可能的避免便秘發生。老年患者還要加強對心理、情緒方面的干預,及時疏解不良的心理狀態,保持愉悅的生活狀態,以更加良好的姿態面對生活和疾病。
綜上所述,針對高血壓的老年患者,需要加強從心理、用藥、疾病知識以及運動和飲食等多個方面的干預,從而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將血壓維持在穩定水平下,預防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雨晴.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9,36(06):656.
[2] 莒敏.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效果[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11):106-108.
[3] 洪慧玲.個體化延續護理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11):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