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關鍵詞】腦血栓;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6-0279-01
腦血栓主要為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增厚、管腔狹窄甚至閉塞所致,腦局部血流量下降,供血中斷,腦組織因缺氧缺血而出現軟化壞死,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目前,臨床上常采取抗血小板、調脂治療,例如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1]。本文將對腦血栓患者聯合應用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治療,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66例腦血栓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33例,年齡49~67歲,平均(57.52±5.07)歲,病程1~6h,平均(4.03±1.09)h。對照組33例,年齡47~68歲,平均(58.68±5.11)歲,病程1~7h,平均(4.12±1.02)h。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強心 、抗感染、吸氧 、降壓治療,低鹽飲食,同時,對照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黑龍江瑞格制藥,國藥準字H23023548)治療,劑量75~100mg/d,分2次給藥,治療2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使用阿托伐他汀鈣(湖北益泰藥業,國藥準字H20153250),劑量10mg /次,每日1次,治療2周。
1.3評價標準[2]
療效判定:顯效:生命體征恢復,臨床癥狀消失,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下降≥70%;有效:生命體征大部分恢復,臨床癥狀緩解,NIHSS下降50% ~ 69%;無效:生命體征、臨床癥狀、NIHSS評分均未達到有效判定標準;總有效率為前兩者合計。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列示計數資料,錄入SPSS21.0軟件,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4例 ,有效17例,有效率93.94%;對照組患者顯效10例 ,有效14例,有效率72.73%,差異明顯(X2=5.35,P<0.05)。
腦血栓是中老年群體的常見病,分析其具體發病機制,一般認為與動脈粥樣硬化、栓子脫落堆積有關。當血栓形成后,血小板被激活,可釋放大量血栓素,從而形成固體質塊,形成血栓。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均存在高血脂情況,可誘發或導致粥樣硬化程度加重。患者主要表現為上下肢麻木、口歪眼斜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3-4]。因此,為改善其預后,應堅持早診斷、早治療,采取調節血脂、溶解粥樣硬化斑塊、抑制血小板等治療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3.94%,對照組患者為72.73%,差異明顯(P<0.05),表明在阿司匹林基礎上,聯合應用他汀類藥物,可提高臨床療效。阿司匹林具有鎮痛、解熱、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種作用,給藥后,可激活血小板,抑制核因子,降低黏附因子、炎性介質表達,穩定斑塊。但單獨應用阿司匹林無法達到血脂調節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可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血脂調節效果。使用他汀類藥物后,可有效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阻斷羥甲戊酸代謝,促進膽固醇清除,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同時,該類藥物還能夠發揮非降脂類作用,即抑制血管內皮炎癥反應,穩定斑塊,保護神經組織。有報道指出,對腦血栓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輔助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縮小頸動脈斑塊面積,不僅反映了聯合他汀類藥物增強療效的機制,也進一步證實了他汀類藥物的應用優勢,與本次研究可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對腦血栓患者聯合應用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治療可使患者更多獲益,是一種可靠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范靜宜,徐鵬,金來潤,王仲男,劉影,袁慧.阿司匹林聯合阿托伐他汀預防腦梗死復發的Meta分析[J].廣東醫科大學學報,2018,36(06):613-619.
[2] 田亮,胡成伍,鄢圣娟.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形成的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8,18(12):1649-1650.
[3] 蓋斌.拜阿司匹林與他汀類藥物結合治療腦梗塞的療效及對患者動脈斑塊的影響[J].系統醫學,2018,3(24):60-62.
[4] 陳秀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的治療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06):925-92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