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
摘要:高一新生適應期的自我調整及轉化成效,不僅影響學生高中階段的學業,還對其今后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結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運用羅森塔爾心理效應介入學生適應能力的建構,采取針對性教育策略,在價值觀、行為心理和情感能力、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等方面引領學生主動應對適應期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關鍵詞:羅森塔爾效應;適應期;班級管理;教育策略
羅森塔爾效應也稱期待效應,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的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啟示我們:當人們獲得信任、贊美、期待時,便會感覺到社會支持,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高一新生適應期的心理特點是:興奮感與不適感、緊迫感、焦灼感交織。入學后,高一新生面臨繁重緊張的課業壓力,能否盡快適應高中階段學習,對自我實現有著重要影響。針對初中來源不同、行為習慣不同、學習基礎差異明顯的學生特點,迫切需要教師從高一新生入學開始,在班級管理方面努力營造一個信任接納的環境平臺和進取向上的班級氛圍,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增強自我發展的獲得感、存在感和價值感,從而轉變其心理和行為狀態,促進學習效能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高一新生適應期的不適表現及原因
(一)缺乏理想信念:價值觀導向錯位
在假期期間,由于考高中的任務順利結束,而考大學的目標還不甚明確,一些學生漫無目標、松散懶惰、沉迷游戲,與他人的交往活動甚少,這種狀態往往持續到高一入學后,造成無法投入高中的學習生活。一方面,從學生的思想與心理準備來看,他們認為“拼搏努力、奮發向上”等不屬于現階段校園生活的重心,于是放松下來消磨時間;另一方面,從家長的思想和觀念來看,一些家長認為孩子教育成功與否以考試成績為評價標準,至于孩子會不會做勞動、處理人際交往、參與社會實踐等其他問題都不重要,他們以過度關愛孩子和專注學習的名義,導致孩子失去了很多實踐機會,不能獲得相應能力的提升,繼而使其相關精神涵養難以塑造,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養。此類問題的實質是價值觀引領的導向問題,所以提升發展“核心素養”與“生存能力”的心理認同,避免“唯分數論”,才能實現價值觀聚焦的轉向。
(二)以自我為中心:行為心理與情感能力缺位
一些高中生入學后,在學習、衛生、紀律、儀表等方面的不良行為習慣開始顯現,這類學生往往在班級事務、集體活動、小組合作或團隊協作中缺乏擔當、逃避責任或被動應付。在自我中心意識影響下,他們認為“集體的事都是別人的事”,不會將“自我”置身于社會關系之中,導致其不會應對和處理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在班級集體事項中缺乏積極性。事實上,學習、勞動與生活都是艱辛與快樂并存的過程,但在外界過度的保護和干預下,這些學生形成長期依賴并在心理上只愿意接受輕松快樂的體驗,甚至貪圖安逸和享樂,拒絕承受艱辛與痛苦,導致其心理承受能力難以提升,缺乏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自制力和耐力等。
(三)學習效果不佳:思維方式與學習方法脫位
一些高一新生在學習方法上缺乏鉆研精神,沿用應對中考時機械被動式的學習方法,不注重平時積累;為完成學習任務而應付記憶,忽視了理解、建構及學科思想;被動聽課,不主動探究,缺乏對思維過程和思想方法的潛心研習。要想提高學習成效,需要高一新生轉變原有的不良學習習慣,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形成新的學習能力,以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活動。
二、羅森塔爾效應運用下的班級管理策略
價值觀、情緒和情感等對態度改變有直接關系,而目標導向、自尊和自信的態度是影響行為決策的重要因素。因此,高一新生適應期的班級管理和班級環境建設的關鍵環節包括:價值觀的引領、行為心理的引導、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思維方式的轉變等。運用羅森塔爾心理效應,在班級管理中主動介入以上關鍵環節,針對高一新生適應期的主要問題,結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采取針對性教育策略,以期增強適應期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提升。
(一)價值觀引領與導向的聚焦
1.引導和激勵“健康生活”
通過班會主陣地,精心設計“該奮斗的年齡,不要選擇了安逸”“讓自己優秀,然后驕傲地生活”“你不努力,誰會替你擔當”等專題活動,以講故事、演講、辯論賽等形式提升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思維理性:貪圖安逸既不會形成自我價值的發展,也不能產生更多的獲得感和長久的幸福感。班級環境是一種社會存在,在班級活動中不斷強化“價值與尊嚴”的期待,強化集體環境的社會評價、社會支持的激勵作用。這些做法,不僅增強了學生對班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通過班級管理對價值觀的不斷引領,使學生自我發展的目標導向聚焦在成為有明確生涯規劃、有生活品質的人。
2.引導和激勵“健全人格”
班主任結合專題班會形成的預期目標和社會支持,抓住學生的些許進步,不斷激勵并給予略高的期望,在班級管理中不定期表揚或鼓勵學生的行為,這涉及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為人處世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激勵和期待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健全人格”關鍵能力的形成,對于個人素養有待進步的學生,在班級活動的人際平臺中給予強大的心理支持評價,使其獲得積極進取的動力。在班級氛圍營造中,不斷強化自我管理與生存能力的主動實踐,使學生深刻理解積極的自我調整和適應是影響今后發展的“升降梯”。
(二)行為心理的建構
1.強化與激勵“責任擔當”
針對高一新生入學后在衛生、儀表、紀律等方面的懈怠問題,班主任可以激勵學生在班級活動中的責任擔當意識,期望學生在維護集體榮譽、尊嚴和利益方面表現出勇于擔當的精神,并相信和期待學生通過自我管理能夠做到盡職盡責。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可對在衛生、儀表、紀律等方面有良好轉變的學生進行高度認可與集體接納,強化學生的集體獲得感和個人存在感。
2.強化與激勵“勞動意識”
在班級日常的衛生清掃、校園美化、家務勞動、公益活動等勞動環境中,通過班級日志和班會總結、自主評比競賽、美篇展示等形式,善于發現和抓住學生勞動過程中的細節,如情緒態度、責任效率、誠實守信、解決問題、組織協調等方面的積極表現,給予針對性的肯定和激勵評價,使學生在班集體中獲得正面積極的社會認可與支持,通過對學生勞動創新與發展目標導向的期待,鼓勵學生以其優勢參與班級勞動分配、承擔班級職務等,并在勞動實踐中不斷拓展其優勢范圍。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與價值感,學會協作與分享,促使主動擔當、辛勤勞動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思維方式和方法的磨練
學習效能較低的學生,由于不重視思維方式的磨練和學習方法的調整,以至于在學習活動中忽視思維過程的“惰性”成了他們的習慣,導致成績止步不前。這類學生在適應期的學習焦慮心理也更為明顯。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可以主動介入班級學風環境建設,不斷激勵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適應性調整,通過高中學習方法指導方面的系列專題研討、學習小組互助與交流、學法展示與評價等方式,強化學生學科思維調整和鉆研,以及在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中學科方法的訓練和磨練;針對適應期學生普遍感到作業多、難度大的情況,發揮班委會成員、科代表、積極分子等同伴引領作用,形成課間學生在教室里完成當天大部分作業的班級環境氛圍,以及課間學生主動找教師解決自身疑問的班級環境氛圍,以高效率學習的情感體驗對科學有效管理時間的行為方式產生深刻影響,并借此利用獲得感和良好行為心理來影響家庭作業效率的提高。
三、高一新生適應期教育策略的啟示
(一)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契合與育人目標
高一適應期的學生既有中考之后的興奮與懈怠狀態,又有在新環境中渴望被認同的心理需求。羅森塔爾效應的激勵、信任、期待等功能的運用不僅使學生獲得被關注、被認可的心理感受,更與學生在自我發展和個人價值實現過程中尋求社會支持的心理需要高度契合。從班級管理視角,羅森塔爾效應的介入性影響是多方面的,可以試著去影響學生的價值觀、行為心理、為人處世的思想、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方法等,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目標導向性激勵,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素質。因此,在高一新生適應期,家庭環境和班級環境都應該更多地給予學生信任、接納和激勵的機會。
(二)羅森塔爾效應的介入方式與育人效能
羅森塔爾心理效應在育人活動中適度合理的介入,踐行了關愛關懷育人路線與教育策略,對于渴求存在感的心靈,一個關愛與期許的眼神、一種贊美與信任的表情、一句鼓舞與激勵的話語、一個肯定與期待的動作,都能夠使學生產生心理波瀾,獲得積極的心理支撐與動力。因此,需要明確和強化對集體學生的班級管理的心理預期,打造一套引領學生調整轉化的激勵體系。羅森塔爾效應的激勵動能能夠獲得學生較高的心理認同度,學生也從教師處理問題的方法中學會了“包容、關愛、信任”等,有利于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三)羅森塔爾效應的整合運用與育人合力
準確把握高一新生適應期的具體情況,明確調整方向,整合羅森塔爾效應、鏈狀心理效應、霍桑效應、喬韓窗口理論等多種心理學效應,在班級管理中加強行為和心理的系統化引導教育活動。以“全員育人導師制”為機制平臺,構筑羅森塔爾效應的激勵力量滲入課程育人、活動育人、管理育人等多種載體的全程引導教育局面,形成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家長及同伴、專家引領與自我教育等多種力量協同的育人合力,以期積極營造班級良好的育人環境氛圍。對一般普遍性的適應問題,以班級整體環境效益促進部分學生的調整轉化。同時,掌握不同學生適應期的心理狀態和個性表現,細致了解其在班級日常活動中的參與特點。以班級活動中的細微事件為契機,敏銳地捕捉、展現他們的閃光點,強化學生自我認知的發展和獲得認可的心理體驗,打開他們在高一適應期尋求調整與進步的窗口。
參考文獻:
[1]趙鵬.高一新生學校適應現狀調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5).
[2]李鳳杰,尹曉磊.高一新生的心理適應不良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4(4).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