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
[摘 要]整本書閱讀是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形式。為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圍繞“整”字做功課,展開閱讀梳理、比較、篩選、浸染,以思維導圖、最佳摘記、媒體說書、語文氣質等可視化的形式展現成果。在可視化成果呈現的過程中,學生體驗到整本書閱讀的快樂。
[關鍵詞]整本閱讀;可視化;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33-02
“快樂讀書吧”是統編教材的重要板塊,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整本書閱讀理念的具體體現。教師在對整本書閱讀推動力度增大的同時,也面臨閱讀成果考察不力的困惑,這使得“快樂讀書吧”的教學效果打折扣。呈現閱讀成果,能考察學生對內容的記憶、了解情況,更能促進學生的深度閱讀,使學生構建整本書閱讀的認知體系。因此,整本書閱讀的成果考察,教師要以可視化的形式,引領學生體驗整本書閱讀的快樂。
一、思維導圖,從“整”梳理
梳理,是調動思維參與把獲得的碎片信息、認識和體驗進行整理的過程。梳理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形成客觀存在與主觀認知兼容的結構圖式。圓圈圖、樹狀圖、氣泡圖、流程圖等都是慣用的思維導圖。
(一)梳理人物關系
一般來說,一本書描寫的人物較多,每個人物既是獨立個體,又有多重身份。如,《安徒生童話》《古希臘神話》《中國民間故事》《童年》《魯賓遜漂流記》等故事類書籍,都塑造了不同的形象。閱讀時,引導學生以故事主人公為核心,按照一定關系進行梳理,有助于學生看清人物關系,了解人物命運,看透故事本質。閱讀《童年》一書,教師可引導學生以阿廖沙為關鍵人物,做三級梳理。先將文中人物按親疏劃分為親人、朋友、熟人、陌生人等關系;再按血緣關系梳理出母子、繼父子、外祖孫等不同關系;然后標注其他人之間的關系,如夫妻、父女、母女、主仆等。
(二)梳理人事關系
一本書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鮮明生動。人物的個性、品格、精神等通過具體事件來反映,因此評價人物要緊密聯系對應的事件。在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不同人物有云泥之別,同一個人可以多面、立體,甚至是矛盾的存在。如,《童年》中阿廖沙的外公卡希林,集吝嗇、暴躁、能干、兇狠、和藹可親于一身。學生困惑:“為什么他往死里打阿廖沙,而照顧病床上的阿廖沙時卻那么和善?他到底是善還是惡?”基于此,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梳理:人物特點和事件間的連線旁添加原因。學生找到相關章節細讀,發現其中的原因。讀懂一個人、理解一個人,要就事論人,還要結合其身份、生活、社會背景來理解。
(三)梳理故事情節
“快樂讀書吧”指定閱讀的經典名著、成長小說等,它們情節曲折、跌宕起伏。梳理情節可以讓學生感受人物命運,體會文章基調與感情色彩。閱讀中,聚焦人物,以時間為軸,按順序梳理,能清晰地看到人物的生命與成長軌跡;聚焦類別,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主題與情感。如,梳理《童年》一書的情節,學生發現它的結構特點。“死亡事件”比“快樂時光”多,于是他們對此書主題——“苦難是人生的大學”產生共鳴。 這樣的情節梳理,使學生理解了人物形象。
二、最佳摘記,從“整”比較
閱讀經典的過程是向經典學習語言和表達智慧的過程。摘抄是廣為運用的積累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摘抄應目的明確,指向精準。整本書閱讀的摘抄要鎖定“最佳”,即基于圖書種類、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確定“最佳”項目。六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推薦的《童年》《小英雄雨來》《愛的教育》三部小說,所在的小說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環境描寫和動作描寫的語句,體會人物形象。自己創作一篇小說”。因此,摘抄內容就確定為:最佳外貌、最佳行為、最佳對話、最佳心理、最佳環境和最佳哲理等。
(一)最佳外貌
好的外貌描寫一定能抓住典型特征展開。或工筆細描,如開篇對阿廖沙父親的描寫;或要點勾勒,如寫外婆,重點描寫她茂密的頭發。這項摘抄會治愈學生“特點不特”的外貌描寫病。
(二)最佳行為
動作描寫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并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最佳行為即一連串動作描寫的句段。摘抄時,要在動詞下加點,意在讓學生關注精準的動詞,體會其如何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最佳對話
最佳對話為一組精彩的對話。摘抄時體會對話的具體精彩點:一是契合人物身份、個性,二是語言靈動,三是提示語多樣、靈活,四是引語中標點符號的不同。最佳對話能促進學生深入體會對話在推進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每次集中一項“最佳”摘抄,也可以組合幾項“最佳”摘抄。“最佳”筆記練就善于發現“最佳”的眼睛,這樣學生的鑒賞能力也隨之提升。
三、媒體說書,從“整”篩選
語文學習要與現代通信工具結合。自媒體時代的小學生,都會用不止一種自媒體。在整本書閱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書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讀、說、演,并錄制成音頻、視頻上傳到微信、抖音等媒體上,將鏈接發到班級微信群展示。這樣,學生更愿意親近整本書,感受故事的精彩、科學的奧妙、圖書的魅力,同時增加他們表達的自信。
(一)我是朗讀者
讓學生從書中挑選最喜歡的段落抑揚頓挫地朗讀出來,讀出文學之美、情感之美。
(二)非常脫口秀
這種形式旨在培養發展學生的口才。內容包括講書中故事、揭秘“為什么”、分享讀書心得、好書推薦等。
(三)經典我來演
引導學生表演作品中的經典情節。準備道具,配上背景圖與音樂,可以和同伴合作表演,也可以和父母共演。
自媒體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展示的舞臺,以音頻、視頻的方式儲存他們的閱讀檔案,長久記錄他們的閱讀足跡。
四、語文氣質,從“整”浸染
閱讀具有浸染功能,改變人的語文氣質。
(一) 讀書越來越多
深度閱讀的引領,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閱讀版圖不斷擴大。如,讀完六年級下冊的《魯賓遜漂流記》,書中太多的不可思議令學生大開眼界。他們帶著探究不可思議的好奇心,讀教師推薦的《愛麗絲夢游奇境》《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冒險類書,增長了見識,激活了想象。
(二)寫作越來越好
輸入改變輸出,閱讀改變表達。整本書閱讀使學生更樂于表達、善于表達,語言面貌悄然提升:一是詞匯豐富,二是合乎規范,三是簡明生動,四是習作變長。單元習作《筆尖流淌的故事》中,學生創作的小說普遍寫到了1000字,有幾篇近3000字。
整本書閱讀成果的表達,既有在閱讀后進行的,也有在閱讀中完成的。可視化成果的表達,圍繞“整”字巧做文章,目的指向會讀、樂讀、多讀好書。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