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霞
[摘 要]目前,閱讀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在深度學習背景下,閱讀教學應由傳統的知識積累型走向現代思想滲透性閱讀。在課堂上,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為學生創設適宜的閱讀環境,同時關注課堂生成、促進閱讀融合、擴展閱讀訓練等,引導學生展開融合性的閱讀學習,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延伸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深度學習;教學策略;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45-02
目前,閱讀教學存在不少的問題,如學生主體的缺位、閱讀引導的弱化、實踐活動的單一等。這些都影響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教師要注意利用多種助學手段,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要利用閱讀生成的問題,展開教學調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認知的融合和內化,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由傳統的知識積累性閱讀走向現代思想滲透性閱讀,形成豐富的閱讀感知和體驗。
一、創設閱讀情境,喚醒學生期待
教材文本一般都有比較強的可讀性。教學時,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研究,找到文本、學生思維的對接點,為學生做出適宜的教學引導,利用多種教輔手段為學生創設適宜的閱讀情境,以有效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對文本的期待呈現個性化特征。因此,教師要做好學情分析,為學生設置閱讀問題、提供圖片視頻、提出學習任務、啟動閱讀活動,使學生產生閱讀的動力,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的《鹿角和鹿腿》一文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讓學生發現插圖中有用的信息。學生開始細致觀察,很快就對插圖有了直觀的了解。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梅花鹿的動畫視頻,并提出要求:“梅花鹿是非常靈巧的動物,反應非常靈敏。在很多動畫中,我們都能看到它們靈活的反應。但梅花鹿有太多的天敵,通過閱讀課文,你對梅花鹿有了哪些新的認知呢?”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文本,學生對此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所蘊含的道理。經過討論、分析,學生形成共識:“鹿角再好看也不如鹿腿實用,關鍵時候,還需要更實用的鹿腿。這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我們不能追求花架子,要有務實的精神。”
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觀察插圖和觀看視頻,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直觀信息,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對文本蘊含的道理討論時,教師給出提示,讓學生結合生活展開探究,發展了學習思維,喚醒學生的學習期待。在拓寬性思考中,學生有所醒悟,這才是文本閱讀的追求。
二、關注閱讀生成,矯正思維方向
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利用課堂生成的意識,對課堂教學發生的情況做出積極應對,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的學習契機。教學生成是課堂突發事件,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學資源。根據生成情況展開教學調度,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啟迪,讓學生順利進入閱讀的快車道。如,學生對文本提出問題,教師或給出針對性解讀,或組織學生展開集體討論。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要做出一定的預判,對學生的閱讀個性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進行閱讀引導。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執行閱讀教學的計劃,更需要關注教學生成。一旦課堂出現生成資源,就要及時準確捕捉,以便形新的教學契機。如,在教學《紙的發明》一文時,學生閱讀文本后,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課文并沒有將造紙的全過程寫清楚,只是說弄成漿,撈出來曬干。難道沒有用一些工具嗎?蔡倫到底是如何造紙的呢?”對此,教師給學生播放一段動畫視頻,將造紙的過程進行直觀展示。看過視頻后,學生對造紙過程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為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清晰的梳理,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結構展開研讀:“這篇說明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展開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呢?”于是,學生再度展開深入討論,課堂學習探究氣氛濃厚起來。
案例中,教師根據學生質疑展開調整,利用動畫展示讓學生形成直觀認知,并對文本展開獨立思考,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挑戰。學生閱讀呈現個性特征,教師針對性地進行調整,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
三、促進閱讀融合,深化學習體悟
融合性閱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追求。在教學引導時,教師要對學生閱讀的關注點進行梳理。任何文本都有豐富的意義,意境、情感、主旨、結構、表達等方面都是閱讀要關注的內容。如何將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系統性閱讀認知,這對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要展開多重思考,為學生規劃多種閱讀線路,讓學生在主動閱讀中形成對文本的閱讀認知。
如,《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篇童話故事,學生對文本內容很感興趣。于是,教師設計了課堂演繹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自行創編課本劇,并現場展開表演。聽說有演出任務,學生自然有很高的參與熱情。在小組組長的組織下,學生自然進入角色,討論臺詞和動作,展開互動交流。教師深入學生中,對學生演繹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指導。課堂演繹環節,學生都有出色的發揮。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自評、互評活動,將課堂學習推向高潮。有的學生這樣評價:“這個故事不同于普通的童話故事,每一個情節都是圍繞‘我變成的小樹展開的。如何塑造好這個人物形象,這才是最為關鍵的。有些同學演繹缺少情感,好像是在背書,這樣削弱了它的故事性。”也有的學生說:“如果能夠用一些道具來助演,相信效果會更好一些。”
案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演繹活動任務,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
四、拓寬閱讀訓練,拓展閱讀視野
設計閱讀訓練時,教師要注意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為學生提出延展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課內閱讀進行遷移,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比閱讀、信息搜集、讀寫結合、專題演練等,都屬于拓展閱讀的范疇。教師應做出科學的選擇,給學生的學習提幫供助。
如,在教學《肥皂泡》一文時,教師提出了拓展性訓練任務:“作者對小小的肥皂泡展開了個性描寫,寫出了童年難忘的記憶。在你的記憶中,有哪些有趣的經歷呢?選擇一個點展開介紹,看誰能夠將美好的童年展示出來。”于是,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因為童年的生活極為豐富,特別是那些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印象深刻。有的學生寫釣魚的往事,也有的學生介紹學習騎自行車的經歷,還有的學生講述和同伴捉迷藏的游戲。教師跟進指導,讓學生對主要情節展開重點描繪。根據教師的指導,學生展開寫作活動,課堂學習漸入佳境。
案例中,教師提出回憶性練筆任務,這與學生的學習思維高度契合。學生都能夠積極地行動起來,展開思考和寫作,說明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寫作訓練具有實踐性特征,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思考視野,其助學作用明顯。
總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閱讀引導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這已經成為閱讀教學的必然追求。教師應在閱讀情境、閱讀活動、閱讀評價等環節展開深入探究,為學生提供閱讀支撐,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