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嬋嬋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問題展開教學調度,這是最為常見的教法運用。在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處理時,教師科學應對、積極評價,可以給學生帶來心理沖擊。教師的激勵性理答、提示性理答、探問性理答、反思性理答都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思維形成再度激發,從而讓學生在深入思考之中建立起學科認知。
[關鍵詞]智慧理答;多邊探索;激勵性;提示性;探問性;反思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67-02
所謂理答,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行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解讀過程給出科學的回應,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思維順利入軌,使學生對相關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理答方式眾多,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問題解讀情況做出適當的反應,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
一、激勵性理答,調動生本思維入場
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時,大多缺少自信心,解讀方法更是匱乏。教師面對學生的問題解讀,需要給出更多激勵和指導,讓學生建立解讀自信,從而產生無窮的思考動力。
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呈現個性化,教師對此需要有高度認知,在理答操作時,不僅要有寬容之心,還要有鼓勵意識,即使學生回答出現明顯問題,也要從鼓勵角度展開評價和引導。如教學第十冊《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師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體會“我”在祖父園子里的心情。學生開始閱讀討論,答案紛紛出爐:“這個園子里有太多好玩的東西,自然給作者帶來了更多留戀和回憶。”“園子里有太多動植物,每一種都是一處風景,作者在這里是快樂的、自由的。”教師針對學生的解讀給出鼓勵性評價:“我們在歸結作者情感時,需要充分考慮作者的年齡特點,要對園子中的多種景物進行梳理,只要你有一顆童心,就一定能夠找到解讀的秘訣。”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再度展開閱讀分析,其感知也更為豐富。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出鼓勵性提示,讓學生用童心去發掘,學生心領神會,閱讀學習自然進入高境界。
二、提示性理答,規劃生本思維域度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很容易出現困惑和疑慮,教師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給予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逐漸理清思路,對問題展開整合性處理。面對學生的解讀困難,教師需要給出更多的提示和指導,這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觸動和啟迪,幫助學生順利進入文本核心。
在教學《軍神》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布設閱讀問題:“你從哪些詞句能夠感受到劉伯承的鋼鐵意志力?不妨從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展開思考和梳理。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展開具體的閱讀實踐,很快就有了答案。有學生還從沃克醫生的夸贊中展開解讀,認為這是側面描寫,沃克情不自禁地喊出“軍神”,這是對劉伯承將軍的高度贊美,其描寫效果更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出積極評價:“劉伯承將軍是名副其實的‘軍神,在戰場上是,在手術臺上也是。大家能夠順利找到相關詞句,說明閱讀洞察力是極為敏銳的,能夠透過一些細節描寫展開思考,贏得了學習的主動權。”
教師為學生布設思考問題,并給出具體的提示,讓學生找出相關詞句展開深度思考,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閱讀啟迪。學生通過多種描寫角度展開思考,形成了深度閱讀認知,順利完成了閱讀任務。
三、探問性理答,延展生本思維廣度
探問性理答是針對學生文本解讀中存在的個性問題投放的評價。教師需要有生成意識,對學生出現的個性問題展開具體應對,幫助學生順利調整思路,形成嶄新的學習認知,這樣才能提升探問性理答的應用品質。
學生生活認知基礎比較淺薄,在文本閱讀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卡殼,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思維基礎有更理性的認知,適時給出引導和提示,以形成豐富的閱讀促進動力。在教學《牧場之國》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準備的問題是:“牧場之國有哪些顯著的特點?如果讓你用一句話形容荷蘭的美,你會如何說呢?”學生拿到問題后,都陷入深度思考之中。教師給出提示:“荷蘭有豐美的草原,草原上有成群的牛羊,這里的環境是美的。”學生跟隨著教師的引導展開閱讀思考,對草原風光進行重點解讀,對自然美景進行歸結,給出自己的贊美之詞:“真正的荷蘭,遼闊的草原很美,成群的駿馬更美,這里的人們生活真美!”教師對學生的個性解讀給出高度評價,并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手段收集荷蘭的相關信息,對荷蘭這個國家展開深入了解。
透過深入閱讀,教師適時給出引導,讓學生順利進入深度思考之中。學生的問題解讀很到位,學習操作也獲得了豐富成果。
四、反思性理答,整合生本思維認知
所謂反思性理答,是指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了明顯的失當現象,教師則給出針對性提醒,讓學生通過深度反思形成新的解讀思路。學生出現解讀錯誤是常有的事情,教師遇到這種情況不可全盤否定學生的思考,要根據學生的思維表現給出反思性提醒,讓學生重新進入正確的思維軌道,通過整合獲得學習認知。教師理答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夠給學生帶來思維力量,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形成整體認知,這樣的理答操作就是可取的。
《楊氏父子》是一篇文言文,小學生對文言文還比較陌生,自然存在著更多閱讀障礙。對此,教師給出閱讀提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說的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有一個小孩很聰明,他九歲了。有一次,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親,可他父親不在。小孩用楊梅來招待孔君平,孔君平看到楊梅,就對小孩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吧?小孩機智地回答:沒有聽說孔雀是你家喂養的家禽啊。閱讀這段課文后,你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主要內容嗎?你從孩子的話中可以看出其性格特點嗎?”學生根據教師的指示展開閱讀討論,教師與學生展開對話交流,逐漸達成學習共識。在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時,教師給出理答:“楊家的孩子太聰明了,沒有直接回答客人的問題,而是反唇相譏,讓客人猝不及防,這也是客人咎由自取。孩子雖然年齡很小,其反應卻很敏捷。大家在閱讀時都能夠圍繞孩子的機智解答展開思考,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悟。”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歸結情況進行評價,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個性特征進行重點展示,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全新認知。
小學生剛接觸文言文,還存在著很多認知短板。教師在解讀和提示中詳細介紹文本的主要情節,目的是給學生更多啟示,讓學生順利進入閱讀思考環節,從而形成閱讀認知體系。
教師利用問題展開互動教學是最為尋常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對學生的問題解讀進行科學評價,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學生學習認知呈現差異性,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解讀要有正確的處理和應對,智慧理答的出現,可以形成強大的激發動力,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聞紅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智慧理答[J].江西教育,2016(9).
[2] 陳向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施實“智慧理答”[J].科技創新導報,2012(18).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