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的禁錮,它如同一把雙刃劍,讓我國社會治理創新在大數據背景下處于一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形之中。文章在對大數據及社會治理的內涵、特征進行了梳理之后,分析了大數據為我國社會治理創新帶來的機遇,而后從大數據思維薄弱、專業人才匱乏、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程度不夠高及數據安全問題突出等方面分析了社會治理所面對的挑戰,接著針對有關挑戰提出了一些路徑選擇,以期推動大數據時代下社會治理創新的實現。
關鍵詞:大數據;社會治理;機遇挑戰;選擇路徑
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轉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各類社會矛盾以及多元化的利益訴求,給我國社會治理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難度,并對其提出了更加高層次的要求。因此,就要推動實現社會治理創新。同時,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也給社會治理創新帶來了巨大程度的影響?,F今,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把大數據擴及到國家戰略層面,將其運用到社會治理中。在國內,除出臺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這一指導文件外,還進一步將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大數據在具體實踐中的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的禁錮,它如同一把雙刃劍,讓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創新處于一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形之下,因而充分把握機遇并積極面對困境挑戰,尋求針對性的路徑以有效消除相關障礙,是實現大數據時社會治理創新的必然要求。
一、大數據以及社會治理的內涵、特征
(一)大數據的內涵和特征
大數據一詞最早于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二位學者合著的《大數據時代:生活、作與思維的大變革》一書中被提出來,書中把大數據定義是:超級巨大規模的數量級“太字節”數據構成了所謂的大數據,且大數據量達到10TB甚至超過1PB,高速、實時是它的顯著特點。麥肯錫全球研究所把大數據定義為:大數據主要是一種超大規模的數據集,且這一數據集超出了常規性數據庫軟件對數據資源進行獲取、存儲、管理、分析的能力。自從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這二位學者的著作于2013年在國內被翻譯出版后,大數據快速成為國內學者們研究的熱門議題,并且于2015年正式成為為國家核心戰略之后,對大數據的應用迅速擴散到各領域。當前,學者們對大數據的具體概念特征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基本上都認同接受大數據具有“4V+1C”的特征,即數據海量且規模龐大、處理實時高效、類型多樣、價值密度低、復雜性。
(二)社會治理的內涵和特征
社會治理這一概念是立足于中國本土化的社會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以前我國最初實施的是基于政府單一主體的傳統社會管理。然而,隨著不斷推進改革以及現代化進程,社會管理逐漸無法適應日益復雜、多樣以及動態化的治理需求,需要推動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這一轉變的實現。社會治理一詞是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被正式提了出來,至此“社會管理”轉變為了“社會治理”。進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新時期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的社會治理格局。綜上,我國的社會治理主要是指在黨的領導和政府主導之下,通過各社會組織、公民等多方治理主體積極有序參與,共同治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政府處于主要治理主體的角色,發揮著組織、主導的作用。社會治理在現階段主要呈現以下幾點特征: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環境的日漸復雜化,治理過程的動態化、治理結果的不確定。
二、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所面對的機遇
(一)促進社會治理的科學化
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通過科學決策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公共政策,有效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一直以來,我國的社會治理更多是顯示出經驗型治理特征,在有關經濟社會的實證研究中主要是通過抽樣方法所獲取的較為局部、片面的數據。有時在無法獲得足夠的實證研究數據的情況下或純粹依靠經驗上的感性判斷、或是理論邏輯推理去探索發展規律。而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使得經驗型的社會治理方式已經很難適應時代要求,在面對日益紛繁且復雜的社會事務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以及科學有效的決策。因此,就有十分必要提升社會治理決策科學化,以維持社會發展的協調穩定。社會治理有關部門可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掌握大量相關數據信息,并實時系統分析出海量數據所包含的有用信息從而社會治理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并逐步形成一種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決策機制,使得社會治理決策的更加科學化。
(二)促進社會治理的智能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現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我國社會治理智能化的進一步實現提供了契機,依托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推動了我國智慧政府、智慧城市的深入發展。例如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主要就是依靠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整合龐大海量的數據資源,推進相關業務部門的數據共享、共用,優化辦事服務流程,既提升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又更便利了公眾的生活,顯現出大數據時期智能化的社會治理。又如,在今年,當突然爆發的疫情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無論是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手段對人流進行篩選核查,還是通過各種網絡平臺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居家服務,抑或是“停課不停學”的在線學堂,都無不彰顯出了新的時期下城市治理的科學化、高效化、智能化。
(三)促進社會治理的精細化
在傳統社會治理中,礙于信息收集方法存的局限,政府難以獲得全面有效的數據信息,不能夠對各社會主體的真實需求精確掌握。在信息完整程度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政策和服務供給通常不能夠契合人們的需求,導致治理效果不佳。伴隨著社會治理復雜程度日益增強,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在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過程中存在很大困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社會治理精細化。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就是要針對實質性的社會問題和需求,科學制定出精準的公共政策,給予社會公眾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在社會治理中,一方面,大數據技術的分析和挖掘功能可以對大量有關社會治理的信息進行精準、高效且全面的系統性分析,并辨別出真實的社會問題和需求,進而給予社會公眾契合的相關政策和服務;另一方面,大數據技術能夠提高有關數據信息的透明公開度,使得社會治理過程能夠受到多方社會主體的監督、評價,以進一步增強社會治理的精細化。
三、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所面對的挑戰
(一)大數據思維不足
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所有人都是數據的生產者,因此實時轉換傳統思維方式,形成符合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要求的大數據思維是新時期的一種必然選擇。目前,由于受到傳統社會治理模式中實行自上而下的政府管控思維的深刻影響,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公眾的大數據思維都相對滯后,匱乏有效收集、挖掘并利用數據資源的意識。一方面,由于大數據思維薄弱,很多政府部門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大數據的巨大價值,不能夠主動掌握有關社會治理的基礎數據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對大數據的開放、管理、應用。另一方面,大數據思維的不足,使社會公眾既沒有全面了解政府進行數據管理、數據應用等方面的工作,又沒有對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實踐、社會治理理論的深入認知。
(二)專業技術人才缺失
在大數據時代,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一項關鍵性舉措就是要依靠大數據技術挖掘海量數據資源內在包含的有用的信息,是。而對大數據技術的充分利用與相關技術人才的專業操作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大數據技術和大數據專業人才看作是社會治理中的一種核心力量。在現階段,囿于數據分析、挖掘、整合等技術方面的限制,政府相關部門在深入分析數據資源時還存在著很大困難,從而對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產生了一定阻礙。此外,我國政府內的專業性大數據人才相對匱乏,從事信息處理分析工作的幾乎都是政府管理人員,而不是專業的技術人員。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的不足,不能夠利用大數據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分析,也不能夠使海量數據背后的有用信息被完全挖掘出來。
(三)數據開放、共享不足
全面海量的數據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的關鍵性要素,但是當前對大規模海量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程度依舊不足。一方面,在我國傳統的治理體制格局下,存在于政府部門之間的比較、競爭壓力阻礙了跨部門的聯系與協作。政府部門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利益訴求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和使用,并建設出各自不同的信息系統。鑒于各政府部門采用的是不一樣的數據標準及數據處理技術,因而要實現各個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就變得十分困住,由此形成了數據孤島現象。另一方面,作為社會治理的主導者,政府掌握著大量關乎社會大眾利益的數據資源,但是在實際的社會治理過程中,由于數據開放共享法律法規不完善、傳統管理思想約束、數據信息安全問題等因素的制約,政府部門的數據開放共享程度依舊還不夠高,社會其他主體只能獲取很有限的開放數據資源。
(四)數據安全問題突出
在大數據時代若沒有海量的可以分析的數據資源,大數據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當前數據資源正日益變得重要的同時,數據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尤其是近幾年以來,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各種各樣的社交軟件和網絡平臺,一些釣魚網站、惡意軟件等也隨之出現,導致諸如數據信息泄露、個人隱私被侵犯等公共信息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對大數據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可能導致公民個人數據信息在不自愿、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一些個人或者組織通過不正當手段收集和利用,這已經成為現階段存在的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如何有效應對日益突出的數據安全問題成為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中的一項迫切任務。我國到目前為止雖已陸續出臺了一些有關大數據、互聯網安全、公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是總體上看,我國在大數據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成熟完善,難以為社會治理中大數據的應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徑選擇
(一)培養大數據思維
行動無法離開思維的指引,實現社會治理創新要打破傳統管理思想的禁錮。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最先要做的是從思想上讓各個治理主體擺脫傳統思維方式的桎梏,使得大數據思維植根于腦海中,從而自覺主動在社會治理活動中應用大數據?;诖?,有必要加強對大數據應用的宣傳力度、培養力度,在使政府和社會公眾能深入思考大數據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真正的形成大數據思維。一方面,不僅要提高大數據在政府部門中的宣傳力度,更要加強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數據管理人員對大數據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其能更好把握住大數據的發展趨向,從而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形成大數據治理思維。另一方面,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則可以通過加強對大數據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社會公眾對大數據的認識理解程度,推動其大數據思維的形成。
(二)創新技術,加強大數據專業人才的培養
首先,大數據能為促進社會治理的科學化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本就海量的數據資源依舊在不斷更新增長,因而對大數據技術的開發使用就不能止步不前,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其次,實現大數據背景下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點,并不是簡單在于對海量數據資源的掌握,而是在于用大數據技術來專業化處理數據資源。而大數據技術作用的完全發揮則與專業技術人才的操作是不能分割開來的,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專業人才,打造十分專業化的大數據人才隊伍。一方面,對于已有的大數據技術人才,要重視對他們的進一步培養,定期開展系統培訓,使其能夠與時俱進,掌握關于大數據的最新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拓寬培養渠道,加強與高等院校、技術企業等各方面的合作,培養出既可以掌握大數據技術又能夠具備社會治理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三)搭建大數據平臺
在大數據時代,實現社會治理創新需要促進數據資源的進一步開放共享。數據資源在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開放共享以及政府數據資源對社會大眾的開放共享能夠為有效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提供重要保障。因此,需要在政府、社會公眾等多方治理主體之間實現合作,強化對數據資源的整合,通過采用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格式以及數據處理技術,搭建出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提升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程度。一方面,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構建起國家層面的大數據平臺,以連接起國內的各個數據平臺,打破信息流通壁壘、消除數據孤島現象,使得數據資源能相互深度融合,實現大數據在各地區、各領域以及各部門的流通和開放共享。另一方面則是要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縣政府層面構建起不同層次的數據開放平臺,并實現數據資源免費向社會開放共享。
(四)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在大數據時代,通過提升數據管理水平來保障支撐各領域數據安全及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利用大數據進行社會治理的一個基本前提。我國截至目前雖已經出臺了與大數據、網絡信息安全保護相關的一系列法律規范,但綜合上看,現階段存在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具體完善程度還不夠,難以真正執行落實。因而有必要制定并進一步完善與大數據有關的法律規則,為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首先是要加快立法程序,并基于現有法律規章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明確各個治理主體進行數據資源收集、數據資源管理和數據資源使用的權限,以使得各領域數據資源、個人隱私信息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規避數據被濫用的風險。其次,應明確規定收集和使用大數據資源的原則,并制定科學統一的規范及使用標準,使各個主體在收集和使用數據時能嚴格依照制度規范進行。
五、結語
綜上,在大數據時代,把大數據應用于社會治理,以期促進實現社會治理創新已然成為當下的一種發展趨勢。依托于大數據資源、大數據思維以及大數據技術等方面的充分運用能為我國社會治理創新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但是,在當前階段我國社會治理依舊存在著大數據思維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程度不夠高、數據安全問題突出等困境挑戰?;诖?,除了要能夠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充分把握住社會治理在當下所面臨的機遇,更要能勇于正視社會治理所面臨的一切困境挑戰,積極尋求有針對性的方法、路徑,促進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社會治理創新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孟天廣,趙娟.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社會治理:理論建構與治理體系[J].電子政務,2018(08):2-11.
[2] 肖中華,鄒雄智.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面臨的風險、成因及防范策略[J].企業經濟,2020(05):155-160.
[3] 陶希東.大數據時代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徑與戰略選擇[J].南京社會科學,2016(06):85-90.
[4] 張海波.大數據驅動社會治理[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03):64-73.
[5] 夏偉,趙懷娟.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若干思考[J].大連干部學刊,2019,35(12):55-59.
[6] 鮑宗豪,宋貴倫.重視大數據時代的社會治理創新[J].紅旗文稿,2014(11):30-32.
[7] 王振興,韓伊靜,李云新.大數據背景下社會治理現代化:解讀、困境與路徑[J].電子政務,2019(04):84-92.
[8] 郝備.大數據時代環境下的社會治理創新[J].法制與社會,2020(06):141-142.
[9]孔杰.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的困境與路徑創新[J].行政與法,2019(12):60-66.
[10]王爽.大數據時代與社會治理創新[J].黨政干部學刊,2019(03):37-42.
作者簡介:楊虹(1996-),女,江蘇鹽城人,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