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研究組患者年齡≥60歲、化療、糖尿病、粒細胞缺乏癥及疾病未緩解占比分別為65.38%、75.00%、65.38%、78.85%、73.08%, 均高于對照組"/>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金夢迪 周歡歡 劉寧

【摘要】 目的 分析52例血液病患者合并帶狀皰疹的臨床癥狀及其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52例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患者作為研究組, 另選同期52例血液病無并發癥患者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經單因素分析篩選可能存在帶狀皰疹的危險因素。結果 兩組患者性別、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年齡≥60歲、化療、糖尿病、粒細胞缺乏癥及疾病未緩解占比分別為65.38%、75.00%、65.38%、78.85%、73.08%, 均高于對照組的44.23%、44.23%、32.69%、30.77%、19.2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患者發疹前有輕度乏力、納差及嘔吐等全身癥狀, 其中25例患者有發熱癥狀, 部分化療患者有骨髓抑制情況。皮損類型中普通型41例, 嚴重型6例, 頓挫型5例, 同時患者患處皮膚出現灼熱感或神經痛。帶狀皰疹疾病多發生于多發性骨髓瘤及淋巴瘤中。結論 對于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的危險因素, 應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降低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的發生率。
【關鍵詞】 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危險因素;癥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21
【Abstract】 Objective ?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of herpes zoster in patients with hematopathy. Methods ? There were 52 herpes zoster patients with hematopath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and another 52 herpes zoster patients without hematopathy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isk factors for herpes zoster were screened by single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ho were ≥60 years old, chemotherapy, diabetes, agranulocytosis, and unrelieved disease were 65.38%, 75.00%, 65.38%, 78.85%, 73.08%,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44.23%, 44.23%, 32.69%, 30.77%, 19.23%,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Before the eruption, the patients with hematopathy and herpes zoster had some systemic symptoms, such as mild asthenia, poor appetite and vomiting. Among them, 25 patients had fever symptoms, and some chemotherapy patients had myelosuppression. There were 41 cases of common type of skin lesion, 6 cases of severe type, and 5 cases of frustration type. At the same time, the patients skin appeared burning or neuralgia. Herpes zoster disease usually occurred in multiple myeloma and lymphoma. Conclusion ? For the risk factors of herpes zoster and hematopathy, effective treatm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tim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ematopathy combined with herpes zoster.
【Key words】 Hematopathy; Herpes zoster; Risk factors; Symptoms
造血系統疾病俗稱血液病, 是主要累及造血系統的疾病, 臨床癥狀表現為貧血、出血、發熱、淋巴結、肝、脾大等特征的疾病。血液病在臨床較常見的疾病有白血病、漿細胞瘤、淋巴瘤、再生障礙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溶血性貧血等, 醫院通常采取的治療方式為化療、放療、免疫抑制及激素等, 大多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 再加上放化療等因素, 導致引發帶狀皰疹的幾率較高[1]。帶狀皰疹是影響神經和皮膚的一種感染性疾病, 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 因皮疹呈帶狀型, 亦稱帶狀皰疹, 隨著年齡越高患病幾率越高, 因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 極易引發帶狀皰疹的情況。國內很多研究都聚焦在血液病患者發生的細菌、真菌感染上, 相對于各種病毒感染的大樣本的病例研究不多。選取本院2015年7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的臨床癥狀和危險因素, 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7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2例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患者作為研究組, 另選同期52例血液病無并發癥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2例, 女62例;年齡18~90歲, ≥60歲57例, <60歲47例。
1. 2 診斷標準 按照美國國家臨床實驗室標準委員會(NCCLS)2002年版標準判定, 醫院感染診斷按衛生部(現衛健委)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和2009年7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皮膚性病學》標準診斷。
1. 3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由醫院專人負責對兩組血液病患者可引發帶狀皰疹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住院時間、化療、合并糖尿病、粒細胞缺乏癥以及疾病狀態等)及臨床癥狀進行統計。通過單因素分析比較兩組患者上述各項指標之間的差異, 以確定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的危險因素。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性別、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年齡≥60歲、化療、糖尿病、粒細胞缺乏癥及疾病未緩解占比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臨床癥狀分析 經數據統計分析得出, 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患者發疹前有輕度乏力、納差及嘔吐等全身癥狀, 其中25例患者有發熱癥狀, 部分化療患者有骨髓抑制情況。皮損類型中普通型41例, 嚴重型6例, 頓挫型5例, 同時患者患處皮膚出現灼熱感或神經痛。帶狀皰疹疾病多發生于多發性骨髓瘤及淋巴瘤中。出現帶狀皰疹后應在3 d內及時采取有效治療, 藥物可更好地發揮效果, 臨床癥狀消失快, 療效佳, 相反, 臨床癥狀加重, 治療效果不理想。
3 討論
帶狀皰疹多發于免疫力低下、年齡相對大的人群。成年人一般感染后, 帶狀皰疹病毒可潛伏于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細胞或者脊髓后根神經節細胞, 當有誘發因素發生, 例如感染、創傷、應用免疫抑制劑后、放化療后就可激活潛伏的皰疹病毒而引起發病, 感染過程中以細胞免疫為主要反應。相關數據顯示, 在普通人群中每年出現帶狀皰疹的發病率為0.02%~0.03%。相關研究表明, 在405例血液病患者中患帶狀皰疹的發病率為4.94%, 并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該病發病率為7.89%;還有大多血液病患者需要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免疫抑制劑治療也會抑制免疫, 導致合并帶狀皰疹出現, 由此可見, 血液病引發帶狀皰疹的幾率明顯比其他人群高[2]。
臺灣學者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年齡>60歲是引起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主要危險因素[3], 患者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 例如美國、加拿大、南美洲、歐洲、亞洲及澳大利亞年齡>50歲的帶狀皰疹患者神經痛發生率為18%, 年齡>80歲的達到33%[4, 5]。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出現神經痛的時間較長, 部分患者疼痛時間長達數年, 并且疼痛較劇烈難以承受。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具有一定特點, 能在無任何誘發因素下發生陣發性刀割似、針刺似或灼樣痛, 而且在輕輕觸碰下可出現陣發性強烈疼痛, 部分患者還會有瘙癢、感覺抑制等異常感覺。關于疼痛承受力較低者, 如果出現疼痛時使患者不能承受, 部分患者持續疼痛時間可達幾十分鐘, 可出現10次/d左右的疼痛, 合并高血壓患者疼痛時可導致血壓迅速上升, 極易引發腦溢血而造成生命危險。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 同時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擾, 增加社會和家庭負擔, 應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出現帶狀皰疹病毒應及時采取治療, Gan等[6]表明帶狀皰疹病毒在發病3 d內給予抗病毒藥物可有效降低病毒含量及毒性, 可在未對神經造成深入損傷前控制病毒克隆。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發生與帶狀皰疹合并基礎疾病有關, 帶狀皰疹合并基礎疾病的患者發病率高于未患基礎病患者的18%。
淋巴瘤患者因免疫系統受損, 并且化療中需要使用激素, 因此合并帶狀皰疹比例也較高。Pérez-Farinós等[7]指出患有其他疾病、抗菌藥物治療時間過長等也可引發該病。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因素較多, 除本研究的因素外, 其中與帶狀皰疹出現的部位、皮損范圍、疼痛情況及性別因素均有關系。
Chanan-Khan等[8]指出, 硼替佐米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后帶狀皰疹的發病率為13%, Solh等[9]研究指出采用硼替佐米治療一組復發和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患者后, 引發帶狀皰疹的患者占10.2%, 因此分析帶狀皰疹的出現和采用硼替佐米治療血液病有相關性。有如下原因:硼替佐米是核因子激活的B細胞的K-輕鏈增強(NF-KB)一種蛋白質復合物, 該藥可活化細菌或病毒抗原, 從而使CD T淋巴細胞在短時間內數量降低和受到阻礙, 因此增加了帶狀皰疹的發病率。采用硼替佐米時聯合阿昔洛韋片口服治療, 可有效避免帶狀皰疹的發生率。本研究中的52例血液病合并帶狀皰疹患者, 及時給予阿昔洛韋口服并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 丙種球蛋白有效提升患者免疫力, 除少數患者存在患處皮膚灼熱感或神經痛外, 患者的帶狀皰疹患處皮膚逐漸恢復, 未有患者死亡的情況出現。
綜上所述, 將老齡血液病患者當作重點關注的對象, 尤其是放化療的患者應口服阿昔洛韋片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 預防和提升自身免疫力, 增強耐受力, 同時加強關注患有糖尿病、粒細胞缺乏癥和疾病未得到緩解者, 加強病房衛生清潔和消毒,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預防和避免病毒感染, 使血液病患者合并帶狀皰疹的發生率降低。
參考文獻
[1] 封蔚瑩, 洪攀, 傅佳萍. 血液病患者合并帶狀皰疹的臨床特征與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78(8):156-158.
[2] 楊清清, 鄭潤輝, 王春燕. 惡性血液病并發帶狀皰疹20例臨床分析. 廣東醫學, 2012, 33(10):1455-1457.
[3] 李彤彤, 王雅莉, 趙艷霞. 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危險因素及防治的研究進展.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7, 16(3):279-282.
[4] Yawn BP, Gilden D. The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rpes zoster. Neurology, 2013, 81(10):928-930.
[5] 王官清, 李曉霞.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診斷及治療進展. 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 2017, 34(1):47-54.
[6] Gan EY, Tian EA, Tey HL. Managemen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m J Clin Dermatol, 2013, 14 (2):77-85.
[7] Pérez-Farinós N, Ordobás M, García-Fernández C, et al. Varicella and Herpes Zoster in Madrid, based on the Sentinel General Practitioner Network: 1997-2004.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 7(1):59.
[8] Chanan-Khan A, Sonneveld P, Schuster MW, et al. Analysis of Herpes Zoster Events Among Bortezomib-Treated Patients in the Phase Ⅲ APEX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8, 26(29):4784-4790.
[9] Solh M, Fisher RI, Goy A, et a1. Herpes zoster complicating bortezomib therapy of relapsed/refractory indolent B-cell and mantle cell lymphoma: an analysis of two phase Ⅱ trials. Leuk Lymphoma, 2013, 54(10):2185-2189.
[收稿日期: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