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 田苗 魏元博 王守偉
[摘 要] 在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趨勢下,隨著留學生教育的開展,針對化工類專業留學生的“Organic Chemistry”(“有機化學”)課程全英文教學,從師資隊伍建設、講義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模式探索、學業成績考核等方面來做探討,旨在努力提升面向留學生的專業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 有機化學;全英文教學;留學生;PBL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Y2018-09)
[作者簡介] 田 紅,甘肅白銀人,碩士,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有機化學、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9-0254-02 ? ?[收稿日期] 2019-09-2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要求廣泛開展全英文教學課程建設,推動國際化辦學進程,提升國際化教學水平,構建國際教育課程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1]《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也指出:“鼓勵骨干職業院校走出去,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2]教育國際化是職業院校適應時代變革潮流的正確發展道路,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求學,積極改革和完善來華留學生教育是加快高職院校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方面[3]。我校也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針對以東南亞和非洲國家學生為主的留學生,開展來華留學生的全英文課程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
一、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全英文授課教師的英語發音不夠標準,授課方式過于呆板,是目前全英文課程中存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4]“Organic Chemistry”是汶萊班石油煉制專業留學生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全英文教學要求擔任課程的教師具有很高的專業素養和外語教學能力,教師的英文水平也是全英文授課能否取得教學效果的關鍵。由于職業院校師資能力有限,教學工作量相對較大,本校又是第一次承擔國際化教學項目,所以我們選了4個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較強外語能力的教師分章節擔任有機化學教學工作。根據學生反饋教學中存在老師發音不準,語言不流暢、交流障礙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第一,學校積極聯系與國內外一流大學簽署師資培養協議,選派從事全英文教學的教師去國內外參加英語語言及專業培訓,隨堂旁聽留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世界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研動態,有效促進國際化教學進程;第二,學校在評獎、評優時優先考慮從事全英文教學的教師,并且把全英文教學作為職稱評定的條件之一,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從事全英文教學的積極性;第三,學校也聘請了具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歷并且英語水平高的企業工作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第四,通過引進外籍教師來開展全英文課程建設,但是由于引進本專業外籍教師成本高、資源少等諸多因素,所以全英文課程建設的主力還是國內教師。鼓勵年輕教師進行外語培訓,提高英語水平,為后續留學生的教學做好人員儲備。
二、講義教材建設
關于教材的選擇,一種是直接引入國外全英文優秀教材,國外教材圖例豐富生動,專業詞匯準確。但是選擇國外原版教材價格昂貴,教材中有些內容和背景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內容相對偏難,[5]而且很多教材理論性、專業性、學術性很強,涉及了大量反應機理和理論解釋,與化工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知識太少;另外,留學生入學時有機化學水平不高。鑒于這種情況,根據職業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企業需求、文萊學生的專業知識背景、認知水平以及文化差異,我們對教學內容做了適當調整,組織教師編寫了英文講義,注重學習者多感官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Organic Chemistry”課程內容較多,我們采用4人授課分章教學,由4位教師共同完成教學工作,每位教師的授課內容按章計,總共十二章,按周八計,總計108學時。在內容安排上,第一,從整體上主要講授烷烴、烯烴、炔烴、二烯烴、芳香烴、鹵代烴、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的有機化合物、含硫的有機化合物以及雜環化合物等的組成、分類、命名、結構、性質、制備及其應用;第二,由于反應機理是反映整個化學反應過程的,有利于學生理解化學反應,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對復雜的反應機理和推導過程進行簡化處理,重點講授應用性較強化學反應機理,比如自由基取代反應機理設計在烷烴的化學性質取代反應時進行講解,親電取代反應機理在芳烴環上的取代反應時講解,親電加成反應機理在烯烴的加成反應時進行講解,親核取代反應機理在鹵代烴的取代反應時進行講解,親核加成反應機理在醛酮羰基上的加成反應時進行講解;同時,“Organic Chemistry”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結合比較緊密的課程。在教學內容優化方面,注重將相關知識點與實際生產應用緊密聯系,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如講述烷烴的物理性質沸點時,可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結合原油常減壓蒸餾進行講解;講述烷烴裂化、裂解反應時介紹催化裂化和催化裂解裝置生產過程等;講解水楊酸時,可結合阿司匹林的制備及其應用進行,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四、教學模式探索
不同于國內學生,外國留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活躍,針對所學知識點,他們可隨時打斷教師的授課提出問題,并進行討論。因此,對于無漢語基礎的來華留學生的全英文教學,我們主要采用基于互聯網+條件下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與教師的溝通、互動,強調課前課后的自主學習,課堂中采用啟發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甚至是以學生討論和完成任務為主要的課堂模式,使學生主動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提高參與度。
基于“互聯網+”條件下的PBL教學模式是一種“問題教學法”,我們以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學性質酯化反應為例進行教學,其基本思路為:首先,教師課前利用手機App結合學生知識水平以酯化反應作為切入點,合理的、有針對性的發布問題;(1)生活中常見的酯類物質都有哪些?(2)什么是酯化反應?酯化反應的條件怎樣?(3)什么是皂化反應?(4)能夠利用地溝油來做肥皂?怎么做?(5)能否利用地溝油在生產生物柴油?怎么做?第二,學生通過圖書館、文獻庫、專業資源庫和網絡等查找酯化反應、皂化反應、如何把地溝油做成肥皂,如何利用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等相關資料,根據這些問題充分預習教材和講義,并對所得資料進行歸納、整理,上傳至網絡;第三,分組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并選出一名代表在課堂上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再由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補充;第四,總結評價,經驗交流。問題解決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做總結性點評,并鼓勵學生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進行積極反思。課后,學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主題小論文的設計和撰寫。
五、學業成績考核
本課程采用過程考核(70%)+結果考核(30%)的方式,過程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課前作業的完成、課堂討論、校外實踐、主題小論文等。課前作業主要是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查閱資料并進行歸納整理上傳至網絡;課堂討論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互動,允許學生在教師進行授課時提出問題或者想法;校外實踐則是教師帶隊參與校外實訓基地實踐活動,通過調研報告展示形式打分;主題小論文以個人為單位,通過文獻查閱對給定主題進行設計撰寫,以答辯形式展示。
開展全英文教學的改革實踐是實現課程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途徑,對于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國際化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基于互聯網+條件下的PBL教學模式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目前國內各職業院校留學生培養中,由于知識水平、語言背景和文化差異,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尚需完善。
參考文獻
[1]崔莉.來華留學生全英文教學改革與實踐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8).
[2]王慧,翟風杰.“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巴職業教育合作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9(4).
[3]關秋紅.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模式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0.
[4]詹君恒.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全英文教學模式探索[J].大學(研究版),2017(3).
[5]翟良鍇,胡曉夏.中國高校全英文教學的研究綜述[J].教育教學論壇,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