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苗木培育學”是林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傳統的“林木種苗學”教學模式不利于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為順應新形勢,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的能力,結合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提出了以科研課題形式促進教育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 苗木培育學;科研課題;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 張翠萍(1983—),女,山東泰安人,生態學博士,青島農業大學園林與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生理生態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9-0384-02 ? ?[收稿日期] 2019-09-29
進入21世紀,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國家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2007年4月,全國開始正式實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這使得本科教育實驗中將以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重要內容。在農林學科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具有直觀性、啟發性和綜合性等特點,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也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實驗教學對于學生知識、能力和技能的綜合素質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苗木培育學簡稱為種苗學,是對優良壯苗培養原理和技術研究的一門學科。此課程主要是對種子生物學、良種培養及苗木培養技術的學習和掌握,促使學生能夠進行種子檢驗和苗圃總體設計與育苗設計,解決森林資源培育中遇到的苗木培育問題。這便對該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主體,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課程理論知識與技術的領會不夠深刻,缺乏對課程相關發展動態的了解[1]。因此,該課程迫切需要開展研究性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加強對知識的系統性掌握,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激發學生科研興趣,達到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目標。
一、調整實驗教學模式
“種苗學”作為林學專業的核心教學內容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實驗教學方面,依然是老套的教學形式,未能很好地充分發揮“種苗學”課程對實驗教學理論依據的提供,從而對教學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根據課程特點及實驗教學改革目標,對“種苗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的改革進行了研究,為構建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奠定基礎。
(一)調整實驗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實驗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必然需要處理好其與理論教學體系及試驗方法的關系。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采用教學大綱修訂進行整合,添加具有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將“林木種子的抽查與取樣”“林木種子凈度測定”“林木種子千粒重”“林木種子含水量測定”“林木種子的發芽實驗”以及“林木種子生活力測定”等幾個單獨的基礎驗證性實驗整合成一個“林木種子品質測定”綜合性實驗;同時充分利用學校林木資源和學院實習基地,開展“林木種子的采集、調制及識別”及“林木無性繁殖技術研究”等其他幾個獨立的設計性實驗教學內容[2]。實驗教學時間根據林木生長期及物候期隨機安排。
(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完善實驗教學環節
通過新的教學實踐大綱,充分利用學校林木資源及實習基地,完善實驗教學環節。將“種苗學”實驗教學的內容設計成一個研究項目,在進行實驗時分步進行。如設計題目為“XX苗木繁殖技術研究”,分別以項目計劃、項目實施、項目結題幾個部分進行研究。其中項目申報包括:查閱文獻、實驗設計;項目實施包括:實驗實施、結果分析、結果討論;項目結題報告包括:項目結題書、項目成果。整個過程中學生課下通過查閱文獻制定實驗方案,實驗方案制定后安排學生收集校內和實習基地各種林木繁殖材料(每個樹種都有標識牌),然后分組進行藥品配置、基質配置,并分別進行播種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每種繁殖方式設計不同實驗處理,材料處理后規定時間調查結果,分析數據,最后得出結論,并集體進行討論撰寫項目結題書,所育苗木為項目成果。實驗過程所有的育苗流程都交付于學生來管理[3]。
第二課堂教學和老師的科研課題密切關聯在一起。學生在實驗當中完成了對林木種子識別、采集、預處理,并進行了育苗實驗體驗,掌握了田間實驗的設計,以及對嫁接、扦插繁殖等技術都得以學習,通過育苗后的成活率和保持率的觀察,以及對苗木生長規律的記錄與分析,從中便可自主地進行關于苗木的研究與管理。根據調查數據的顯示,每一名學生都撰寫了關于育苗技術的論文。同時通過第二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在了解和掌握科研方法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撰寫論文的經驗,并且有助于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采用開放式教學革新教學方法
在以往的實驗課程教學方式中,由教師將實驗教學當中用到的實驗藥品、實驗材料以及實驗步驟都提前準備完整,使得學生所做的實驗不具備完整性,最終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自主學習興趣不高等情況。為此采取了開放式的教學手段并對其進行檢驗[4]。教師提前布置好學生需要做的任務,由學生自行組成實驗小組,并且各個小組自行去查閱相關文獻而設計出自己需要的方案,確立實驗方法,并要求在開發的時間內完成實驗。同時在實驗當中,要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只作為指導的角色進行輔助,采取啟發式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帶著疑問去開始實驗。例如在進行“林木”苗木繁殖技術研究中,要求學生自行選擇樹種,根據樹種的特點進行繁殖技術實驗設計,之后進行實驗材料采集、處理,苗木管理、數據收集、結果分析,在實驗的最后,各個小組互相進行探討與交流。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不但加強了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的能力,并且也使得學生可以更好理解文獻中的實驗原理和方法的選用。
(四)調整實驗考核方式
考核是一種對教學效果監測的有效手段。在傳統的實驗教學中,通常都是學生以參加身份而進行大同小異的實驗,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積極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使得實驗教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本次實驗教學革新當中,將考核方式分為了三部分:其一為平時的成績占總體30%,其中學生的出勤率占總體5%,以及實驗方案占總體的25%;其二為實驗技能的考核,占總體的40%,包含學生在實驗當中的操作水平,諸如進行“苗木扦插”操作時,考核學生激素配置、基質準備、插穗的采集和處理、育苗過程中的管理以及數據調查收集和分析等;其三為實驗報告,占總體的30%,其實驗報告就像科研的論文,主要由研究進程、研究目的和意義、研究的內容、材料和方法、結果與分析、問題討論和小結等內容而組成,并且要添加研究中的圖表和圖片等,從而考核學生分析實驗結果的水平,以此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對其實驗數據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并且得出最終的結論,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熟悉,并根據對實驗過程的分析獲得經驗。
二、教學改革成果
實驗教學以科研項目的形式進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積極參加實驗過程中,通過查閱文獻,撰寫項目可行性報告、制定實驗方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科研興趣;通過專業勞動及教學科研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又能增加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通過育苗實踐,觀察記載苗木的生長規律,并撰寫科技論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數據的能力。
開設應用性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可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提升,并且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良好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講授實驗過程中,通過提出疑問、確立疑問、解決疑問以及分析結果的方式,最后由學生們進行探討,以及強化對學生技術的訓練,促進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思考問題的習慣,以此為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盧偉蘭.科研撬動學校發展的三種可行路徑[J].上海教育科研,2017(5):62-64.
[2]張泰松,邵偉,郝國祥,等.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探索[J].藥學教育,2012,28(2):55-57.
[3]張小翼.關于高校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7):184-185.
[4]沈海龍.苗木培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