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學
摘 要:人類所有的認知活動和智力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數學學科性質決定了思維能力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所以初中數學教學應改變以往只要求學好知識的觀念,通過有目的的訓練,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全面發展,為數學學習成果提升提供保障。本文對于初中數學教學中針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分析和概括,提出數學課堂全面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思維能力;初中數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6-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38
新一輪數學教學改革要求全面貫徹思維能力的培養,任何的智力活動和認知活動都依賴于思維,離開了思維活動的數學學習毫無意義。初中數學教學難度增加,良好思維能力是確保學生學習效果的先決條件,因此做好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是教學的核心。思維具有發展性,通過有計劃的訓練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因此數學教學應結合學生思維就近發展區,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在類比遷移中構建數學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順利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目標。
一、初中數學教學發展中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作用
思維是最高級的認知活動,以客觀存在的事物為基礎,人腦對其進行概括,從而形成超越感知的認識過程。人類的認知活動和智力活動,都依賴于思維,通過思考、推理、遷移等思維活動,探索事物的本質,發現事物的內在規律,從而具備更高層次認知,脫離了客觀事物限制,屬于高級認知過程[1]。相關的調查發現,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具體表現在思維靈活、知識遷移和類比能力強等方面,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往往學習效果好,而且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超過思維能力一般的人。新時代初中數學教學以開發持續學習能力,培養創新能力、推理能力為目標,而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是思維能力,所以初中數學課堂中全面發展思維不僅關系到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與學生未來的學習也存在著密切關系,遠比灌輸知識的效果好。在初中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學生通過分析和概括,把已知條件和知識經驗結合起來,通過推理、遷移、類比等思維活動,尋找解題思路。在初中數學中學生無論遇到哪種類型習題,都會找到突破口,智力得到有效開發,并且還能將自身的潛能發揮出來,得心應手地面對數學學習和解題,從而提升數學綜合素質,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提高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智力活動的核心是思維,一個人的智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思維決定的。大腦在加工客觀事物所提供信息的過程中,運用的就是思維,一旦脫離了思維,人對事物的認識就只能停留在表象上,也就難以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在學習中學生只有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掌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才能更好地融會貫通知識,在做題的過程中明白萬變不離其宗,利用自身的思維能力,解決各種類型的題目,實現數學教學的三維目標。現代教育重視創新能力,因為創新能力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思維是創造力提升的基礎,思維活躍度高,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就容易產生創造力。初中數學教學中思維定式現象普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教師于習題訓練中往往會歸納類型,每個類型習題有固定解題辦法,學生按照套路解題,思維靈活性不夠,如果題型稍加改動,學生就會束手無策。初中數學教學可灌輸的知識有限,但學生依靠自身智力和思維能夠獲取的知識是無限的。教師傳授學習方法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思維方法,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掌握終身學習能力,這才是初中數學教學之本。
二、初中數學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
傳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缺乏活躍性,主要是受單一教學形式的限制,學生學習興趣低,很少主動進行思維活動,難以全面發展思維能力。目前,初中數學教學已經認識到思維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培養思維的方法,發現調動思維的主要因素是興趣,所以教師應當從這個方面入手,推陳出新,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把知識和情境融合起來,實現抽象與具象相結合,促使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去思考。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參與探究,提高思維能力和自身智力的過程,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提高應用能力,培養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避免灌輸定理,而是要創設問題情境,如以古希臘數學家畢大哥斯在朋友家做客時觀察地面磚塊,從中窺探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故事作為引入,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圖形,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從中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引起學生注意,增強課堂活力,另外一方面提供了思維活動的空間,將知識融入問題情境中去,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積極思考,充分歸納、猜想、推理、探索,通過圖形發現數量關系,參與到勾股定理的探索中去,積極交流和思考,從中體會數學思維活動的樂趣,達到全面發展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設計開放性習題
初中數學教學中習題訓練尤為重要,是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的主要方式。從習題訓練中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存在著哪些不足和障礙,然后改進和完善。初中數學習題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缺乏開放性,容易形成思維定式,教師在設計數學習題時要依據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實際需要,除了布置常規性習題以外,還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習題,讓學生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創新意識,確保思維的活躍性。開放性習題不會禁錮思維,學生可從多個角度分析和推理,最終得出結論,感受思考的樂趣,獲取成就感,尋求自我突破[2]。初中數學教學應避免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解題,而要利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空間,鼓勵學生根據已知條件,大膽假設,尋求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防止思維活動過于墨守成規,缺乏新意。數學課堂要能夠促進發散思維能力發展以及培養創造力,教師要有目的性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的習題,或者是把一道習題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由于學生思維方法不同,考慮角度不同,解題的辦法也會五花八門,最后發現都是正確的,只是從不同角度思考的結果,學生就會豁然開朗,逐漸形成發散思維意識。教師在總結這類習題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最佳解題方法意識,雖然所有的辦法都能解決習題,但是教師要告訴學生哪種方式最簡單最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此外,初中數學教師還需設計一些需要學生補充條件的習題,保證習題成立,順利解決問題,在慢慢滲透中逐步引導學生產生求異思維。
(三)引導自主探究
初中數學教學如果采取填鴨式教學,學生思維難以發展,思維活動建立在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學生只有產生強烈求知欲,才會探究知識,具有學習自覺性,在過程中自發思考、自主理解和獲取知識,促使思維全面發展。初中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能力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主體性未發揮出來,只是被動聽講和接受知識,這些東西都是教師思維活動的結果,學生照搬過來,缺少自我理解和認知,限制了思維能力發展。針對這種局面,初中數學教師要從改變教學模式入手,積極組織合作探究學習,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用自身智慧獲取知識和能力,這也是思維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相互交流意見,在交流意見中思維相互碰撞,擦出火花,可以打開思路,產生解決問題的靈感,從而完成探究任務,并從中獲取成就感,養成積極思考和交流的習慣。比如,在學習“概率”知識點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投擲硬幣,討論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概率,一邊投擲一邊記錄,投擲很多次之后,每個學生心中都有想法。進入到熱烈討論環節,學生把自己想的過程表達出來,其實就是思維表達。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的本質規律,思維能力也會得到發展。可以說,思維全面發展是建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的。教師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思”和“學”,解決思維就近區的問題,提高思維敏捷性和靈活性,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問題具有層次性
問題是初中數學教學全面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核心和關鍵。學生提出問題證明思考過,教師提問是引導思考,這都與思維活動有關聯。教師要在課堂中給予學生自由提問的權利,讓學生在學習中凡是感到困惑或者不懂的地方,都敢提敢問,然后積極回應學生問題,認真聆聽,耐心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并且提出表揚,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形成競爭氛圍,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創造力,使其具備數學綜合素養。教師要以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進程,促使學生思考、推理、概括,因此問題設計是重中之重,要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學生在思維就近區解決問題,否則提問價值必將大打折扣。問題的層次性要強,堅持淺入深出的原則,以簡單問題帶動學生思考,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知識水平內解決問題;然后結合學生思考能力、數學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設計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逐步深入,難度比較高的問題則組織合作學習,將學生思維引入到更高層次,最終達到誘導思考的效果。若設計的問題超出了大部分學生思維能力范圍,會打擊學生思考積極性,不利于思維能力全面發展;若設計的問題學生能夠脫口而出答案,則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學培養思維能力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初中數學教學要改變知識本位觀念,以學生思維能力全面發展為目標。教師在課堂中要有計劃和組織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比如創設問題和生活情境、設計開放習題、引導自主合作學習、提問具有層次性等,促使學生從被動聽課到自主思考,大腦處于活躍狀態,具有思考的積極性,在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中,思維變得靈活且敏捷,善于概括、推理、遷移等,提高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以及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陸棟.學生思維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全面發展[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7(3):76.
[2]麥景雄.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全面發展學生思維能力[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