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欣
摘? ? 要:隨著小學課堂改革進程的推進以及教育思想理念的更新,小學英語的教學觀念及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以英語新課程標準為基礎,我校提出“三三四”課堂改革理念,大膽進行高效、獨特的英語教學實踐與探索,致力于打造新時代下的小學英語魅力課堂。
關鍵詞:小學英語;設疑;激趣;教學模式
《英語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學習策略”明確指出,教師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且能有效地使用。為了提高英語課堂的高效性,我校提出了“三三四”教學理念,著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其中導疑是“三三四”教學理念要求的教學模式中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可以在每個教學環節中設計合適的疑問,讓學生在問題中激發學習興趣,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英語課堂的有效性。
要打造小學英語魅力課堂,應讓學生懂得質疑問難,拓展創新思維;同時提倡“有疑問允許質疑;討論時允許自由發言”,以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嘗試把“三三四”教學理念融入教學實踐中,努力打造高效的魅力課堂。現結合廣東版開心英語三年級下冊“Culture 2:Eating”一課的教學,談談我是如何在課堂上通過設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的。
一、課前設疑,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
“Culture 2:Eating”是一節以中西飲食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英語對話課,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未知問題探究的欲望,我結合學情,制作了一個以“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為主要內容的微課。此微課主要以圖文和思維導圖的形式介紹中西飲食文化的區別,讓學生通過微課對新單詞congee、dumplings、cheese、hamburger、salad、potato以及新句型“I have...for breakfast/lunch/dinner”進行預習,并且對自己無法掌握的詞義、讀音、語法等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標記。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上課的第一時間提出來,但我不會立刻進行解答,而是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讓學生自行解決他們有能力釋疑解疑的地方,我再根據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的調整,對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啟發、點撥,以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及科學。
另外,在微課中我會對學生就本課主要教學內容提出疑問:“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從而激發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好奇及探索欲,并且讓學生在觀看微課后完成以下“助學單”:
二、在導入處設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小學英語課堂的第一步,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讓課堂變得活潑生動。那么,教師應在導入時巧妙設計疑問,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及探究欲望,進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課堂,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探究氛圍。
在“Culture 2:Eating”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動畫演示創設了以下情景:“中國小孩Xiaofang和西方小孩Lily到餐廳點餐,但因為飲食文化不同,兩人在點餐時發生了歧義。”我就此情景對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Why is Lily unhappy?What do you like?這兩個問題既具有情景性,也比較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思考并分享了他們的答案后,我展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討論、闡述,我則進行沒有固定答案的講解。設計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及分享討論結果,能提高和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大膽講出自己所知;情景動畫和有效的設疑,則能使課堂趣味和活力并存。
三、在重、難點講解中設疑,激發學生知識探索動機
要打造小學英語魅力高效課堂,就應根據學情,在教學中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但由于我所教的學生為三年級,該學段的學生仍處于好動階段,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按照傳統的教師單一講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和厭煩情緒。我認為,“疑”是學生探索知識的起點,也是啟發思考的支撐點,因此,作為課堂的設計者和點撥者,教師通過巧妙的設疑,從“疑”出發,不僅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學生對英語的探索欲,也能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索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更加清晰地掌握相關知識。
比如,在“Culture 2:Eating”一課中,have的詞義是其中一個重難點。我在講授時,一位學生說have只有一個意思——擁有,于是我在黑板上寫出“have noodles for lunch”,然后詢問have到底是不是只有“擁有”這一意思,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是。于是,我啟發道:“真理不一定在多數人手中喔。”學生對于問題的探索欲迅速被激發,而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have還可以表示“吃”的意思。進而再完成以下練習進行加深理解:“寫出以下‘have表達的意思:(1)I have a fork.(2)I have an apple.(3)I have rice.”如此,我不但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而且培養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本課的另一重難點是breakfast、lunch、dinner三個單詞及與介詞for的搭配。我在講授三餐時并沒有做直接的解釋,而是結合已學的知識進行提問。我先在課件上出示早上7時、中午12時、晚上6時的時鐘,并且用已學語句“What time is it?”進行提問,學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提出新的問題:“What do you do at 7 oclock/12 oclock/6 oclock?Please guess.”由學生在小組內自行探索研究,再在多媒體上呈現學生在學校就餐時的圖片,并設疑:“Whos he/she?He/She has...”如此,結合已學知識并加深問題的難度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不斷解疑的過程中深入本課的重難點,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設疑,促使學生有效掌握語言知識,學會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學生在不斷解疑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習興趣,積極思考,提升了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在拓展處設疑,激發學生語言實踐熱情
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教師要通過遞進式的教學,在語言知識的深度和綜合運用能力上進行拓展提高。教師在拓展提升環節中有效設疑,激發學生用英語表達、交流的熱情和欲望,可以較好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探討,達到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該課教學時,我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已學知識,對“Old Macdonald Had A Farm”這一英文兒歌進行改編,如:“Oh oh oh I have some food.Yi a Yi a o.And for breakfast I have noodles,Yi a Yi a o.I use a bowl and use chopsticks,Yi a Yi a o.Oh oh oh I have some food,Yi a Yi a o. And for my lunch I have congee,Yi a Yi a o.I use a bowl and use a spoon,Yi a Yi a o.”在這一環節,全班同學的熱情和參與度極高,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這時,我讓學生通過討論“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來完成歌曲第二段的填詞,再練習演唱。
在歌曲演唱完后,我讓學生設計自己的三餐菜單,并給學生劃分新的小組,再次通過討論“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來解決問題,完成設計菜單的任務。最后,我讓學生在班上展示小組成品,并且利用新學的中西食物以及句型“I have...for...”進行描述。
通過歌曲演唱、歌詞創新編寫、設計三餐菜單這三個活動,結合教師的設疑提升,學生除了能鞏固新知外,還能從原本的被動吸收轉換為開放性的積極思考、主動參與。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有效增強了舊識與新知之間的綜合運用,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實踐,實現了小學英語課堂的活力化、魅力化。
總而言之,有魅力、有活力的小學英語課堂,是要讓學生從“聽眾”轉變成“主角”,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作為課堂的設計者、激勵者,教師應該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巧妙地設疑,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積極的探索語言知識的氛圍,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實現小學英語課堂趣味教學,打造魅力課堂,切實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