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已成為學校的改革方向,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中職教育適應市場生命線的需要。本文主要對中職學校電子專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培養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中職學校 電子專業 創新能力 培養
目前的職業教育,由于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重點局限在培養學生崗位職業技能,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畢業生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特別是電子行業和各行各業緊密聯系,電子應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不斷呈現,因此在電子專業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樹立創新精神,激活創新教育,形成先進的教育觀念
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一直強調教師是教育的主宰者、組織者和發動者,忽略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往往變成教條式的講解。在教學中按照統一的規格培養和塑造學生,教師難以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個別指導,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尊重。筆者認為,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如果教師本身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墨守成規,就很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目前,職業教育中普遍存在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思維跳躍、缺乏信心、行為習慣差等情況,如果沿用傳統教學習慣和理念,就很難達到職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因此,教師要樹立創新精神,具有開拓進取、勇于實踐的信念,激活創新教育,形成先進的教育觀念,以適應職業教育要求。
二、革新課程教學模式,采用“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體系
我國職業學校的課程模式普遍存在集中體現為“學科本位”的設置思想,各門課程各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相互之間銜接和滲透較少,“學科壁壘”現象嚴重,還未過渡到“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這種現行的課程模式導致培養大量“工具型”職業技術人才,而不利于培養創新型的職業技術人才。因此,采用“寬基礎、活模塊”,體現“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寬基礎”是指文化和專業基礎寬,按專業所在的專業大類,安排學生學習專業大類基礎知識、完成公共專業技能訓練,以形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通用職業技能,拓寬學生的擇業面,適應未來職業變化需求,“寬基礎”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電子專業的寬基礎課程可分為文化基礎、電子技術理論基礎和電子基礎技能訓練,而中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重點是電子技術理論基礎和電子基礎技能訓練。實行了“寬基礎”后,勢必增加基礎課的分量,出現教學時間不夠的問題。因此,需要對現有的課程內容進行精選,對現在采用的教材內容進行逐章逐節的分析,進行必要的增刪,有些內容在不同課程的教材中重復出現,則要落實由哪一門課程完成教學,而其他課程不能再進行重復的教學,必要時,可以把相近的幾門課程合并成一門綜合課程,以提高教學效率。我校對電子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將電子技術、通訊技術與手機維修等電子類專業基礎課劃分為“電子技術理論基礎”和“電子基礎技能訓練”,經過論證確定電工基礎、電子電路、無線電基礎、數字邏輯電路、電子測量與儀器、機械制圖等組成電子技術理論基礎,電子技術工藝及技能訓練合二為一組成電子基礎技能訓練。對電工基礎、無線電基礎、電子電路等教材內容逐章逐節進行分析和重組,重新調整了各課程章節的教學要求。把電工基礎諧振電路部分教學內容改由無線電基礎課來講授,刪減了非線形電路章節的內容,電子技術工藝中的常用儀器使用改由電子測量與儀器課程進行,并將電子測量課程由原來的第三學期安排改在第二學期授課,配合電子基礎技能訓練的教學要求。通過重新組合調整,將電子技術基礎理論課時數相應減少了20%。與此相對應的是,電子基礎技能訓練課時數增加了120%,從第一學期開始就進行訓練,增加了印制電路板制作、小電路制作和調試、AV功放安裝調試等課題技能訓練,使學生具有較扎實的技能基礎和較廣的基礎知識面。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根據技工學校學生的特點,加大了實驗教學的力度,各基礎課相應增加了30%的實驗課時量。積極推行“一體化”教學,將電子電路、電子工藝和技能訓練合并成一門綜合課程進行一體化教學,如在電子電路講授完低頻放大電路章節內容后緊接著進行低頻放大電路制作和調試,并進行故障分析和排除訓練等,使理論教學和實操訓練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活模塊”是結合職業特點強化實踐技能和學習相應專業知,識,體現學生特點和適應市場變化的專業模塊,它由一組技能或能力的“小模塊”組成,注重學生上崗能力訓練,強調內容的及時更新。電子專業的“活模塊”可分為“電子裝配”、“家用電器維修”、“音頻視頻調試”、“無線電調試”、“通訊設備調試與維修”等專業小模塊組成,各專業小模塊又可由子模塊組成。可采用主修、選修等形式對不同特點、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自愿自主的動態分流,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我校電子技術與家電維修專業,把“家用電器維修”模塊分為“電視機維修”、“音響維修”、“電話機維修”、“空調制冷安裝與維修”等四個子模塊,其中電視機、音響、電話機等維修確定為主修模塊,空調制冷安裝與維修和電工安全操作證培訓為選修模塊,由學生根據自我特點和愛好自愿報名選修,培養的學生具有“一專多能”,從而使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而根據學生特性來選取模塊也可以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想。
三、更新教學內容,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完善知識結構
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點是新知識更新快。而我們教學所采用的教材始終無法和時代同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不能及時體現在教材上。這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渠道,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完善知識結構,特別要在專業教學中及時指導學生如何獲取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共同學習和提高。例如,電子測量與儀器課程的教學中,由于新技術和新工藝不斷應用在儀器上,使儀器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課本中介紹的儀器已過時不再采用,難以適應現代測量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上,除了強化通用儀器的使用和測量方法訓練外,還應及時介紹數字頻譜分析儀、數字存儲示波器、自動電聲測試儀等應用廣泛
的新儀器,介紹目前不斷廣泛應用的全自動測試的測量方法等。另外,應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儀器的使用說明書,使他們能根據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和測量。再如電視機顯像技術現由CRT技術逐步過渡到背投技術、等離子技術的顯像方式,傳統的模擬電視技術會逐步被高清晰的數字電視技術所取代等。因此,在教學上應指導學生及時學習課外讀物和雜志,把握新知識、新技術等的發展方向,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有創新型的教師,需要從各個教學要素中探索和創新,才能培養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使學生具有創新能力,以適應社會要求。
參考文獻
[1]基于電工電子技術的項目教學研究[J].彭佩烘.職業教育(中旬刊).2018(09).23-25.
[2]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陳家文.通訊世界.2018(04).12-14.
[3]電工電子實踐平臺課教學改革與探索[J].汪敬華,趙春鋒,章偉.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8(08).35-37.